民俗文化遗产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广东湛江地区为例

2022-06-01 13:12
肇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龙舞湛江民俗文化

尹 艺

(岭南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民俗通俗点说就是指民间百姓的生活风俗习惯,其辐射范围涉及语言、信仰、衣食住行,婚恋,生丧以及交通生产等方方面面,多与艺术和美学相关联。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民俗渐渐消失,有些民俗又悄悄形成。民俗的形成需要时间和地域以及人群的长期交互作用。因此,谈及民俗必然具有年代感和地域性。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遗产缔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信息和视觉时代的冲击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使全世界更趋于一个整体,生活生产趋于同步,民族个性逐渐隐藏。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民俗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

2011版本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1]。通过美术课程,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与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目的是吻合的。但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文将以广东湛江地区民俗文化遗产为例,谈谈怎么利用民俗文化遗产来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同时保护和延续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欣赏类课程的开发

2011版本美术课程标准对欣赏课的界定提到:美术欣赏课程要: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而民俗文化遗产多是经过时间的筛选沉淀的,里面的很多仪式道具或者古建筑都是民间美术的精品。从这一出发点来开发美术欣赏课程,资源材料颇多。

案例一:走进湛江古建筑系列美术课程的开发

建筑是人类发生衣食住行的场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湛江拥有广州湾商会旧址、法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霞山区仍使用的天主教堂、硇洲灯塔等,这些建筑保存完整,风格独特,对了解当时的面貌很有历史价值,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渠道了解古建筑的相关知识,设置系列课程。

图一 法国领事馆旧址

图二 霞山天主教堂

图三 硇洲岛灯塔

图四 古祠外墙

图五 仍有人居住的普通人家

图六 飞檐

图七 邦塘古祠

例如湛江下属县级市雷州,湛江古代的郡府雷州府衙的邦塘村,即为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村,繁衍数百年,香火未断,至今仍有百姓居住。笔者就曾带美术师范生邦塘采风考察,开发本土美术课程资源。雷州邦塘古村这个位于雷州市西郊的古村现有3000多人,有古民居100余座。分为东西两个群落。东区建筑主要是清代的,西区则明清兼而有之。邦塘古村落有许多独特的景观,如古楼、迎宾泉、古树等,环境优雅,民风淳朴,而我们一行主要锁定在明清建筑上。如墙壁,屋体建设,飞檐,用色,图案等等。学生从各自的角度拍摄了许多照片和录像,并进行了写生。回来大家一起整合资料,从而开发了《雷州古村邦塘》等本土美术欣赏课程,主要针对市区初高中同学(不同年级,内容阶度不同)。美术师范生们在教育实习时,试讲湛江本土系列课程,中小学生反应剧烈,都表现出浓厚兴趣,觉得既亲切,又扩充了自己的知识。

二、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技法类课程的开发

美术技法课程是与美术欣赏课程相对应的一种通俗称谓,一般涵盖课程标准里造型表现以及设计应用模块的大部分课程内容。此类课程既需要一定的新知讲解,同时亦需要教师示范和学生动手创作[2]。课程标准对此类课程的要求是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3]。而民俗文化遗产中许多东西的制作工艺以及色彩搭配等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技法课程的开发有着很强的纽带连接。下面以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二:湛江遂溪醒狮“狮具”的设计制作课程的开发

遂溪县民间醒狮表演活动始于明清时期,有悠久的历史。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又称舞狮,是一门集武术、舞蹈、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遂溪的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村夫人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由此可见,把醒狮列入本土美术课程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开发本课题的主要流程是:去遂溪调查感受醒狮—重点采集“狮具”的所有信息—回学校整合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并利用互联网查找有效信息—组织学生编写简单教材—根据教材各自编写教案—实施教案,进行课程实践—课后评价总结,积累本土课程开发经验。

图八 醒狮表演

图九 狮子头

图十一 糊狮子头

图十二 狮子头平面图

醒狮的工具“狮子”,在遂溪的舞狮队中有很多种类,如:单狮、双狮;地狮、高桩狮;高桩单狮、高桩双狮等。不同的狮具造型是其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狮具的制作主要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于眼、耳、嘴等处。这些部位都是可以活动的,所以还需粘上猪缤、马撰或植物织物等以加强牢固。等这些都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即可。舞狮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南狮又称醒狮,在造型上最大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且有金、银、红、黄、黑、蓝诸多颜色。狮具的制作最重要的部位即为狮子头的制作。醒狮头最重的6.5公斤,最轻的3.5公斤。

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不可能在课程上还原对狮具的制作。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开发对象,来选择设计制作狮具的难度。例如小学部分应该是以设计绘画粗稿为主,让学生多体验和感知民间艺术的用色和造型。而初中部分则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试着编编小狮子头等。

三、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综合类课程的开发

美术综合类课程是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美术课程要与其他学科,要与自然,要与社会融合的课程。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美术与自然、生活、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等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综合课程的开发重点应在文化、自然以及社会的融合上,它应该涵盖美术欣赏和技法课多种形式,并汇集各学科知识①见《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11页。。

案例三:湛江东海岛“人龙舞”综合美术课程的开发

这个课程我们主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来开发,整个课程以单元课程形式呈现,一共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东海岛人龙舞的表演(组织节日观看或者播放采集的视频),了解人龙舞的来历及历史渊源;同时学生分组体验人龙舞的结构搭造。这一课时综合了音乐、历史、体育等跨学科知识,同时亦是有美术本体的形式美的教学目的。东海岛位于湛江东部,临海,拥有号称“中国第一长滩”的海滩。人龙舞的表演场所即为这片长长的海滩。湛江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人龙舞的舞蹈需要众多人员(大人和小孩)的配合练习。人龙舞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大部分。其中龙头又分龙眼、龙角和龙舌等,其由三个小孩扮演。位居龙头的大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小孩。而龙身和龙尾则主要由着装的大人肩负小孩联结完成。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简单的组队体验。

第二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龙舞的道具,注意其色彩的搭配以及造型的表现,并要求学生能设计绘制简单的人龙舞“龙头”着色平面图。这个课题主要联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人龙舞的道具分衣和饰两部分。衣服上一般统一定制,身上有龙鳞纹样。而龙头、龙尾等饰品道具其制作方法与醒狮的狮子头制作步骤大致相同,也是先用竹篾等搭造结构,再糊纸粘布上色做装饰。其色彩跟传统的民间美术用色一样:鲜艳而大胆,却又亮丽不俗。如图十五,则是带着龙尾的人龙舞的小表演者。要注意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些并进行简单的图纸设计,让学生体会民俗文化遗产的真正瑰丽和不朽。

图十 扎狮子头

图十五 龙尾

此外,湛江雷州的雷剧、石狗;吴川的年例飘色艺术,花桥和泥塑等等民俗文化遗产都能开发成有趣的美术本土课程。既亲民又有特色。

图十三 人龙舞排练

图十四 人龙舞表演

四、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开发的要点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文化遗产能并入中小学美术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意义可见一斑①郑芳.闽台民俗与民众的社会化,东南学术,2012年,5期,14页。。上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分类阐释了湛江地区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的接轨融合。推此及彼,在同类民俗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的开发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要找出真正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形式和遗产,其特征要鲜明,且在当地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是流传度过小或者是没有真正流传的民俗,我们是需要特别保护和推广,但是不适宜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因为流传不广,就中小学学生的知识面来说,很难接触那些东西,就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亲和力和趣味优势,反而变成了一个远古晦暗难懂的东西。

其二,要参照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发设计美术课程。要结合所开发课程的对象即学生的身心特点,参照美术课标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达标要求,来科学的设计课程。民俗文化及其遗产的范围很大,可供开发的触点和界面都很多。同一民俗文化遗产,开发的着陆点不同,可以设计出美术欣赏课、设计课、综合课程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也可以开发出不同难度系数的适合小学、初中或者是高中大学等不同年级阶段的课程。因此,美术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紧紧围绕课程对象来进行,并参照美术课程标准来执行[4]。

其三,课程开发者本身要亲自去体验和感受这种被开发的民俗文化,亲自采集第一手的资料,如录视频,拍摄照片,采访民俗文化的参与者表演者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带领被开发课程的实施对象即中小学生去切身感受这些民俗文化的盛宴。这才是我们开发民俗文化遗产进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真正目的:体验感受和保护宣传并继承优秀的本土特色民俗文化遗产,同时,亦丰富当今的美术课堂。

民俗文化遗产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基本遵循采集资料—整合资料—编写教材—书写教案—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反馈—修正教材、教案等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模式。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最终的版本形式。它需要与时间同步,亦需要实践的不断检验修正。希望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能进入中小学美术课堂。

猜你喜欢
龙舞湛江民俗文化
漫步湛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断龙舞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浅析栖霞龙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构想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创作巡展活动启动
《湛江日报》:以做强做好军事报道提升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