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涛,王 武,彭礼威,刘 欣,刘 才,闫镜伊,闫钰锋
(1.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 2.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3.长春富维安道拓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长春 130033)
对于投影系统而言,最早光源的使用主要是高压汞泡。虽然代表光源技术的高压汞灯仍占据着市场的较大比例,但是近年来由于对画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光源的标准也随之上升,沿用了十多年的高压水银灯泡已经无法满足BT.2020标准对于色域空间的要求。而包括LED光源在内的新一代固态光源崭露头角,以往由于输出亮度较低所带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由于投影技术的不断进步,投影仪逐渐走向大众化,产品从原来的专业应用向个人或家庭应用迅速转变。投影仪多是直接放置在置物架或桌面上,显然投影机外形不宜过大。投射画面的大小也要受制于投影距离,主要影响投影距离的是焦距,焦距问题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小型化、高清晰度、高亮度为投影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在短焦的基础上,减小外形尺寸,提高照明亮度格外重要。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照明系统方面:文献[2]基于LED光源,采用准直系统和复眼透镜进行光线准直和匀化,并提出一种基于正、负透镜的摄远结构,极大地减小了系统尺寸;文献[3]基于抛物反射面和菲涅尔透镜的新型TIR透镜,采用空心方棒匀光,照度均匀度达到84%,光能传输效率达到78%;文献[4]采用曲面斜率角控制优化的方法对照明系统中准直部分进行设计,光能传输达到了90%。成像系统方面:文献[5]设计的一款短焦投影镜头,采用6组7片透镜组成,视场角达到80°,但系统总长过长,达到172.6 mm,焦距为12.11 mm。文献[6]针对应用较为广泛的0.66英寸的投影系统设计了一款鱼眼镜头,虽采用9片透镜,视场达到175°,但系统总长达到223 mm,同时全视场畸变达到近8%,无法满足需求。
目前的投影系统设计方案,能够达到较好的成像质量和满足部分市场的需求。但在以下两个方面还稍有欠缺:1)针对投影距离受限,小英寸、短焦、小尺寸的投影系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2)当前应用的成像系统在光照均匀性和光效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开展了相关工作。
本文基于对数字光处理(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投影技术和近几年短焦系统的深入研究。当前DLP即数字光处理技术是较为主流的投影技术,该技术相比其它投影技术而言具有高可靠性、高亮度等优势,且非常适用于便携式投影设备。这种技术首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然后把光投影出来。它是基于美国TI公司开发的数字微镜元件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来完成可视数字信息显示的技术。但DLP技术需要依靠照明系统提供高亮度,依托成像系统来实现短距离的图像投射,因此照明和成像系统的设计对于投影系统来说也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照明部分的设计思想,基于复眼透镜的匀光特性,利用复眼透镜匀化整形光源,结合棱镜转向的照明技术方案;并分析了照明系统的光照度分布;其次,基于反远距结构的成像原理,结合非球面技术缩短系统筒长,完成了成像系统的设计;最后,建立成像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成像系统的像质和公差。
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由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两大系统组成。照明系统的主要设计难点包含准直系统,合光系统,匀光系统及倾斜照明的实现。红、绿、蓝三色LED光源经各自准直系统准直,再通过合光棱镜(X-Plate)合光,三路合一的准直光束进入复眼透镜,形成大量光斑,光斑经中继系统,每个微透镜单元的光斑在目标面上重叠,形成均匀的照明区域。成像系统则是将被照明的DMD上产生的图案投影至幕布或其他单元上。系统在设计上一般会采用倒置设计方式,且为小像差系统。
图1 短焦微型投影光学系统示意图
首先,基于复眼透镜的匀光特性,采用复眼透镜匀化整形LED光源,TIR棱镜转向、投影镜头成像的技术方案,设计照明系统。照明系统是投影光学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投影均匀性、体积和成本等各方面性能。同时,照明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能量利用率又取决于系统的光学扩展量匹配,因此需要分析系统的光学扩展量匹配问题。
然后,使用LightTools软件对系统建立模型并仿真,分析DMD面上的光强分布。
最后,根据设计指标,设计光学系统的成像部分。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具有大视场、长后工作距离等特点。然而,反远距结构具有视场较大,像面边缘视场照度大,后工作距离长等特点,从原理上能够较好地满足此类型投影镜头的设计要求。反远距结构由负光焦度的前组和正光焦度的后组组成。该结构的光阑往往设置在正组中间,负组远离光阑,轴外光束产生较大的初级轴外像差和高级轴外像差,前组的像差尽量由自身校正,而后组是一个小视场结构,为了对前组的剩余像差,尤其是初级彗差S
、初级畸变S
和初级倍率色差C
给予补偿,多采用双胶合透镜和正透镜组合的形式。成像系统的后工作距离中大多需要放置内部TIR棱镜等,可将其展开成等效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发生场曲。然而在非平行光路中,平行平板将会造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初级像差:①孔径角u
较大时,产生较大的位置色差和球差;②视场角u
较大时,产生较大的畸变、像散和位置色差。因此,在对系统进行设计时需将等效平板玻璃加入光学系统中。根据设计要求,短焦微型投影系统的技术指标如表1所示。
投影显示系统照明设计中,常用的是方棒照明系统或者复眼透镜照明系统,方棒照明系统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其长度不利于投影系统的小型化。因此,投影显示照明系统中,常采用复眼透镜照明系统,复眼透镜照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照度均匀性和光能利用率,但设计难度更大。
表1 短焦微型投影系统技术指标
照明系统主要由光源、准直系统、复眼透镜、中继系统、棱镜系统五部分组成。设计时,首先依据DMD芯片尺寸确定合适的光源,本文中采用成本较低、寿命较长的LED光源。为了达到较好的照度均匀性,需对光源发射的光线进行准直,并通过复眼透镜匀光,然后通过中继系统将光束会聚至TIR棱镜系统。最后利用Lighttools软件建立模型,并对100万光线进行采样,分析DMD上的照度均匀性及其光效率。
根据设计指标中DMD芯片尺寸及照明光束孔径角,计算DMD光学扩展量为:
5.
852 mm· steradian(1)
式中,A
为DMD的面积大小,F
为光束的数值孔径,θ
为主光线角度。由于DMD微反射镜的倾斜角为±12°,为了保证照明光束与ON光束分离,需要照明光束入射角大于24°,同时结合TIR棱镜工作方式,照明光束与ON态必须分别位于全反射临界角两侧,为了避开全反射附近的低透过率区域,照明光束主光线取26°。获得最佳光学扩展量匹配,计算LED面积:
(2)
其中:θ
12为光束发散角,由经验预设为60°。根据计算结果,考虑到系统公差影响等因素,照射面积应稍稍大于DMD
的有效面积。因此,选择芯片型号为NMCOB-400M发光面积1×2 mm的LED光源。根据所选LED光源作为光源模型对准直系统进行设计,准直系统在整个投影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部件。由于红、绿、蓝光三路光的设计原理相同且等光程,因此仅设计一路准直系统相当于构建完成整个系统,因此图2中仅显示绿光光路的光线追迹。而红光和蓝光及其对应的准直系统位于X-Plate的上下两侧。准直系统包括LED光源、准直透镜组、X-Plate,长度为53.5 mm。准直系统的参数如表2所示。
图2 准直系统光线追迹示意图
复眼透镜又称为蝇眼透镜,材料一般选用PMMA或者Polycarbonate。它由一系列小透镜单元拼接而成。其工作原理是将光源放在准直系统的焦点处,使得经准直系统出射的光束为平行光。平行光照射在复眼透镜上,将单光源分割成多光源。理想光源下复眼照明理论如图3所示。
表2 准直系统参数
图3 复眼照明理论图(理想光源)
由于复眼透镜分割后的光束为细光束,因此可近似认为α
≈sinα
≈tanα
,β
≈sinβ
≈tanβ
,再依据参考文献[17]中高斯光学公式,折射定律公式等,其结构参数有如下关系:(3)
即:
(4)
式中,D
为复眼透镜入射光束口径;f
为准直透镜焦距;u
为光源发散角;u
为目标面上的孔径角;D
′为复眼透镜出射光束口径;f
为积分透镜焦距;H
为目标像高;α
为复眼后表面入射角;d
为复眼单个小透镜口径;L
为复眼厚度;n
为复眼透镜材料折射率;R
为复眼单个小透镜曲率半径;N
为复眼小透镜数目。确定了复眼单透镜的数目和目标面范围及孔径角大小,就能确定复眼消透镜的参数d
,复眼透镜入射光束口径D
和准直系统的焦距也就确定了。由于光源的实际大小和其他元件相比已不能忽略,因此需要考虑实际光源条件下光源光束的传输特性。实际扩展光源照明下的复眼照明理论如图4所示。
图4 复眼照明理论图(实际光源)
对于扩展光源,光源与复眼及目标面应满足光学扩展量的匹配条件。因此,扩展光源的尺寸H
应满足以下公式,式(5)中各物理量含义在式(4)中:(5)
θ
=i
-α
,即可求得TIR棱镜参数。图5 TIR棱镜全反射原理图
中继系统将复眼透镜每个单元出射的光束在DMD上进行叠加,其作用类似于积分器。照明光束主光线以26°角入射进入成像系统,要求成像系统的数值孔径F
#为2.0。增大照明光束口径和入射角会获得更大的光通量,但会出现重叠区域。照明光束孔径角为±16.5°,主光线以27°角照射到DMD面上,ON
态成像光束角度为-13.5°~19.5°,那么成像系统的数值孔径F
#为1.5。由于重叠区域刚好为低透过率区域,因此增大照明光束的数值孔径,同时在照明和成像系统光路的孔径光阑上合理处理,能够降低甚至消除重叠区域带来的影响。所以,采用主光线27°角入射的F
#1.8的照明结构。该系统的焦距由复眼透镜出射光斑半径D
′和DMD上光束孔径角确定。f
=D
′/
2tanu
≈33.7 mm。对于TIR棱镜,设θ
=12°,棱镜材料为H-LAK7A(折射率n
=1.713),则全反射角i
=arcsin(1/1.713)=35.72°,θ
=arcsin( sin(θ
/n
)=arcsin(sin12°/1.713)≈6.97° 。因此,α
=28.75°。最终采用2片透镜的设计方案,设计完成的中继系统如图6所示,长度为38.6 mm。图6 中继系统结构示意图
θ
=tan(R/
2f
)=11.
31°<12°,满足光路几何要求。其中R
为敷衍透镜的有效尺寸;f
为中继系统的后焦距;θ
为入射DMD
各点光束夹角的一半,由于DMD
芯片的光学特性,θ
≤12°。图7 照明系统仿真光路示意图
h
=f
′=1,u
1=-1,则j
=1。图8 反远距结构原理图
前组主光线角放大率:
(6)
前后组间距:
(7)
工作距离:
(8)
系统总长:
(9)
后组光焦度:
(10)
入射主光线高度:
(11)
由式(6)~(11)可知,当工作距离l
′确定后,系统的总长L
,间距d
,后组光焦度φ
和前组的通光口径D
都是由前组光焦度φ
决定的。较小的h
1有利于系统校正像差和减小体积。从像差校正的观点看,前组光焦度φ
不宜过大。如果焦距f
′确定,减小h
1将会引起前组光焦度φ
增加,导致后组光焦度φ
增加,使得与孔径相关的高阶像差迅速增加。然而,前组光焦度φ
的增加,使前后组间距d
减小,从而使系统的长度L有所减少。设计参数之间相互矛盾、制约,合理的前组光焦度值是光学系统像质优良的重要条件之一。F
#为1.8,全视场角为67.2°,长度为53.9 mm。图9 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
表3 成像系统透镜数据
该结构由5组6片透镜组成,透镜数据如表3。其中,第1片透镜和第6片透镜均为光学塑料透镜,透镜的前后表面均为偶次非球面。结构中在第1片和第6片加入偶次球面,主要是能够更好的平衡轴外像差,提高光学系统的相对孔径,使得亮度和视场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更有效地减小透镜数量,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系统中第7片玻璃和第8片玻璃的作用是:考虑到TIR棱镜和DMD芯片保护玻璃对成像系统像差的影响,优化时应在系统中加入相应厚度的等效玻璃平板,最大程度接近实际应用要求。非球面系数如表4。
表4 非球面系数
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的归一化视场的远心度如表5,远心度优于0.67°,满足设计要求。
表5 归一化视场的远心度
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如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视场的MTF值在93 lp/mm处大于0.52。很好地满足了设计要求。同时,MTF曲线可以大致判断系统的像散情况,即:弧矢(S
)和子午(T
)曲线分开越大,表明像散越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像散情况良好。图10 成像系统MTF曲线
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的场曲、畸变特性曲线如图11。场曲在整个视场的区间为-0.021 mm至0.049 mm,像散最大值小于0.03 mm;成像系统在整个视场内的畸变绝对值小于1%。满足设计要求。
图11 成像系统场曲、畸变图
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的垂轴色差特性曲线如图12。单波长垂轴色差最大为2.702 μm,满足设计要求。
图12 成像系统垂轴色差曲线图
短焦微型投影成像系统的相对照度曲线如图13。系统整个视场的相对照度大于95%,表明设计的成像系统的照度达到甚至超过指标要求。
图13 成像系统相对照度曲线图
对于一个设计完成的光学系统来说,公差情况如何是评价这个系统可行性的重要因素,公差过于严格会增加加工装调的要求,导致成本提高,还可能使成像质量不稳定,公差过于宽松可能会使成像质量变的很坏。总之,公差分配不合理会导致系统的性能缺陷,所以合理分配公差对于一个光学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分析成像系统加工装配过程中光学系统的偏差,并以93 lp/mm处MTF值作为评价成像系统公差的标准。通过蒙特卡罗分析成像系统的公差情况。成像系统公差数据如表6所示,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6 成像系统的公差数据
表7 成像系统的1 000次蒙特卡罗分析结果
公差分析结果可知,98%时93 lp/mm处MTF大于0.35,表明该设计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基于光学系统设计,我们对照明系统的DMD表面光照特性进行了如下测试。照明系统的DMD表面的照度分布如图14(a)所示。计算图14(a) 定义目标区域内的照度均匀度的评价公式为:
U
= [1-(E
-E
)/
E
]×100%(12)
由图14(a)可知,光束经过准直系统、复眼透镜及中继系统后,到达DMD表面呈一个照度均匀的矩形,其长宽比为16:9。同时,采用ANSI9点法对DMD表面照度进行采样,照度均匀性为90.91%。入射到X-Plate的光能量为18.495 w,最终目标面能量为16.359 w,整个系统的光效率达到了88.45%。DMD表面的仿真实验光通量分布曲线图如图14(b)所示,分别展示了DMD表面X
和Y
不同方向上的光通量分布,光通量最高达到近10Lux。图14 照度及能量分布
为了测试成像系统的实际效果,对被测镜头的分辨率进行试验。可采用人眼通过被测镜头直接对分辨率板观测,图15所示为USAF1951型号分辨率板,经被测镜头能分辨的最清晰的线对数,将其序号与产品手册对照得到对应的镜头分辨率。考虑到人眼观测引入误差,基于实验室的分辨率检测系统,将被测镜头放置在检测设备上,分辨率板选用国家标准分辨率板号,畸变阈值为1,实验效果图如图16所示。实验所得的分辨率为91 lp/mm,在误差合理范围内符合设计要求。畸变值为0.939 1,小于畸变阈值,说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被测镜头的畸变较小,满足设计要求。
图15 分辨率板观测图像
图16 检测界面效果图
本文基于复眼透镜的匀光特性,采用复眼透镜匀化整形光源、棱镜转向的照明技术方案对照明系统的各分系统进行设计,并分析其光照度分布;再基于反远距结构成像原理,结合非球面和像方远心技术,分析设计成像系统;最终设计出一款适用于0.3英寸的小尺寸、高亮度的投影系统。照明系统的数字微镜器件的照度均匀性达到90.91%,整个系统的光效率也达到了88.45%;成像系统长度为53.9 mm,焦距为7.898 mm,全视场达到67°,远心度优于0.67°,在93 lp/mm处调制传递函数大于0.52,垂轴色差在0.5 pixels以内,畸变小于1.0%。本文的研究工作取得到了较好的结果,但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后续将从节约成本、降低加工难度等方面入手。通过优化光学系统以缩减镜头材料种类,减小批量生产成本;再通过优化非球面系数,进一步降低加工难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