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馨
摘 要:在文化产业被高度重视的当下,文旅快速融合发展,旅游演艺在文化旅游中的地位也逐步上升。而除了早已出现的几大巨头,发展态势良好的新生连锁型旅游演艺项目却几乎不曾出现。本文以宋城演艺旗下的“千古情”系列旅游演艺项目为例,研究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如何摆脱地域限制,进行异地复制并营利。并通过对“千古情”系列在人、财、物3个主要方向的运营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寻找相似点,进而探索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在多地复制发展过程的共通性与旅游演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旅游演艺;“千古情”系列;可复制
中图分类号:F592;J05 文献标识码:A
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文旅不断融合,旅游演艺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多数大型旅游演艺项目在一地发展得很好,而在异地进行复制营利时,却往往“水土不服”。在此情况下,“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山水系列與长隆系列的大多数项目却能在多地良好运营并获利,甚至占据旅游演艺市场的大头,这愈发说明大型旅游项目的多地复制甚至“连锁”是存在可能性与共通性的。
本文将以“千古情”系列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它们在人、财、物的管理运营过程中的共通性,以更加全面地剖析其在多地以相似模式复制并营利的原因,在为其他旅游演艺项目提供一定参考的同时,寻找旅游演艺与文旅发展的新思路。
关于“旅游演艺”,目前仍未出现标准的定义,但仅从字面便可看出其主要是指在旅游场景内进行的文化演艺活动[1]。截至目前,市面上的旅游演艺项目通常将演艺项目与主题公园、风景区、剧场、酒店、商业综合体中的一个或多个结合,在室内或室外进行表演,并已形成了以“千古情”系列为首,以印象系列、山水系列、长隆系列为三巨头,以及若干旅游演艺项目在内的“1+3+N”的市场格局。
“千古情”系列由宋城演艺出品,黄巧灵为总导演,系列剧目包括《宋城千古情》《九寨千古情》《炭河千古情》《明月千古情》等,演出足迹遍布多个热门旅游城市,且各地区“千古情”均有专属艺术分团与歌舞团。在众多剧目中,《宋城千古情》的年演出场次与观众接待数均为世界第一,被誉为“一生必看的演出”与“世界三大名秀”之一。
作为大型旅游演艺的龙头,宋城演艺在对“千古情”系列的长期经营中,各地分团均已逐渐形成对人、财、物综合管理运营的相似模式,新增分团大多仅需参考已有模式经营并适当变通,就能基本实现稳中求进。这不仅是“千古情”系列管理运营的可复制性,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旅游演艺项目所不可缺少的特质。
(一)人
1.演员评议激励制度——提升演员基本素质
演员是旅游演艺项目内涵的直接传达者,演员的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观演体验。宋城演艺极其注重演艺人才的选拔与培育,在以院校渠道为主,通过散招、委培等多种渠道招募兼具稳定性与实用性的演员的同时,通过制定教学大纲等方式更加系统科学地对现有演员进行培训。宋城演艺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演员考评等级制度,获评等级与相关福利挂钩,演员每年均要经历考核。
此外,宋城演艺各艺术分团所采取的演员评议激励制度基本一致,由于日常排练与考核要求,演员对“千古情”系列剧目的表演和动作都极为熟悉。而对剧目具有足够熟练度的演员在被调到其他现有剧目或新增剧目中进行演出时,对演出流程也会更为熟悉,所需要的排练周期更短,且能保证演出质量的相对统一。
2.观众引入——解决主要客源
作为旅游演艺的收入来源,足够的观众及其提供的资金支撑是项目良好运营的重要保障,成功的旅游演艺剧目必不可少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叫座。“千古情”系列剧目均为大型旅游演艺,其目标客源相似,多为来自本省的、周边省份的及专题市场的对应观众,主要为旅游团客。与此同时,宋城演艺也在尝试逐步减少团客依赖,增加客源中散客比例,优化客源。
在初期宣传推广上,“千古情”系列项目将团客营销与底层营销相结合,通过地毯式营销及与多家旅行社、酒店签约等方式,实现大量客源导入。在口碑建立后,则逐渐增加事件营销,并尝试通过其本身的质量与口碑吸引观众。
(二)财
1.集团资本——助推剧目建设
数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运营往往需要一个集团的雄厚资金链作为支撑。“千古情”系列背靠宋城演艺,资金数目和流动情况都较为可观,能够结合当地特色为演艺项目打造主题乐园。此外,宋城集团经营范围覆盖主题公园、文化演艺、剧场剧院、娱乐商业、文化旅游衍生产品等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演艺”的产业链。旅游演艺相关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覆盖,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旅游体验。
而已有多个成功案例的宋城模式,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当地经济与文旅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再加上旅游演艺直接或间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已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宋城演艺往往更容易获得政策支持,以更高的效率进行旅游演艺项目的建设与后续经营。
2.成本回收——加快剧团扩张
鉴于大型旅游演艺项目的规模,将所有希望放在背后集团的资金支撑上是极为不明智的。这也就意味着除了营利能力,如何快速回收成本并确保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运营,成为所有旅游演艺项目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宋城的运营模式也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千古情”系列结构相对实景演出等项目而言更为简单,不需要依靠大规模的真山真水,项目选址的自由度更高;其主题公园多为标准化建设,建设周期更短,所需要的时间与成本均有减少。
除了保证尽可能少的建设资金,宋城演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目演出上。首先,“千古情”剧目演出均在室内剧场进行,室内演出的方式极大程度减少了天气因素对演出的影响,使得“千古情”剧目在晴雨风雪冷暖冬夏等情况均能如时上演。其次,所有剧场内的演出剧目均弱化主角,剧目内同一角色对应多名演员,一个演员也并不仅仅出演某一角色,而“去名角化”的演员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一演员离职对整个剧目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演出的稳定性更强。再次,通过服装、道具、背景等相关制作安排,使得因“千古情”剧目演出场次增加而额外产生的费用以人工费为主,其他损耗极少,以此尽可能减少翻台成本,并通过尽可能多的演出场次增加收入。因此,在高上座率和高演出次数的前提下,在众多大型旅游演艺项目中,宋城演艺的成本回收周期更短,营利速度惊人。而成本的回收在减轻资金压力的同时,也助推了未来其他旅游演艺项目在异地的建设与扩张。1B39A539-20E7-4C2E-B841-928F7DE6A9F4
(三)物
1.演出剧目创作与更新——满足观众期待
相较于音乐剧、话剧、舞剧等艺术性更强的剧目,旅游演艺剧目的目标市场并不完全是艺术爱好者,而是更看重旅游与演出的快消市场。目标游客多以寻求与自己不同的人民和民族生活的意义为目标,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原有的信仰和基本的生活价值观,主要目的是获得“异文化”的经历和知识[2]。也正因如此,他们虽要求观演过程中的娱乐和异地特色文化体验,但对旅游演艺剧目的艺术性要求并不高。
在旅游演艺剧目的创作上,“千古情”系列剧目从创作到编排到演出均几乎已形成标准化的系统流程,新增演艺项目大多也是仿照已有模式进行创作与演艺。在内容创作上,创作团队扎根中华传统文化,擅长挖掘并抓取当地传统传说、民俗历史与典型事件进行剧目设计与编排,在具有较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地区进行演出的剧目,也会将民族元素融入情节之中,使得演出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与鲜明的地方特色。除此之外,“千古情”的演艺呈现融合了舞蹈、杂技、走秀等多种元素,配以声光电科技支撑的宏大场面,既有热闹的舞台,又有沉淀的中华文化,基本实现了规模化与精品化的统一,能够满足观演游客的多重心理。
常演要求常新,常新推动常演。宋城演艺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剧目制作与更新,保证项目的高质量,也使得剧目虽然大框架与逻辑不变,但会以月和年为单位进行更新,从更改演出服化道小细节,到整体升级屏幕、光电设备,再到全息改版,每一次的“千古情”都会带来不同的震撼,常演常新,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期待。
2.营销品牌——自我带动
作为大型旅游演艺的龙头,为了维护并不断提升已有口碑,宋城演艺的系列剧目在异地复制过程中极其注重模式、演出质量乃至宣传标语的一致。其剧目名称多带“千古情”,以“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为广告词,坚持以特色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各地的形式统一与内容的高品质把控,“千古情”系列在观众心里也成功与大品牌、高质量挂钩,并相互引流带动。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宋城演艺对人、财、物的统一标准化运营模式正在宋城各艺术分团内被复制,未来也可被其他新增宋城系列复制。而“千古情”系列剧目也正是通过复制总团对人、财、物综合管理运营的系列标准化模式,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风险实现不同剧目在异地的成功复制与运营。
(一)同质化现象加剧
目前,市面上的旅游演艺项目在剧目内容和表演方式上的同质化现象都较为严重,多数剧目都有低剧情性和高技巧性的特点。而随着人们精神文化消费标准的提高,游客也往往更青睐那些有新意、有内涵的旅游表演。如果新增剧目依然仅是堆砌典故文化而非深入挖掘、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特色,却还想要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吸引大批游客,几乎无异于痴人说梦。
各旅游目的地均有发展演艺产品的权利,但相近的文化容易导致策划出相似的演艺产品,并最终由于产品同质化竞相衰亡[3]。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同类型甚至雷同的项目不仅会引起游客群体的审美疲劳,甚至可能影响各方对旅游演艺这一产业的信心。
(二)相关资源减少
旅游演艺项目对游客量具有极高依赖性,这也意味着几乎所有的旅游演艺都需要依附游客量较大的旅游城市,但该类型城市始终是有限的,而且即使是热门旅游城市,游客数量也存在一定的增长上限,难以同时流向过多项目。
大量旅游演艺项目复制背后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也是巨大的,一个城市的现有空地很难为大批扎堆的演艺项目提供足够支撑。而如果在主要旅游城市的周边城市进行复制,则可能会出现自己和自己争流量、自己和自己抢观众的尴尬局面,甚至会出现新增旅游演艺项目后收入不增反减的状况。
此外,随着文化旅游已从1.0阶段发展到以科技为手段的2.0阶段,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联系日益紧密[4],游客对旅游演艺中声光电及相关道具的科技感期待不断增强,剧目中科技呈现的研发、后续改版及其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也将对演艺公司的资源储备产生挑战。
(一)勇于创新尝试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演艺产品已逐渐脱离了大歌舞、大场面、大景观的固化模式,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5],当前受欢迎的演出类型也正逐渐从单纯输出转为双向互动,提升观众参与感已越来越重要。旅游演艺应弥补互动性演出的相对空白,通过在剧目演出中或旅游景点内设置互动环节,吸引更多游客。对于部分把握难度较大的剧目则可以先在小剧场或是景点非主要演艺区域内试水,并不断进行完善。
(二)提升品牌价值
除了不断进行剧目创新与挖掘当地文化,优秀的旅游演艺项目也应抓住机会,在采商业化、模式化运作的同时,适当走学术冲奖路线,如通过参加国际艺术节、杂技艺术节等并拿奖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拉取更多資金赞助,为内容创作、设备更新提供资金支持,助推剧目更好地走向其他城市、省份乃至国际。
(三)加强游客服务
旅游演艺应挖掘潜在顾客和潜在忠诚顾客,除了进行的日常模式化演出,可以适当增加具有趣味性的日常活动,吸引周边市民,并加以多种标准程式进行顾客区分,吸引和挽留更多高质量观众。
在游客服务方面,除了常规服务,也可以加强特质化服务,甚至可以引入线上观演服务,如通过动作捕捉,以角色或演员为模型,打造虚拟人物与观众深入互动,在更大程度上吸引深层观众和忠实粉丝。在游客沟通上,可建立官方论坛或小程序,为观众提供与演员和其他观众沟通交流的渠道,并对呼声较高的信息作出及时反馈。
宋城模式或许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旅游演艺项目,但无疑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各旅游演艺经营者可以总结已有成功经验,通过平台式共享、标准化流程等方式达成各分区剧目质量统一,摸索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模式,并在异地复制时作为参考,形成旅游演艺连锁品牌。而除了注重“复制”,新增项目也应关注那些“不可复制”,在明确定位的情况下,不断增强特质化竞争力,力争在目前的旅游演艺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1] 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2] 叶志良.中国旅游演艺作品真实性的艺术表达[J].广西社会科学,2020(11):153-157.
[3] 李广宏,席宇斌.论民族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战略[J].学术交流,2011(6):136-139.
[4] 李凤亮,杨辉.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业态的新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6-23.
[5] 林振宇,赵瑞熙.中国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7-82.1B39A539-20E7-4C2E-B841-928F7DE6A9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