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无法利用所学的数学概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没有足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的应用意识逐渐被重视起来,传统教育模式通过不断刷题锻炼解题能力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需要从根本上建立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然而这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在推行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展开策略探讨。
一、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與生活实际脱轨
实践应用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有效结合,学生无法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时,没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无法形成应用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应用题素材的选择上,与生活实际没有相关性,导致学生在读题时不知所云,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降低。
(二)教学过程传统化和程式化
教师具体题目讲解的过程中,遵循传统的按照步骤带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理解,只能通过记忆掌握单一题型的解题方式,无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面对题型变换时无法及时转变思维,找到解题思路。同时,教师的教学思想传统也是当前应用教学的一大问题,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在应用问题教学时,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清晰的认知,导致对应用问题一知半解,只能根据板书机械地重复、模仿。
二、基于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课堂构建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既要能教会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又要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模式,更换授课思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顺应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灌输。教师要明白,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并不只是让学生提高学科成绩这么简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十分有必要,能使他们在接触数学的初级阶段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他们具备一定的应用意识,就能更好地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
三、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与应用性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两者兼顾。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数学概念的详细讲解,忽略了数学的应用性,因为数学概念逻辑性、抽象性的特点,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基础情况,很容易导致在课堂上既没有产生应用能力,数学概念又听不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数学概念,创设问题情境,用情境中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概念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这种兼顾数学中应用性与抽象性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产生数学具有实用性的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有效应用相关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分析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结合现有的教学场地和教具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教师应把控教学节奏,在课堂上将概念与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融合,并通过问答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教师在授课结束后,同样应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面对问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一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准备一幅画作为教具,在授课开始前,教师可以故意将画斜着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帮助教师将画贴正,同时提出问题:“这幅画是通过什么方式摆正的?”引出本堂课教学中的重点概念——旋转;随后教师可以定点旋转这幅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这幅画是绕着什么转的?”引出旋转中心的概念,随后再向左转、向右转,提出相关问题,引出旋转方向的概念,通过问题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相关概念,提升课堂效率。
(二)结合生活现象,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应用意识的提升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可以提升学习成就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练习,不断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增强应用能力,养成面对实际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课堂,充分利用身边的情境,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例子、利用身边的资源编撰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吸收,形成应用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及喜好,从学生的爱好中,列举与授课内容相关例子。随后,教师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在通过对学生喜好的观察,编撰相关应用题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专注力,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调查学生的喜好,此处以跳绳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课堂:小明一天跳二十四个跳绳,一周一共跳多少个跳绳?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假设:假设小明早上跳四个跳绳,那每周小明早上跳绳的总数就是4[×]7=28(个),每天晚上跳二十个跳绳,每周晚上小明跳绳的总数就是:20[×]7=140(个),两者相加就是小明每周跳绳的总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不断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培养应用意识;随后,教师可以汇总以上所学,梳理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论,并布置相关应用作业,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应用能力。
(三)营造课堂氛围,鼓励质疑问难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课堂上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学生对教师有天然的畏惧,面对学习中困难不敢问,形成知识盲区,因为数学环环相扣、逻辑严谨的特性,每堂课中的知识盲区逐渐扩大,成为知识漏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授课时,教师应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敞开心扉,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教师应以鼓励的态度面对、以温和的态度解答;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课程难度,设立讨论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进而培养数学应用能力。66992DF9-1ABA-47EB-94C1-572087D17CF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授课中,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布置“找出三角形的特性及相关概念,并举出三角形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的课堂任务,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小学阶段专注力较差、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讨论中的问题;随后,教师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主动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在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及时给出引导,确保讨论环节的正常的进行;最后,教师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总结学生自主发现的相关概念,同时补充并详细讲解遗漏的部分。这样的课堂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索学习相关知识,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可以在观察讨论、总结讨论的过程中,更清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日后实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应用能力
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跟“轴对称图形”有关的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进行互动:“大家想象一下蝴蝶和蜻蜓这两种动物,它们谁更漂亮一些?”对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是蝴蝶更漂亮,原因是蝴蝶的翅膀是五颜六色的,也有的同学认为蜻蜓更漂亮一些,因为蜻蜓飞起来的样子,看上去更加轻盈。其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形态的蝴蝶和蜻蜓的图片,让大家观察。以上过程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再次,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手工制作,让大家将一张纸对折,沿着折痕画出蝴蝶一边翅膀的形状,再用同样的方式画出蜻蜓,用剪刀沿着画出来的形状剪下来,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只蜻蜓和一只蝴蝶,教师提问:“蜻蜓和蝴蝶都很漂亮,那么把它们拼到一起是不是会更漂亮?”最后,教师让同学们把蝴蝶的一边剪下来,与蜻蜓的一边进行拼接,而做完了这个操作后,同学们都能意识到得到的图形并不漂亮。此时,教师可以引出本课的重点,我们从纸上剪出来的蝴蝶和蜻蜓是轴对称图形。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美感,而随后把他们的翅膀进行拼接以后形成的图形,就失去了一定的美感,也是因为它的对称感被打破,才给我们造成不太美观的视觉印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对此产生思考,并和教师之间进行了互动,也参与了动手实践,他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数学应用意识也随之增强。
(五)引导合作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合理引导他们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加强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要进行交流,要针对探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要找到解決问题的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可以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中“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班级学生体测成绩的文字信息,让大家从这些信息中找出成绩最好的同学的名字,并且把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成绩排列好。而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这些信息里充满大量的名字和数据,大家会耗时很久才能完成任务,就会有学生出现不耐烦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都发现了,从这些信息当中找出前三名同学的名字很费力,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成绩的排名?”此时会有学生回答:“用折线统计表。”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分好组,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把刚刚的信息整理成折线统计表。而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纵列和横列分别填哪些信息。并且大家能进行思维的碰撞,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通过讨论,一方面同学们能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大家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家在讨论时,会进行比较、观察、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可以让各自的思维得到全面的锻炼。
(六)优化评价机制,提升学习热情
评价不仅是对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习过程的激励。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机制较为单一,教师评价的依据多半是考试成绩,评价间隔较长,并且只有期中、期末才会依据考试成绩做出进步或退步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无法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优化评价机制,将评价间隔缩短,提升评价重要性,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性考量,全面考查在评价阶段内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评价机制应该是双向的,不仅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同样可以给教师建议,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建议让教师找到正确的、合适的教学方向。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单元小评价和期中、期末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单元小评价的时间节点在每单元教学进度完成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给出客观的评价,并对评价较好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对评价相对较差的给予鼓励并帮助,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期中、期末的时间节点,教师根据本段时间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同样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教师可以在每单元教学结束后向学生发放针对教师匿名评价表,教师根据建议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数学应用的重视,改变传统只注重概念讲解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实现概念与应用两者兼顾,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注:本文为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策略”(立项批号:ZJK TY 21126)的阶段研究成果。
(宋行军)66992DF9-1ABA-47EB-94C1-572087D17C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