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增值评价的实践探索

2022-05-31 05:55吴生友万国鹏孙登祥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育劳动素养

吴生友 万国鹏 孙登祥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6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社会竞争的空前加剧,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2012年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资助项目《高中学段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的实践研究,经过三轮的深入实践,在不断完善的实施方案中仍发现一些问题,突出的是缺乏有效评价部分,导致生涯规划教育纵深发展不得力。

一、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1.构建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拓展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糅合了学业和职业的因素,教育内容需要从职业规划教育扩展到德智体美劳和职业意向教育的融合;需要构建“以生涯规划为主线,适合学生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倾向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需要整合生涯规划、学科基础、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职业素养的课程内容,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增添生涯教育发展的动力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按照课程开设的生涯规划教育一直缺乏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表现为缺乏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指标,浮于对自我的浅层了解,对专业、职业和社会缺乏认知,没有清晰的专业、职业目标,缺少规划的执行力,缺乏规划的正确方法等问题。而其原因在于缺乏用有效评价的方式方法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深入,新时代评价改革的深化增添了生涯教育发展的动力。

3.增值评价的进一步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增值评价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增值评价以关注学生进步为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方法之一,将学生的成长进步作为增值评价研究考察的主要内容。”[1]增值既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也包括学生在身体运动、社会交往、职业规划、情感管理等方面的进步或成长幅度,增值评价为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提供新视野。

二、生涯规划教育增值评价的实践探索途径

1.建立增值评价平台,提升学生品格修养

(1)设计评价指标,建立品格提升增值评价体系。品格提升是无形的、内隐的。数据采集采取两种突破方法,一是学校定期进行思想道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题目结合学生具体行为、认知进行跟踪设计,再结合数据分析,帮助精准定位项目确保成效;二是制定并实施了思想道德评价方案和评价量表,方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家长、社区参与评价的方式,形成了主体多元、过程写实、结果指导等鲜明特征。

(2)自主研发数字化活动记录管理平台,动态发展。增值评价必须是日常化、过程化、可操作化,才能推进品格提升评价工作的特色发展。从品格修炼和日常行为表现两方面兼顾,从培育和生成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品格修炼平台,学生自主申报活动成果(论文、发明、制作、公益活动、文艺表演、体育竞赛、课题研究等各类活动中的获奖证书或作品)信息,录入实际经历、实践感悟和佐证材料证明(照片、视频);日常行为记录平台,由教师和班委会评价组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出勤、文明礼仪、班级工作、遵规守纪、课堂表现、好人好事等方面进行量化记录,系统将及时生成六方雷达分析图,并同时呈现班级均值雷达图,帮助学生明确自身问题,指导改进方向。学期末,通过两种记录的综合考量,对学生品德是否提升做出阶段性结论,教师遴选突出的践行事例或有物化的活动成果,形成针对性评语并进行先进表彰。

2.推广教学模式,促进“以评优学”

(1)增值评价的双向互馈教学模式。基于课堂教学自动评价技术的“以评优学”的实践探索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交互行为,是保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学习共同体”理论,基于授课环节的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和辅导环节的共性、弱共性、个性三个问题层次,对师生交互行为进行了设计,通过多回合的“对话—反馈—回馈”[2],形成双向互馈的教学模式(详见图1)。增值评价实践围绕四个方向推进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深度教学;在新课程新教材的深度研究中对话教学;在课堂文化的构建中情境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创新体验教学。坚持课堂教学方式优化,紧紧围绕基于“情境设置、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转变主线索。

图1 课堂教学增值评价流程图

(2)物化形式。建成立足于录像分析的自动评价技术平台教室和立足于平台分析的自动评价技术教室。课堂教学自动评价技术平台“通过细致入微的呈现,精确到0.01秒的刻度上,详尽地转录课堂对话,呈现多模态的课堂互动。对于非语言的沉默和喧闹式的参与等行为列入关注和分析范围,分析出不同模态背后刻意隐藏的状态。”[3]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增加了结果性评价的信度,也精准刻画出了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促进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耦合,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分布、学习参与、学习效果等状态,推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全领域、多维度的判断和诊断,推动了基于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真实评价、深度评价和增值评价。

(3)“以评优学”。基于课堂教学自动评价技术反映学生在课堂与学习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评价,从不同维度评价让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强项及短板,促使他们更精准地调控自己的课堂学习状态。[4]

维度一,基于表情识别的数据。自我认识情感迁移与教师教学情境引导的一致性;自我分析课堂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性,调控对学科学习的情感认知度。维度二,基于注意力的数据。自我认知注意力聚焦学业内容的关注度,聚焦课堂活动、问题思考、解决的关注度。调控对课堂学习的思维能力,从习惯、睡眠等方面获得保证。维度三,对话文本提取的分析。分析学生语言数量的分布,突出主动参与性,认知对话文本中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的参与次数和深度。调控高度参与、深度思维的训练,以求达到课堂学业质量4级水平分别达成度。维度四,行为识别的数据。聚焦在课堂环境下提出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聚焦在课堂上学习、运用技术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和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优化等能力的形成,调控自身创新能力的养成。维度五,综合评价报告的个性化学习跟踪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教师经验校准后形成的综合报告,充分采集和挖掘课堂学习和日常训练数据,并且动态及时地形成学情分析,调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改进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过程,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以及对自己学习调控的自我过滤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多课程实施,建立学生“一标三证六级发展链”评价体系

体育美育的课程是围绕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通过指向课程标准的学业课程、突出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体现特色品质的自主研发课程三个维度设计,采取“兴趣培养+特长深化+私人定制”的课程模式,实施“一标三证六级发展链”校本评价体系,是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重构、建立的增值评价体系。

(1)一标即《课程标准》。在落实课程标准和建构体育美育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健全课程标准落地的增值评价。通过分析教学目标的恰当、教学内容的适切、实施过程的有效、教学评价的多元,评估体育美育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体育与健康、审美素养的提升情况,确保所有学生通过省级学业水平考试。

(2)素养发展证。是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素养发展指标,推动学生自我体育美育素养的发展。

体育方面,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分六个学期分级测定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水平,每学期期初测定数据与期末测定数据对比,呈正向发展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期体质健康水平证,高中六个学期呈现6级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身体锻炼,推进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增值评价的内涵。

美育方面是重视对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影视等课程基础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活动环节,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六级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每学期学生个人向学校提交各类美育发展成果,呈正向发展的学生由学校发给学期美育素养发展证,高中六个学期呈现6级标准。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欣赏高雅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推进家庭美育与学校美育的结合,是学生美育素养发展的个体评价标准。

(3)个性化项目证。是根据学生的独特个性,更多的是指依据学生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以及体格和生理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学生确定一项体育、美育技能学习项目。学校根据国家体育、艺术的专业标准制定学校一层六级指标,促进学生每学期至少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或专业技能提升一级的发展任务,合格以后发给个性化定制学习项目证书。

(4)特色活动证。是立足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展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体育节、春季素质运动会、秋季田径运动会、体育特色社团、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庆日、艺术社团及校园国际文化周等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个人、社团、特色班级的建设,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体育、美育风采,获奖和参与者发放特色文化活动优胜或参与证。

(5)六级发展链。是高中六个学期学生都要实现的体育美育的发展目标,学生每学期要获得素养发展证、个性化项目证、特色活动证,推动学生全面和主动发展。

4.长期记录机制,提升劳动素养

(1)依托基地教育模式,建立劳动素养评价指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是学生生涯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版块,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给予学生体验岗位的机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组先后依托市供电公司、市气象局、康缘医药公司、太阳雨集团、田湾核电站等单位的培训中心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三合一的学习实践。

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或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知识、能力等具体指向。结合学生特点、评价指标可操作性、社会认知程度等综合角度,建构劳动素养指标。

(2)劳动教育的增值评价机制。一是劳动素养评价的独立表彰机制。在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的定量或定性基础上,对劳动素养优秀的学生予以表彰,对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督促,通过正面奖励和反向引导的方式,强化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建立“劳育”表彰的物质性或荣誉性奖励机制,设立“劳动光荣奖”“劳动之星”“劳动创造奖”等项目,并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还举办美食节、通用技术成果比赛、国际文化交流周等活动,扩大劳动素养的教育教学成果,巩固劳动教育的长期效应。二是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融合机制(详见表1)。将劳动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通过学生综合测评结果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促进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更加注重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充分肯定学生劳动素养成长与进步的测评目的。三是建立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机制。建立劳动素养评价评分卡,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体现出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发展变化,这对其未来高考志愿填报、假期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都是有益的参考。在学生综合评价平台上采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信息,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推动劳动教育在中学的具体落实落地。

表1 劳动素养评价指标

5.课程评价,提升职业意向认知度

(1)建立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详见表2)。设计生涯规划的体验课程,分学年加强与社会的接触,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尝试社会不同职业的特点,理性认识社会,剖析自我,初步确立自我发展的路径。建成职业规划体验室及VR生涯规划系统10套。生涯规划辅导通过上述途径帮助学生产生不断发展的动力,增强自我提升的意愿。

表2 高中三年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2)职业意向认知提升的自我评价。依据大数据的分析平台进行职业倾向测试,推动学生增强职业的自我认知,加强对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的发展性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和职业。

其次,推动学生具有职前准备意识,增加对于希望就读专业的了解程度,探究自己希望就读什么专业或理想的专业。

第三,提供职业决策依据。根据高中生自主意识高度发展、渴望独立、职业决策意识开始萌发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了解自己性格及能力,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第四,建立个案评析制度。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生涯规划制订和实施提供帮助与指导。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目标确立、发展台阶构建、发展措施制定四个环节,规划自己的生涯,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清清醒醒过一生,做生涯的赢家,成为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5]

三、效果与反思

大量的数据和增值评价模型给实践探索提供了高位、辩证、科学、精准的指导,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推进立德树人,确立新范式

以生涯规划系列活动为抓手,深化品格提升工程,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架构起以“思政课程”“课程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活动”“德育环境”等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实现德育主题化、课程化、系列化,帮助学生树立充满自信、有生活品味、有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追求的合理人生。

2.促成教学质量,创造新辉煌

实践探索以来,促成教学质量创造新辉煌,学校连续荣获“市高中教学质量奖”,2020年高考一本达线率直线提升,荣获市“高中教学质量提升特别奖”。

3.引领体艺教育新模式、新特色

通过实践创新“兴趣培养+特长深化+私人定制”的课程模式,校健美操队获11项全国冠军、21项省冠军,男足、女足进入全省前三。助推一批艺体特长生进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院等国内一流高校。学校成为全国篮球特色学校、全国足球项目特色学校、省羽毛球特色学校、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4.强化劳动价值观念的树立和技能的训练

评价体系推动学生学到劳动技能、观念和价值,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秉承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本色。

5.提升学生高考专业选报的满意度

据高考录取后追踪分析,学生专业满意度大大提高,高校录取后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希望改变专业的人数很少,学生职业意向确定度提高。一部分学生进入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深造,探索了高中教育升学的多样路径。

四、实践反思

1.缺乏完备的学生数据资料库和评价群体划分不尽合理

庞大的数据是增值评价得以追踪测量的支撑,需要逐步建立贮存学生资料的信息系统,为开展增值评价做好准备。其次,根据增值评价的价值导向划分群体,参照同一水平层面的均值来进行,需要针对不同的主体和教育类型特点制定不同的增值标准,明晰各个群体和教育阶段的增值内涵和指标。

2.需要顺应多种评价方式综合使用的趋势

增值评价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评价方式,需要探索增值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的衔接与融合,形成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

3.中学教师增值评价的技能存在“短板”

目前,我国定位增值评价的前缀词是“探索”,表明增值评价研究尚未成熟。增值评价是偏量化的一种评价方式,以计量的方式探究各项变量对学生发生作用的大小和变化幅度,模型的设计与开发直接影响增值评价的最后效果。这对于统计知识掌握较少的一线教师而言是难以领会的,存在技能上的“短板”。

猜你喜欢
美育劳动素养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