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5-31 00:24:10刘阳蔡小英修新田陈秋华
林业经济问题 2022年3期
关键词:保护地森林价值

刘阳,蔡小英,修新田,陈秋华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州 350002)

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森林对人类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森林文化的研究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1]。国外学者通常将森林文化价值表述为“森林的文化服务功能”[2],以这个视角为逻辑原点,联合国、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框架下出台相关文件和报告[3-5],或多或少涉及森林文化价值的评价指标,极大地推动了森林文化价值评价研究;但仅从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来看,尚无整体性的价值评价体系,且森林文化的评价方法和范围还有待商榷。国内关于森林文化价值评估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林共生时间”理论基础[6-7],二是森林文化币的测算体系[8-10]。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从森林文化价值保护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11]和森林文化旅游资源[12-15]等角度对森林文化进行研究。现有关于森林的文化价值评价大多从省域、县域角度进行评估,缺乏从微观经营主体的视角进行森林的文化价值评价。自然保护地是中国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依据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而提出的制度,包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种典型形态[16]。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载体,与其他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载体相比,自然保护地有其显著的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因此,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和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特征和森林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体系指标,以便科学评价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有效提升自然保护地多样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

森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核算体系[10],而关于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然保护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对其森林文化价值评价应从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森林文化体系入手,以此区别于其他大区域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突出自然保护地的个性特征。

1.1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特征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具有地域性。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在自然和地理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差异显著,形成了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有紧密关联,人们在改造和适应自然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特征,如武夷山大红袍文化等。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具有整体性。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主要来源于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以及当地民族等生态因子所组成的综合体,是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为背景的整体展现。在自然保护地这个有机整体中,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具有教育性。自然保护地的游憩区域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空间,让人们在游玩过程中,通过切身感官来感受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从而使人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此外,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的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有利于向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奠定良好基础。

1.2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体系

基于人与森林的关系,同时考虑人的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已有的研究将森林文化体系分为物质(经济)、精神和制度(习俗)3个层面[17-19]。

从物质(经济)层面来看,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自然保护地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区域;另一方面自然保护地对生态旅游发展、水土荒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自然保护地可直接提供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空间和原料,以及利用这些原料生产森林物质产品的生产工具和手段等都属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本载体而呈现的森林生态经济文化形态。

从精神层面来看,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哲学、森林美学和森林文学。其中,森林哲学体现了“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文化[20],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森林美学方面,由浅入深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和森林意境,其主要从哲学、宗教、艺术等层面探讨人的意境与森林文化的关系[21];森林文学方面,自然保护地作为森林文化的精神载体,为人们提供了绿色环境、认知与学习、探索机会,为森林文学的形成和创作提供灵感和源泉,如《森林沉默》一书就是作者在神农架林区构思创作的森林文学[22]。

从制度(习俗)层面来看,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主要体现为生态体制文化、生态法制文化及生态管理文化3个方面。生态体制文化主要指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包括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各类保护地人民团体、组织结构等;生态法制文化包括自然保护地的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合同契约、乡规民约等;生态管理文化指经济核算体系、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决策机制等,如以绿色GDP为主的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经济核算体系、以生态优先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等。

2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体系

2.1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选取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是一个较为模糊且宽泛的概念,具有无形性和主观性。因此,对于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评价应尽可能包含多个层面,涵盖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特征等各方面的元素。结合前文对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体系的分析,以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评价为目标层,从物质(经济)、精神和制度(习俗)3个层面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体系的子系统,并进一步选取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st culture in natural reserves

2.1.1 物质(经济)层面的指标选取

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主要是为人类服务的,在自然保护地的森林与人类的交互活动中,形成了各种新型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物质(经济)层面的需求。从身心康养方面看,森林文化的物质价值可从疗养价值、保健价值、宜居价值3个方面进行衡量[10]。由于森林康养的形式和方法较多,考虑到数据获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这3个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选取医学疗养价值、体育健身价值、幼儿保健价值、适宜居住价值作为森林文化价值物质(经济)层面的指标。从文明演进方面看,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可划分为文化文明价值、历史遗存价值以及地理标识价值[10]。虽然自然保护地本身存在一定的文明价值属性,但是森林符号和文化象征不易定量,所以选取历史遗存价值和地理标识价值2个指标。从森林旅游方面看,景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可衡量景区的森林文化力[9];游客对于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的感知主要是来源于休闲游憩,且休闲游憩与森林文化价值关系显著[23],因此选取旅游娱乐价值和休闲观光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的评价指标。从生物栖息方面来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基础,因此生物栖息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4]。生物栖息价值一方面反映了自然保护地的生物资源保护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自然保护地的环境状况。因此,生物栖息价值也应当作为物质(经济)层面的评价指标。综上所述,共选取医学疗养价值、体育健身价值、幼儿保健价值等9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物质(经济)层面子系统。

2.1.2 精神层面的指标选取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精神层面的指标主要来源于森林哲学、森林美学和森林文学[6]。首先,森林哲学部分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体现人、社会及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关系,为人与自然间架起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的桥梁,因此选取社会和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学育人价值[10]作为森林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指标。其次,森林美学部分体现森林文化提供的美的享受,挖掘森林美的享乐作用,已有的研究将美学、精神与宗教作为其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选取景观审美价值[25]、宗教氛围价值、图腾崇拜价值、文化象征价值[26]作为森林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指标。最后,森林文学部分是指森林作为文化精神载体,为人们提供的认知与学习、探索机会,为森林文学的形成和创作提供灵感和源泉,森林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渊源关系,与诗歌、曲艺、绘画、音乐等文化现象有着联系的密切,因此选择文艺创作价值、产品创意价值、文艺展演价值[27]作为森林文化的精神层面的指标。综上所述,森林哲学、美学与文学共同发挥着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功能,所以选取社会和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学育人价值等10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精神层面子系统。

2.1.3 制度(习俗)层面的指标选取

制度(习俗)层面的森林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态体制文化、生态法制文化及生态管理文化3个方面。生态体制文化主要是指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制和政治制度,管理体制和政治制度无法进行准确衡量;生态法制文化是指对于自然保护地所在乡村所固有的乡规民约,对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态管理文化包含经济核算体系、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财政支出机制等,其中提升或保护森林文化的财政支出对于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选取法律法规价值[28]、乡规民约价值[2]、财政支出价值[29]3个指标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制度(习俗)子系统。

2.2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由美国运筹学家Staa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用于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为目标层、因子层、指标层继而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30]。根据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这一总的评价目标根据价值组成进行分解,得到物质(经济)、精神和制度(习俗)因子分析层,再将因子分析层进一步细分出指标层。由于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首先,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构建标度为1~9的判断矩阵,邀请林业经济管理专家15位、旅游管理学专家8位、从事自然保护地管理的政府部门人员7位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进行评分。

然后,运用Yaahp软件计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最大特征向量根值,以评价指标(Cj)对子系统(Bi)的权值(WCjBi)与子系统(Bi)对目标层(A)的权值(WBi)的乘积作为评价指标(Cj)对目标层(A)的权值(WCj),并对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结果显示各子系统的CR值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30];指标层(C)对总目标层(A)的CR值为0.043,小于0.1,说明整个层次结构的一致性也通过检验。

2.3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权值及其重要性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权重Table 2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of forest cultural value in natural reserves

2.3.1 物质(经济)因子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影响最大

在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物质(经济)因子的权重(WB1)最大,为0.527,说明该因子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影响最大,即尽管森林文化是抽象的概念,但如果对其进行评价,物质(经济)因子仍然是森林文化最有效的表达。具体到指标层,权重越高说明其对森林文化价值的影响越大。在物质(经济)因子中,根据权重计算结果可知,医学疗养价值(C1)、适宜居住价值(C4)、休闲观光价值(C5)、旅游娱乐价值(C6)、历史遗存价值(C7)、生物栖息价值(C9)等指标的权重较高,充分说明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与森林疗养人数、森林游客数量、森林考古人数、森林覆盖率和动植物种类数量紧密关联。这也在一定程度印证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31]的观点。而体育健身价值(C2)、幼儿保健价值(C3)等指标的权重较低,原因可能在于森林体育活动和森林幼儿园是典型的“城市依托型”,而自然保护地大多远离城市,所以权重较低。

2.3.2 精神因子是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精神因子的权重(WB2)为0.361。说明森林哲学、森林美学、森林文学等精神层面的指标是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指标层,景观审美价值(C10)的权重最高,说明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与其自身的森林种植结构、景观美感息息相关,景观美感的提升来源于种植结构的科学优化,良好的景观美感也能带来更多的游客,又促进物质(经济)因子(B1)的提升。社会和谐价值(C17)、科学研究价值(C18)、教学育人价值(C19)的权重排序靠后,原因可能是指标过于抽象且不易定量,难以从整体上体现其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影响。

2.3.3 制度(习俗)因子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影响不容忽视

在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中,制度(习俗)因子的权重(WB3)为0.112。具体到指标层,法律法规价值和乡规民约价值的权重(WC20和WC22)分别为0.043和0.042,在22个指标中排第9位和第11位,说明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法规、规章、契约以及乡规民约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具有较大的影响。原因在于政策层面上的规定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32],从而导致一些约定成俗的契约、乡规民约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

3 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体系案例应用

3.1 案例地概况

选取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应用案例。武夷山国家公园于2021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公园[33]。武夷山国家公园在保护范围、生态过程和管理层级上远超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武夷山国家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选择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国家公园实证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59.33 hm2[34]。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城郊型森林公园,选择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自然公园实证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珍稀林木格氏栲天然林、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罕见的群落类型之一,被誉为“凤毛麟角”“绿色明珠”“世界之最”[35]。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动植物和人文资源,作为自然保护地的自然保护区实证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3.2 数据来源

实证分析研究所用的数据是课题组分别于2020年10月、2021年3月、2021年5月赴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考虑到问卷中的部分数据游客知晓率较低,因此以深度访谈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人员作为补充。问卷的内容为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22个指标进行打分(百分制)。每个研究区域各发放300份问卷,总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44份,剔除无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807份,有效率达到89.7%。每个指标的分值为807份有效问卷的平均值(表3),再根据前文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值乘以各项指标权重(WCj),再进行相加,得到最终的森林文化价值评分,即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得分为94.001、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文化价值得分为72.494、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得分为64.690。

表3 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分值Table 3 Forest cultural value evaluation of Wuyishan National Park,Sanming Castanopsis kawakamii Nature Reserve and Fuzhou National Forest Park

3.3 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评分为94.001,森林文化价值水平处于高水平;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文化价值评分为72.494,其中医学疗养价值和生物栖息得分较高;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文化价值评分为64.690,评分较低,但在科学研究价值、教学育人价值和法律法规价值上得分较高。总体得分和单项指标得分充分说明了3种不同类别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的差异性,符合国家对于自然保护地分类的初衷,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所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物质(经济)、精神和制度(习俗)三个层面构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评价指标体系22个评价指标中,权重高的7个指标依次为景观审美价值、医学疗养价值、休闲观光价值、适宜居住价值、旅游娱乐价值、历史遗存价值、文艺创作价值,权重低的3个指标分别为社会和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教学育人价值。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3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价值依次降低;自然保护区在医学疗养和生物栖息方面的价值较大,自然公园在科学研究、教学育人和法律法规方面的价值较大。

4.2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的建议:

第一,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资源质量。从构建的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自然保护地森林质量是其森林文化价值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必须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利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加强树种、花卉种植和保护工作,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环境的抵抗性和稳定性;对自然保护地进行合理、科学分区,针对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加强外围管理,尽可能减少附近居民对自然保护地的不利影响,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确保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二,打造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共同体。通过强化森林文化情感认同、强化森林文化价值认同和强化森林文化行为认同等方式,取得各方利益相关者对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的认同,促使各方利益相关者认同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引发同理心,规范森林道德行为。

第三,加强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资源挖掘。充分依托自然保护地的森林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自然保护地区域内的山水文化、人文文化、树木文化充分反映出来,重点是加强自然保护地森林科普馆、森林文化馆、民俗文化馆、自然保护宣传窗等建设,不断宣传森林保护、森林文化、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养生等知识,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深层次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森林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保护地森林价值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30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 01:02:23
哈Q森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哈Q森林
哈Q森林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2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2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