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022-05-31 03:16谢红梅蒋运兰彭寒梅陈曾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异质性功能性穴位

谢红梅 蒋运兰 彭寒梅 李 洁 陈曾丽 刘 露

1.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患者多出现上腹部饱胀、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恶心等症状,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1],其中女性、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吸烟人群、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更易患病[2-3]。由于饮食结构变化、生活压力增高等因素的影响,FD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高[2],患者病情多迁延不愈,医疗负担明显加重,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4]。目前,F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多认为与胃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内脏敏感性增高、HP感染、情绪因素等原因有关[4-5],多采取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显著,药物副作用较高,复发率高[5-6]。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因其无创伤、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患者多易于接受,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FD的治疗中[7],但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其疗效的确切性存在争议,缺少循证证据。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以期从循证角度为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不限制语种,对盲法和分配隐藏不作限定。

1.1.2 研究对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诊断依据符合国内外行业标准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诊断标准[8],中医诊断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9]、《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10]等,对中医证型不作限定。

1.1.3 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或安慰剂贴敷疗法;试验组给予穴位贴敷疗法或常规疗法联合穴位贴敷疗法。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次要结局指标: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评分(SF-16)、不良反应。

1.2 排除标准 ①研究类型为综述、病例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②未设置对照组;③诊疗标准、疗效指标不明确;④穴位贴敷疗法与其他中医疗法联合治疗;⑤重复发表;⑥无法获取全文。

1.3 检索策略 计算机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CBM,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月。中文检索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OR消化障碍OR胃痞) AND (穴位贴敷OR穴位敷贴OR中药敷贴OR中药贴敷)。英文检索词为:(Functional Dyspepsia OR Dyspepsia) AND (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OR acupoint application OR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OR TCM plaster therapy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icking OR herb medicine paste therapy)。

1.4 评价方法

1.4.1 筛选文献 采用Endnote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后,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先初步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无关文献,再阅读全文筛选。如有争议,两人协商解决或咨询第三方解决。

1.4.2 资料提取 对确定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提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作者、发表年份、文献题目。②研究方案:对照组和试验组样本量、年龄、干预措施、选取穴位、干预时间。③结局指标。干预时间选取干预最后完成时间点。

1.4.3 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评价项目包括: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是否隐藏;对研究对象、研究人员、测评者是否实施盲法;结局指标完整性;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结果;是否存在其他偏倚。评价结果为“偏倚风险高”“偏倚风险低”“不清楚”。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如有争议两人协商解决或咨询第三方专业人员。

1.4.4 统计分析 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合并效应量,计算95%置信区间(CI);由于各研究干预时间不同,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 合并效应量,计算95%CI。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异质性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当P>0.10,I2<50%,认为研究结果间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P≤0.10,I2≥50%,认为研究结果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亚组分析。采用转换效应模型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若纳入研究个数≥10个,采用漏斗图法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初步检索共获得中文文献472篇,英文文献11篇。通过Endnote软件剔除重复文献198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202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标准文献71篇,最终纳入12[11-22]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如图1所示。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共纳入12个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91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79例,对照组438例,研究对象的基线均具有可比性。12个研究试验组均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其中8个研究[11-12,14-16,18-19,22]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4个研究[13,17,20-21]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贴敷治疗。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表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本次Meta分析纳入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其中4项研究[12,17,20-2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余研究仅提及随机字样,未描述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1项研究[21]对随机方案实施了分配隐藏;2项研究[13,21]实施了盲法,1项研究[15]未实施盲法,其余研究均未提及施盲情况;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总有效率 共7个研究[11-12,14-16,19,22]采用总有效率作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结果间同质性较好(P=0.32,I2=1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3,Z=5.26,95%CI[1.14,1.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图2所示。

2.4.2 治愈率 6项研究[12, 15, 16, 18, 19, 22]报告治愈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结果间同质性较好(P=0.8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RR=1.96,Z=4.49,95%CI[1.46,2.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图3所示。

2.4.3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 有4项研究[13,17,20-21]报告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评分。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P=0.0003,I2=84%),剔除异质性较大的研究后,重新合并统计量,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组间异质性较好(P=0.5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40,95%CI[-0.73,-0.07],P=0.02)。如图4所示。

2.4.4 不良反应 3个研究报告了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1项研究报告指出未发生不良反应[15],1项研究报告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3],另1篇文献报告试验组1名患者因贴敷时间过长而出现不良反应[17],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2.5 异质性与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效应模型计算RR值并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分别计算的RR值接近,说明本研究中总有效率和治愈率的结果基本可靠。对治疗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异质性较大(I2=84%),对其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通过RevMan 软件逐一剔除1个或几个研究后,重新合并统计量分析,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剔除许建军[21]的研究后,异质性低(I2=0%)。通过阅读全文分析,可能与该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人数相差较大、各文献质量不高有关。

表3 敏感性分析结果

2.6 发表偏倚分析 由于纳入分析文献数量低于10篇,未采用漏斗图法作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 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其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中医学的“胃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有关,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胃气不和、脾虚气滞、气机升降失职而发病[22]。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健脾益胃、理气行滞为基本治疗原则[23]。

穴位贴敷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适当的腧穴,将中药经皮给药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之一[24]。《黄帝内经》提出“善治者, 治于皮”。皮部是经络系统的最外层,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与穴位结合的双重作用,发挥穴位刺激作用的同时发挥药理作用,经体表-穴位-经络-脏腑系统的途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5]。本次纳入文献中中药多选用莱菔子、焦三仙、吴茱萸、白芥子、丁香等药,具有理气合中、消积化滞、调畅气机、降逆止呕之效。穴位多选用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为中医治疗FD的常用穴位,具有通腹行气、健运脾胃、培本固元之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重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合理选择穴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

3.2 安全性分析 本次纳入文献中,3个研究报告了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皮疹等,主要由于患者对胶布或药物过敏引起;其中1篇文献报告试验组1名患者由于贴敷时间过长而引发皮疹,提示在临床使用穴位贴敷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选择不易过敏材质的胶布、注意贴敷的时间、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3 局限性 本次分析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大部分文献在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盲法的实施上未详细描述,分析结果受纳入文献质量影响;纳入文献均报告为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本次分析将使用不同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均归为常规药物治疗一类,且各研究治疗时间不统一,为可能的偏倚来源之一;纳入文献疗效指标大多为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等,缺少信效度更高的量化性指标。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安全、便捷、有效、价格低廉的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也越来越能被患者接受。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更注重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验证此结论,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穴位贴敷治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并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异质性功能性穴位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异质性耐药研究进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