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龙
心理学家卡内基曾经说过:“成功约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人际交往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引导与培养,觉得交往能力就是简单的交朋友,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并非是重要的能力。其实,人际交往能力贯穿着孩子成长的始终,所带来的烦恼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人际交往能力是一门成长的学问,是每一位家长都要重视的重要课题。
晓晓是我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在我眼里这个女孩文静内向,举手投足都显得异常端庄稳重。因为听话、乖巧,晓晓一直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喜欢。可是一次朋友聚餐,却激起了晓晓爸爸对晓晓的不满。
聚餐那天,算上晓晓一共有五个小朋友,大家年纪相仿,做父母的自然而然升起了些许“攀比”之心。吃饭前,有人提议让小朋友们表演节目,其他四个小朋友毫不怯场,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说相声的。可轮到晓晓表演时,她却害羞地摇摇头,轻轻把头垂在胸前,任凭大人们说什么也不肯表演节目。一位家长笑嘻嘻地说:“晓晓是文静的大家闺秀,不表演也罢,我们做大人的不要为难孩子。”这才让晓晓“躲过一劫”。晓晓的爸爸因为这件事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在吃饭时不免对晓晓多加留意,经过观察,他发现晓晓和在场的四个小朋友都不太一样。别的小朋友开朗乐观,上菜的时候知道让叔叔阿姨先吃,也会照顾比自己小的朋友,更重要的是,没多一会儿他们就相互熟悉,玩到了一起。只有晓晓从不主动说话,别人问什么答什么,也不主动理人,只是一味地低着头。看着“格格不入”的女儿,晓晓的爸爸有些愤怒,也有一些无奈。
聚餐结束后,晓晓的爸爸回家和晓晓发了好大一通脾气,生气地说:“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那么活泼开朗,只有你木木地杵在那里?”晓晓从未听过父亲说如此重的话,从此越发沉默寡言。
后来,晓晓的爸爸问我:“我就是不懂,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那么外向那么活泼,晓晓却完全不懂得跟别的孩子交朋友,简直像一根木头!”
我打断了晓晓爸爸的抱怨:“其实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啊!在责怪孩子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给孩子做出了什么样的榜样。你们夫妻俩不善于人际交往,怎么可能培养出善于人际交往的孩子呀!”
原来,晓晓的父母平时不爱社交,父亲是医生,平日里早出晚归,闲暇时总是在家里休息,很少参加朋友的聚会活动。晓晓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喜欢安静也不爱与人交往。而当天在场的四个小朋友,他们的父母都是开朗乐观的人,每个寒暑假或周末都会组织野炊、出游,还经常把孩子送去夏令营进行锻炼,对于那四个孩子来说,交朋友是自然而然、得心应手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说过,儿童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做法模仿而来的。所以,当孩子面临交往“困境”时,家长不应一味地指责、埋怨孩子,而是应该反思自己对于社交的态度是否存在问题。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想要改变孩子,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
晓晓的爸爸听了我的建议之后,在反思了自己的同时,为了引导女儿积极社交,闲暇时间他不再窝在家中,而是带着女儿积极参加聚会或其他活动,不仅自己认识了更多的人,而且女儿也不再怯于与别人交往,敢于大胆主动地交朋友,连学校老师都惊叹晓晓进步飞快。
上小学三年级的林林,如今已经是第三次转学了。不知为什么,林林似乎对曾经待过的每一个班集体都不太适应,不是被孤立,就是被冷落。而且林林还会和同学发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林林总是闹着转学,不转学就哭着闹着不去上学。林林的妈妈实在没了办法,最后只能妥协为林林办转学。
谈及林林的转学,林林的妈妈可谓是一把辛酸泪。林林在学校里总是和同学起争端,上一次转学的原因是丢了同学的铅笔盒,虽然父母及时出面帮林林解决了问题,可因为这件事,林林却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
通过对林林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对于社交困境存在着严重的回避态度,换言之,他完全不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不愉快,每一次自己“闯了祸”或“被讨厌、被排挤”,第一时间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让爸爸妈妈为自己处理善后。
有一次,林林在外面玩耍时不小心踢坏了别的小朋友辛苦堆起来的沙子城堡,他第一反应不是道歉,而是火速地抱住妈妈,用眼角的余光去偷看别的小朋友,催促妈妈赶紧带自己回家。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林林完全不会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他屡屡转学。
不久,林林在新学校里又出现了问题,他跟妈妈说班里的同学孤立他,觉得“无比孤独”的他又想转学。林林的妈妈为此找到我进行咨询。这一次,我让妈妈带着林林去找带头孤立他的同学问个清楚,一开始林林十分抵触,但在妈妈的再三鼓励下,他选择试一试。
通过简单的对话,林林和妈妈知道,班里的同学并不是“孤立”他,而是因为林林从不主动和他们说话,而且看上去“很难相处”。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林林突然变得轻松,主动加入到同学们的课间游戏中。林林的妈妈看在眼中,喜在心里。
林林长期无法克服社交困境是因为他的父母对他过度保护,导致林林从未自己处理过遇到的问题,因此总是把问题想得比天大。当林林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时,他就明白了社交难题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恐怖。因此,作为家长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处理社交问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
9岁的小诺没有朋友,或者说这个小女孩留不住自己的朋友。“没有人能和她玩超过一星期,我觉得她很孤独。”这是小诺妈妈对我说的话。
我仔细观察了小诺与他人的交往过程,发现新的朋友总是热情洋溢地出现,又头也不回地离开,究其原因,是小诺缺少共情能力。比如,在玩“扮家家酒”的游戏过程中,小诺一定要扮演公主,让自己的朋友扮演丫环,并且在游戏时对小朋友“呼来喝去”。十次游戏,小诺十次都是当公主,朋友十次都是当丫环,这样的交往模式哪个小孩会受得了呢?
于是,在我和小诺做游戏的过程中,我故意命令小诺扮演丫环,我来扮演公主。玩了还没有两次,小诺就败下阵来,嚷嚷着不玩了,我问小诺现在知道别的小朋友的感受了吗?小诺低头不语。
在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家长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融入集体,同时也要让孩子在做事之前三思而后行,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和感受,对于孩子的不足之处,家长要帮助改正。
相信在家长的努力下,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能够提高,也一定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