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近期很多孩子又面临居家上网课的情况,而一些企业也选择居家办公,于是,家长和孩子们长时间待在一个屋檐下,你嫌我网课不认真,我嫌你管得太多,相看两相厌的情绪就又出现了,有些还闹得鸡飞狗跳。“家长居家办公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通过自己的专注去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起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而不是紧迫感十足的人盯人。”有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应是孩子学习的辅助者,最好让孩子自己去制订居家学习生活的计划,家长指导和修改即可,给孩子可以自由安排和喘气的时间。家长把自己从“人盯人”中解放出来,才能从焦虑的情绪泥潭里走出来。
(摘自《扬子晚报》)
点评:孩子在家上网课,时不时做些小动作,抑或走神开小差,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家长适时给孩子提醒即可,切不可盯得过紧,指责不断,搞得亲子关系紧张。在这特殊时期,父母和孩子都居家,正是亲子亲近、沟通、交流的好时机,一起做饭、做家务,一起娱乐、健身,一起看书学习,在其乐融融的港湾里养精蓄锐……这些内容堪比上网课!利用好这难得的“同一屋檐下”,增强家庭软实力,生活、工作、学习大有裨益。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上曝光:在不少小学周边,有很多文具店、小卖店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抽奖游戏,吸引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掏钱抽奖。一家小店的66枚金蛋里面,只有7 个蛋设置了现金奖,5 个一元钱,2 个五元钱,中奖金额仅仅15 元钱。这种金蛋还可以重复利用,中奖率和中奖额度完全由店家说了算。集邮这种玩法套路更深。八十元钱买一整版共八十张奖券,得到320个卡通形象,但凑不齐任何一个中奖组合,每一个组合都差一张。其他几款集邮抽奖玩具,同样都是中奖组合只差一张。这样的骗局,让更多的孩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摘自央视网)
点评: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很容易被那些形状新颖颜色花哨的货品和诱人的“花小钱中大奖”广告语所吸引,此类商品常常为逃避监管而“打擦边球”,专门骗小孩,赚昧心钱。戳穿不良商家的把戏其实并不难,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提醒外,出资的家长也要关心孩子消费的去向,告诫孩子:这种“店家说了算”的花钱游戏挂上“抽奖”就是陷阱!发现了要远离,误入了快逃离,切莫让血汗钱打了水漂。
“双减”后,学生告别了学科类培训,艺术类非学科培训在不少地方开始走俏。然而,恶意涨价、夸张营销、制造焦虑却使得这种“热度”有走偏之虞——刚刚“找回”的周末、假期,明明是为了让学生回归兴趣、回归“五育并举”,却出现了新的“赶场”。北京的王女士,为了孩子艺术考级可没少花钱。“钢琴一节课400元,舞蹈今年考到四级了,还有绘画,也要考,都是钱。”“女儿今年初一,由于学习紧张没时间再学舞蹈了,她从幼儿园大班一直跳到5年级,考到8 级。尽管她喜欢舞蹈,然而每次考级前都要集训,买考级服、交钱,真不知道这些证对她读初高中有帮助吗?”一位山东家长也表达了困惑。
(摘自《光明日报》)
点评:艺术考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然而,一些家长功利意识作祟,送孩子参加艺术培训只是为了考级,或为升学增添一块敲门砖。教育部早已明示,社会艺术考级或比赛不得作为学校美育评价指标,学校美育评价也不承认艺术考级结果,这就阻断了家长功利化追求和作为应试筹码的念想。“双减”后,孩子出于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参加艺术培训、艺术考级并无不妥,但如果只是体现家长单方面的意愿,钱花了,累受了,孩子并未提升“幸福指数”,那又何苦呢?
毛毛的同学和从前的好朋友平日与周末都忙于各种补习、各种考证,“双减”后补习时间从周末调至周中,授课从线下调至线上。问毛毛那些同学是否真的喜欢补课,她一下子给出否定回答:“谁喜欢补课啊,谁不喜欢玩啊,但老师和家长一天到晚唠叨——‘你们长大后,竞争一定越来越激烈’。”毛毛的成绩在班上长期排第一第二,性格开朗,落落大方。她是怎么做到不用补习就成为学霸的呢?她说她有一位酷爱阅读的妈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让她逐渐喜欢上了阅读。她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她喜欢徒步、攀岩等,每周与爸妈一起看一部迪士尼电影,表面上在玩,其实在“玩中学”。晚9点睡,早6点起,每日作息规律。
(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双减”后,有些家长还是担心孩子的学习,躲开敏感时段敏感方式,线下改线上,大班变小班,想方设法为孩子学习“着想”。而为什么有的同学(如上文中的毛毛)不参加补习,成绩却总能拔尖儿呢?除了天赋外,看来家庭氛围、父母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兴趣、性格、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也是有助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