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斌
(甘肃省东乡县第五中学 甘肃 东乡 731400)
初中生物教学中转变以往重视知识点讲解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现象,现代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在当前的生物学教材中设置了“资料分析”这一版块,其优点在于转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素材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生物学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初中生物学教师应该积极研究“资料分析”这一版块的教学思路。
1.1 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但是在授课的思路上却存在多样化的路径,无论是生物教材,还是教师的教学课件,传统的授课思路都是先说结论,然后再组织一系列实证性的内容,作为相关结论的事实依据。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知识点讲解为导向,按照先知识点后素材的编辑方式整理课程内容。
“资料分析”转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生物材料和结论的前后顺序互换,将生物学资料前置,以资料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作出大胆的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再由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做点评,纠正错误的结论。显然,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改变了学生的思考方式,由被动接受生物知识点转变为主动思考并得出生物学结论[1]。
1.2 探寻生物知识的形成过程。生物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当前纷繁复杂的生物科学“大厦”,并且生物知识的体系还在不断地扩大。初中生物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的生物知识点,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从无到有推导生物学知识点的过程。最为一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基础科学,生物学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方式并未充分体现出生物学的发展和演变基本方法。“资料分析”教学扭转了学生的思考过程,生物学资料实际上等同于生物学现象,学生在阅读生物学资料的同时也观察了特定的生物学现象,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推到生物学理论,得出具体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作用突出[2]。
1.3 塑造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方式在学习,乃至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可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取,其一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天赋,其二是依靠后天的训练和学习。从教学的角度看,初中生物教学承担着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职能。“资料分析”完整地展示了生物学知识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和研究规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思维,并且学生还能将这种思维方式拓展到初中物理、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中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对其未来的成长和进步起到显著的作用[3]。
2.1 基于文字资料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中,以文字资料为题面的题目占比最大,这种基于文字资料的“资料分析”教学具备三个突出的特点。一,学生在解题的过程总要快速的通读题面给出的素材,抓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明确出题者的考察意图。二,题目给出的文字资料总是紧紧围绕初中生物教材上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存在密切地联系,学生在分析文字资料的过程中要根据材料的中信息联系教材知识体系,作出大胆的推论。三,部分文字资料的背景信息较为陌生,此类题目的考察重点是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陌生的资料推断出正确的结论,对创新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2.2 基于图片资料的教学。生物学知识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学科,其研究对象都较为具体,教材上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展示的,图片的优点是形象、生动、贴近实际,能够以最原始、最自然的形态表现生物学场景和生物学知识,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宽阔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5]。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资料分析”教学以生态系统的组成为研究内容,其中展示了两幅图片。一个是啄木鸟在树干上捉虫吃,另一幅是腐烂的树木上生长出大量的真菌。学生在结合图片思考这一节的主题时需将动物、植物、昆虫联系在一起,思考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图片的“资料分析”教学要突出三个指导要点: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图片的内涵,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下提取有关信息。二,要求学生善于通过图片的对比和关联揭示其中的内涵。三,基于图片的信息识别和推理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2.3 基于图文资料的教学。图文资料也是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很多情况下紧紧依靠图片信息难以清晰地表达意图,此时还需通过文字信息来引导,通过图片和文字的配合达到精确传递信息的目的。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P23页的“资料分析”教学中,左侧是文字信息,右侧是图片信息。其中的图片内容存在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幼虫)、D(小鱼)、E(大鱼),这些生物图片以箭头的方式相互连接,形成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在左侧的配文中提示图片中的红色圆点是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并且这些物质不易分解,会在鱼的体内不断积累。通过右侧的生物关系即可判断出有毒物质会在生物链中不断传递,而鱼类、虾类都是非常重要的食材,进而那些排进水里的有毒物质会进入到人体之内,并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在图文资料中,图片中蕴含着特定的规律,而文字资料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一问题将以图片中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或者依据。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图文资料时应该将图片和文字充分地结合起来,图片和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可互为提示作用[6]。
2.4 基于数据表格资料的教学。表格在数据整理和统计方面具备突出的效果,生物学教学资料中也经常使用各种类型的数据。在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中,也可积极运用数据表格的形式,展示或者总结生物学数据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推理、计算并回答特定的问题[7]。例如,湘潭市2019年初中生物考题研究鹦鹉的遗传性状问题,利用表格总结了鹦鹉的遗传关系,如表1。该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表1的统计资料绘制出鹦鹉的遗传图解。
表1 鹦鹉毛色遗传关系表
3.1 分析资料的特点和内容,掌握教学意图。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类型的资料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而教师在“资料分析”教学中应该根据资料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掌握相关教学资料的意图,将资料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点与教材建立紧密的联系。一,掌握“资料分析”教学中各类资料的特点。如前所述,资料分为文字、图文结合、统计表格以及图片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资料在分析和思考时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教师作为生物课堂的引导者,应该对各种类型的资料形成熟练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开展研究。二,充分掌握生物学专业术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中使用的素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学专业术语,有些术语在生物学教材出现过,学生具备一定的了解程度,但同时也有其他一些术语在教材中从未出现,学生在阅读素材的过程中会因此而产生一定的障碍[8]。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专业术语的掌握和解释。
3.2 基本教学思路设计。
3.2.1 设置针对特定情境的教学问题。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在生物“资料分析”教学中,都应该借助这些基础的资料和内容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文字方面要简单直接,突出重点信息,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意图。对于图片类信息,教师自己要从生物教材出发,将图片内容和教材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3.2.2 设置逻严密的推理类教学问题。生物学知识在探索过程中总是要运用到推理思维,尤其在有关遗传性的问题中,而且这种知识点在中考里也是重点的考察对象。通常会给学生一段材料,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基础信息分析遗传性状的问题。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充分验证分析资料的逻辑严密性,并且确保相关素材与教材上的理论保持一致性。
3.2.3 设置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探究性问题。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非常适合于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可借助“资料分析”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生物学知识开展探究,让学生利用素材中给出的已知信息大胆地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此类探究性的内容既要和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不能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要为学生的创新思考创造足够的空间[9]。
4.1 选取教学内容并设计问题。此处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中的“资料分析”为基础素材,具体内容在教材的第17页。这篇教学资料是典型的图文型资料,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为四个。①骆驼。对应的文字说明是在炎热缺水的荒漠环境中,骆驼在46℃的体温下才会出汗,并且骆驼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产生的尿液非常少。②海豹。资料中对海豹的文字描述是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中,拥有肥厚的皮下脂肪。③骆驼刺。生活在荒漠条件系骆驼刺拥有庞大的根系系统。④蚯蚓。生活在土壤下的蚯蚓可疏松土壤。这四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之下,虽然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其生活环境和条件都非常严酷,骆驼和骆驼刺面临的问题是干旱、高温以及缺水。海豹面临的问题是低温严寒。而蚯蚓则生活在一种看似缺乏营养来源的环境中。教材中针对以上四个图文资料设置了三个问题。(1)骆驼刺和骆驼是如何适应缺水环境的?海豹是如何适应寒冷环境的?(2)蚯蚓是如何影响和改变土壤环境的?(3)试举出其他生物适用并改变环境的例子。教材将以上四个物种组织在一起,主要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类比效果,因为这四个物种都是在严酷的条件下适应了环境。通过类比分析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
4.2 明确教学目标。关于这一“资料分析”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学现象揭示共性的规律。其次,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论述自己的观点或者结论,做到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详实科学。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中的素材举一反三,提出与之类似的案例,拓展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4.3 课堂实施。课堂实施具体可细分为自主观察和思考→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课堂发言→集体讨论→理论总结→举一反三七个基本步骤[10]。自主观察和思考:学生是初中生物“资料分析”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资料分析教学中要为学生预留出自主思考的时间,这也是开展此类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们要仔细观察四个图片和对应的文字资料,采用类比思维,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结论。分组讨论: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组内成员对资料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相同的部分进行记录,当组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各自记录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后续的教师总结环节求证。得出组内讨论的结论:小组内的成员在充分的讨论之后,得出相关问题的结论,并且保留自己的部分个人意见,在科学研究中应该秉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在组内讨论是存在分歧,也不能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是等待教师的总结和答疑。课堂发言: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一一发表意见,当某位同学提出一种观点之后,重点是让其他同学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将同学们提出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集体讨论:对学生们提出的不同观点开展集体讨论。理论总结:教师针对学生们根据“资料分析”素材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逐一作出点评,指出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同时说明哪些部分存在问题,系统性的很对“资料分析”中提出问题总结出科学的结论。举一反三:当学生们完全理解资料分析中的内在理论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效果,可让学生们根据相关理论和思路列举出类似实例。比如,生活在海里的乌贼在受到攻击时可喷墨,并趁机逃离危险区域。人类饲养的家鸡和野鸡在体型和飞行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
在初中生物“资料分析”这一版块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相关教学内容的作用。常用的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文综合以及数据表格等。在具体授课中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空间,待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再由教师统一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