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莉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主位(rheme)与述位(rheme)主要缘于功能语言学的Prague学派的理论与Halliday的系统功能学说。主位是命题所谈论的内容,即旧信息,是话语信息的起点(a point of departure);述位是就主位所谈论的内容,即新信息,是话语信息的拓展(如Mathesius1929;Firbas 1964;Halliday 1967,1994;Daněs 1970;Prince 1979,1981;Lambrecht 1994;Halliday&Matthiessen 2004)。
主位推进(thematic progression)由Daněs(1970,1974)提出,他认为根据当前主位与之前主位的关系,主位推进建立了句子之间的联系。主位推进理论的提出使语言研究视角超越了句子边界,拓展到语篇领域,由形式的衔接推进到意义的连贯。
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在不同学者的学说中存在局部差异,但核心的形式与类别是共同的。例如,国外学者Daněs(1974:13)提出简单线型(simple linear pattern)、连贯型(constantthemepattern)、派生型(derived pattern)、分裂述位型(split them pattern)四种模式,而Eggins(2004)提出主位重复型(theme reiteration)、曲折主位型(zig-zag theme pattern)、多重主位型(multiplethemepattern)三种模式。两种分类之间存在共通之处:Danes的连贯型、简单线型、分裂述位型分别与Eggins的主位重复型、曲折主位型、多重主位型相对应。国内学者(如胡壮麟1982,1984,1994;徐盛桓1982,1985;黄衍1985;黄国文1988;戚雨村1993;朱永生1995)也讨论了一些主位推进模式,例如黄衍(1985)的七种模式、黄国文(1988)的六种模式、朱永生(1995)的四种模式。语篇是复杂的形式与意义衔接体系,因此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中不是简单的、单独的使用,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是各种模式的结合。同样的观点可见黄衍(1985)、朱永生(1995)等,如黄衍(1985:36)认为“一些基本模式,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由于思想表达的复杂性,往往是几种模式互相搭配,交替使用。”
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具有多维度的意义,它呈现了形式与意义的融通,反映了文化意识与思维模式的影响,对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语言自动化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研究等都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于读者或听者而言,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形式与意义衔接的凝固剂,语言信息接收者清楚话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理解话语逻辑与内容。于作者或说话者而言,主位推进模式是帮助语言使用者突出中心、表达观点态度的有效工具,语言信息发出者有效使用话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表达“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于跨语言的研究者而言,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体现跨语言的差异,与语言社团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意识紧密相连,语言研究者可在字里行间捕捉与探查到反映思维与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确凿线索。于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者而言,主位推进模式的学习与使用反映语言水平、语言思维与进步程度,语言教学者对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洞察认知思维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系、文化差异与母语迁移的关联、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的使用等的语言证据和实践工具。
鉴于此课题的多重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CNKI语料库、CiteSpace和Vosviewer等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纵览与回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与趋势,然后简要评介部分代表性研究,最后展望未来研究的拓展空间。
本研究在CNKI中以篇名含“主位推进”为检索条件获取530篇发表于1979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的中文期刊论文。首先,运用CNKI文献可视化分析呈现相关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从发表时期与发展情况来看,1992年出现第一篇研究,2007年至2014年是发表相关成果最多的时期,见图1。
从主题分布来看,根据CNKI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在已有研究中,“主位推进模式”“主位推进”“教学中的应用”“主位推进理论”是主要主题,见图2。
图1: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发表的年度趋势
图2: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的主题分析
从研究涉及的关键词来看,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分析结果反映出按使用频次关键词排列情况,见表1、图3与表2。表1表明论文中关键词按频次的排序、中心度以及在文献中的始现情况;图3及表2说明论文中的关键词的聚类以及主要聚类所涉及研究课题的情况。
表1: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中关键词的频次排列(前40个)
注:此表为CiteSpace的分析结果
图3: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中关键词的聚类情况
表2: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中关键词的聚类情况(按重要性排列)
图4就关键词突变情况的分析显示,对“主位”与“主位推进”的研究以及利用它们对语篇分析、写作和阅读教学的研究所经历的始现与凸显的情况,同时也体现了“主位推进理论”“语篇分析”等课题热度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回温。
图4: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中关键词的突变情况
图5: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的作者及机构分布
从发表成果的主要作者分布来看,如图5显示,主要作者较为集中。
从发表的期刊来看,相关成果主要发表的CSSCI期刊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中国翻译》《语言文字应用》等,见图6。从整体来看,主位推进理论是国内不少核心刊物关注的研究课题,在聚焦理论研究、教学研究与翻译的刊物上有成果发表。相对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成果数量,汉语类期刊发表的成果较少。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图7显示的发表成果所涉及的学科情况上。
从发表论文归属的学科来看,发表成果主要分属于外国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世界文学、新闻与传播、中国文学等,见图7。主位推进理论与其所隶属或归属领域的课题衔接的研究成果在下文会讨论。
图6: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
图7:CNKI(1979.1—2021.7)篇名含“主位推进”的中文期刊论文发表的学科分布
下文对第1部分提及的530篇中文期刊论文按研究内容分类,而后简要评介。
此研究课题可根据研究重点分为三类:首先是关于主位推进理论的回顾性与评价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如张妍和张建(2020)对西方主位推进理论的提出及在中国话语研究中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该研究回溯了胡壮麟(1982,1984)、徐盛桓(1982,1985)、黄衍(1985)、沈洁明(1986)、徐林(1987)、陈平(1987)、黄国文(1988)、张德禄(1992)、朱永生(1995,2001)等学者就“主位”“述位”的引入、定义、分析与用途进行的开拓性研究。之后,该研究介绍了21世纪发表的相关成果:关于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性分析的研究,如杨斐翡(2004);关于主位推进与英汉翻译的研究,如王斌(2000)、刘富丽(2006)、李健和范祥涛(2008a,b);关于主位推进与外语教学的研究,如马静(2001)、项兰(2002)、张育红(2004)、吕岩(2009)、王雨薇(2016);关于主位推进与不同体裁语篇分析的研究,如赵红和余渭深(2000);关于医药学论文的研究,如于建平(2002);关于科技语篇的研究,如史金生等(2018)。与张妍和张建(2020)相比,本研究除了涉及更多的新近发表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文献可视化工具更清楚地展现了整体研究趋势、热点课题。
此外,评价性研究见于张雪珠和刘宇红(2006)、王琦和程晓堂(2004)。后者从语篇动态发展和语篇保持连贯的角度讨论主位推进理论已有研究中的一些应加强反思和再深入探讨的问题(如Halliday对主位的定义,该研究认为此定义使主位体现为形式上的表征,却掩盖了功能上的意义),提出通过给主位赋以信息参数以及从信息场内理解主位推进这两个角度来解决主位推进形式化中的问题。
其次是关于主位推进作为语篇分析功能手段的研究,如江丹(2002)、黎珂(2004)、杨斐翡(2004)、张雪珠(2005)、史金生等(2018)。这些研究探讨主位推进与语篇连贯的关系,有的还分析了不遵循主位推进模式造成的语篇不连贯现象及其原因。
再次是关于主位推进时涉及的词语与句式的研究。例如,陈伟和周四贵(2007)探讨了介词“对于”在主位推进方式可实现“延续型”“平行型”“集中型”“交叉型”和“派生型”等多种模式,项名健(2007)讨论了英语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中复合句的主述位处理问题,易匠翘(2001)讨论了主位推进与主动句、被动句的选择。
国外已有研究(如Fries1983;Francis1990;Nwogu&Bloor 1991)证明主位推进的选择与文体的特征之间存在关联。国内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主题展开:
第一,文学语篇中的主位推进研究,如李国庆(2003)和张曼(2005)的研究。前者以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微型语域语篇体裁为语料,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与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后者讨论了意识流小说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与连贯,指出意识流小说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主要表现为跳跃型、越级型和插入型的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分别反映意识流小说连贯多维立体、形散神聚以及开放多解的特征。
第二,新闻语篇中的主位推进研究,如刘礼进等(2014)对英汉广播新闻话语的研究以及曹进和李苑荛(2021)对网络新闻语篇的研究。后者分析了由于新闻聚焦“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所以主位便总是由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充当。他们还讨论了在语篇扩展中英汉的差异,由此引起英语新闻中无标记简单主位更常见,“句尾开放,句首封闭”使英语广播新闻话语平行型主位推进模式更常见;而汉语新闻中标记简单主位和小句主位更常见,“句首开放,句尾封闭”使汉语新闻话语集中型主位推进模式更常见。
第三,法律性与规定性语篇中的主位推进研究,如董敏(2010)关于司法判决推理的研究,黄萍和胡力方(2014)关于中文仲裁书引言的研究,史金生等(2018)关于规定性语体的研究等。其中董敏(2010)基于对一篇民事判决书的“本院认为……”部分的探讨,提出中国司法判决书的法律体裁普遍运用的主位推进模式和主位述位逻辑关系,并将此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的司法判决书进行对比,最后从话语分析视角对我国司法判决改革提出有益建议。黄萍和胡力方(2014)通过对中文仲裁语篇主位推进模式及主位类型特点的研究,提出法律文书引言撰写方法的建议:多用连续型模式和单项主位,搭配以少量的延续型模式和复项主位,以保证仲裁文书写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第四,科技语篇的主位推进研究,如沈伟栋(1999)、于建平(2002)、陈雁(2004)、申超(2021)。此类研究分析了科技语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目的,以及它们对主位推进模式选择的影响,旨在通过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提高对科技语篇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此类语篇的写作能力。
第五,医学语篇中的主位推进研究。如陈英(2011a)对中英作者完成的医学英语论文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对比,发现主位推进模式在英美作者论文中的排序为“衍生型>主-述作主位型>述位分离型>总结型>主-述作述位型”,它们在中国作者论文中的排序为“主-述作主位型>衍生型>总结型>述位分离型>主-述作述位型”,并提出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
第六,政论语篇的主位推进研究,如游辉(2013)关于《邓小平文选》英译本的讨论以及郭倩(2013)关于奥巴马就职演说稿的研究。其中,游辉(2013)指出了解主位推进模式与人际功能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旨在议论说理的政论语体。
第七,日常语篇的主位推进研究,如吕细华(2005)关于抱怨信函的研究以及李方和戈玲玲(2011)关于“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演讲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文体特征与表达目的决定着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
主位推进的研究本质上也是修辞学研究的一部分。相关研究如杜娟(2006)结合主位推进理论与修辞学理论,探讨了主位推进在句际、段际以及整个语篇层面的修辞功能。隋晓蕾(2009)讨论了推进模式与中文顶真辞格在语篇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并提出运用统一表达式来解释两者。
主位推进不是简单的主位形式上的推进,而是语篇信息流的推进,这势必与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与认知相关。例如,卢秋萍和曾小珊(2009)进行了语言象似性原理与主位推进模式的语篇认知机制的讨论,提出由于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象似性,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自然联系,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与衔接结构相互照应,实现语篇语义自然顺序的推进,形成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梁梅(2006)探讨了方位关系语篇的主位推进与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
主位推进模式具有语言的独特性,这一观察结果见于大量研究中,如王跃洪(1999)和李健和杭宏(2015)。已有研究剖析了形成这种跨语言差异的多种原因,主要包括:第一,主位推进模式与思维相关,如王梅花(2009)关于英汉叙事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杨明(2008)关于汉语思维与话题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主位推进影响的研究。第二,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是重主语而汉语是重主题的类型特征相关,如王梅花(2009)、杜娟(2004)关于翻译中导致语篇主位推进改变因素的研究。第三,主位推进模式与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类型特征相关,如邓巨(2007)关于主位推进作为英汉翻译单位可行性的研究,张建秀和李国庆(2017)关于从语篇生成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谈邮票说明文翻译策略的研究。第四,主位推进模式与主语的特性有关,英语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是非生命性的主语;汉语常首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具体的主题“人”而后才是其所作所为,句子主语多为表达人的名词,是有生命性的主语,见杨明(2008)。第五,主位推进模式与句子前端和/或末端线性排列句子部件的特征有关,英语遵循末端重量原则,汉语存在前端重量原则,见杜娟(2004)。
朱纯深(2004:29-34)指出“我国传统的文学及翻译批评注重故事性及意识形态价值,而轻视文本形式和文体构成的语言学机制”。在问题驱动考量下,从主位推进角度展开的语篇研究给翻译研究与实践都带来重要的提升。相关研究很多,首先是从英汉主位推进差异来讨论翻译问题,如范武邱和范头姣(2000)、王斌(2000)、李诗芳(2003)、赵小品和胡梅红(2003)、杜娟(2004)、刘富丽(2006)、张杰和李科(2006)、邓巨(2007)、李健和范祥涛(2008a,b)、李健(2015)。其中,邓巨(2007)探讨了以主位推进作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益处,主要包括有助于译者剖析英语语篇的信息结构,选择正确的信息转换方式,体现翻译交际的思维规律,实现“形”与“神”的兼顾和统一。张道振(2006)指出译文的主位推进模式要有利于建构类似原文的连贯模式和创造类似原作的艺术效果,要有利于传达原作者的诗学意图。李健和范祥涛(2008a,b)提出在翻译时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因为语篇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句间主位与述位的相互衔接、逐步推进和有序发展体现出作者的谋篇方式与表达意图;若是无法保留,必须在保留原文的语篇信息结构与整体语篇效果的基础之上构建译文中适当的主位推进模式。
其次是聚焦不同类型翻译的研究,如陈婧(2010)关于英汉交替传译文本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分析,张建秀和李国庆(2017)从语篇生成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谈邮票说明文翻译策略的研究,王万荣(2019)对主位推进模式在商务英汉传译中的应用研究。此类研究探讨的对象更为复杂,涉及主位推进、语言差异、文体区别与翻译多方面的问题交叉,其中张建秀和李国庆(2017)以功能语言学的体裁生成结构、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为理论指导,探讨邮票说明文语篇的翻译策略问题,由此提出翻译建议:语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应在译文中保留,并应看作是邮票说明文原语篇和译文语篇是否对等的一个主要评价标准。
从主位推进视角开展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有助于解决在外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外语写作为例,李战子(1992:6)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入主位推进的意义:“传统的写作修辞手册在帮助学生写作入门方面常常显得无力,编写者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篇章中句子的序列比起句子中的各个成分有更多的排列组合,仅用记叙、描写……等简单归类难使学生把握写作连贯篇章的门道,而TP分析的方法则使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组织段落句子顺序时有所依据。”在之后的具体研究中,杨欣然(2005)从主位与主位推进的使用上剖析英文习作中的“离题”作文,指出主位推进理论是诊察和发现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陈玫(2005)、庞中兰和李莉(2010)、陈振龙(2020)等发现我国学生作文中常用的主位推进模式以及运用这些模式上的困难,建议以主位结构理论为基础设计出适用于大学英语写作的篇章构建模式与教学方法。究其原因,方丽(2004)、郭晨霞(2008)、陈英(2011a,b)认为是思维模式的差异与母语迁移的影响。
主位推进与提升英语写作与教学的研究成果最多,出现了不少主位推进理论在不同体裁英语写作和教学中的研究,如张友文(2003)、李洁(2011)关于论文摘要的探讨,陈建祥(2006)关于应用文写作的研究,庞中兰和李莉(2010)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分析,陈雁(2006)关于论文致谢部分的研究,马静(2001)关于CET4及CET6写作的研讨。
主位推进与提升阅读效率及阅读教学的研究如项兰(2002)、李欣(2004)、刘傲冬(2004)、邱林林和吴尚义(2006)、韩文进和刘燕(2007)。其中,邱林林和吴尚义(2006)呈现了具体语篇中的主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揭示了语篇各个部分的语义联系,阐明主位推进意识对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意义。
主位推进与提升听力与教学的研究如谭姗燕(2005),该研究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听力语篇中的人物介绍,探索人物介绍语篇的展开,建议以此规律指导听力教学。
本文利用文献可视化工具呈现了主位推进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借此提出今后研究可进一步着力的地方: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基于汉语特色并结合语言类型学对比的理论建设,开掘语料库研究技术的使用,着力理论研究的实践用途。张妍和张建(2020)对主位推进理论提出要加强在本土化、多元化、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也非常赞同这样的建议。未来研究要更进一步深挖汉语在词汇、句法、语义、篇章上的特性,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对比研究来助力主位推进理论的建设。由图6、图7的相关研究发表期刊与学科情况来看,主位推进理论研究主要是由外语界的学者展开,这应是与这个理论的“舶来”性质有关。再者,我们对世界语言学理论的贡献不仅是验证与运用某个外来理论,更重要的是提出和修正,而后者是必须基于我们的母语事实,并结合跨语言的宽广视野的,所以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汉语语料的分析。此外,就主位推进理论本体的理论构建中也有如主位的定义、划分、功能等方面的基本问题还可讨论,如在本文2.1部分提及的张雪珠和刘宇红(2006)、王琦和程晓堂(2004)的研究中指出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结合来自汉语等更多语言、更多具体语料的讨论。最后,在已有研究中对语料库的建设、使用与分析的工作非常少,所涉及的语言事实、处理手段以及分析结果与当前大数据背景下的语言研究趋势还相距甚远,也是与主位推进这个凝聚多个语言层次问题与发挥多重影响的课题重要性不符的。
其次,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等。在语言学与文学学科领域,如表1-2、图4-5等显示,未来的相关研究应该继续在语言学与文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上着力,并进一步加强在实践方面与脑科学研究的工作,例如在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中的延展与运用,对母语与外语习得及加工等与脑科学更加紧密的研究课题上的加强。此外,在跨学科研究领域,如图7显示,当前研究还是较大程度上局限于较纯粹的如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研究领域,虽有如法学、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所占比例较少。在“跨学科研究”“新文科建设”“语言服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关键词进入、助力与引领未来文科研究时,主位推进课题的研究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语言信息自动化处理、人工智能等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势在必行的合作意义,因为它关系思维方式与信息表述模式、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有效对应。国外的主位研究已经开展了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合作创新,例如使用计算机程序自动识别主位与述位并自动进行主位推进的标注,主位推进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国内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近年也有如奚雪峰(2017)、奚雪峰等(2017,2019)、葛海柱等(2019)、褚晓敏等(2020)、葛海柱和孔芳(2020),但是相对来说,作者群还是较为有限,且语言学学者与计算机领域研究者在此课题上的合作需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