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丽
摘 要:利用绿色防治措施来加强病虫害控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深入了解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不仅要起到良好的病虫害消除作用,还要对种植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提高玉米种植的科学性,最终实现产量和质量双丰收。本文主要分析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策略及推广实践。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效率
引言
伴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玉米种植期间,需要工作人员加大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从根本上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在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过程中,需要扩大该技术在当地的宣传范围,科学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种植人员都能够了解到绿色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示范田地,通过真实的种植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玉米生产者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推广效果,为当地农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我国农业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1、绿色防治工作概述
绿色防治工作从农田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天敌方案,恶化病虫害的生存条件,并显著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虫能力。在必要时,还可以使用一定程度的化学农药,将虫害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在绿色防治工作中,通过生态系统的调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保障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爆发几率。同时,也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自身的必然要求,降低农药风险,可以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防治工作体系。我国针对于玉米作物早期使用硫磺熏蒸,随后天然杀虫剂进行广泛应用,普及在无人机播撒中。天然杀虫剂虽然发挥了重要优势,但若长期依赖杀虫剂等化学防治措施,会导致病虫害抗药性上升以及爆发几率。因此,可以科学发展观点为基础,指导落实公共绿色合理的发展理念。推进专业化防治以及绿色防控,避免病虫害污染,保障农业增产增收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玉米绿色防治措施中,包含生态调节、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其中,生态调节技术可以采用抗病虫品种对玉米进行优化,选择合理的玉米苗改善水肥管理,并结合农田生态工程、农田生草覆盖等,融合生物多样性调控以及自然天敌保护技术,改善玉米生长环境,恶化病虫害生存资源,强化控害能力以及削弱病虫害能力。而在生物防治技术中,可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例如,利用大眼赤峰、捕食螨、绿僵菌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此外,牧鸡、牧鸭等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鸡、鸭粪便还可为玉米提供养分,是一举多得的防治体系。而在理化诱控技术中,利用性诱剂、杀虫灯、诱虫板等技术,结合玉米病虫害放空,积极开发以及应用全新的食饵诱杀技术,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在科学用药技术中,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于环境友好的农药,优化集成农药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疫性的检测以及治理。
2、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天气条件有利于病虫害的繁殖
当前,天气条件对玉米病虫害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会导致产生以大斑病、褐斑病、顶腐病为主的病虫害情况,特别是正常天气条件下也容易产生大斑病。外部湿度条件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病虫害的成活率。比如,蚜虫、介壳虫都容易在夏季产生。在持续性多雨的季节,往往会由于太阳光照不足导致玉米生长相对缓慢,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不够强,直接导致到病虫害的产生。
2.2缺乏有效预防工作,后期防治难度较大
土壤是特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含着许多害虫,土壤与害虫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相关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害虫都与土壤之间发生相互关联。比如,蝼蛄等害虫一年四季都生活在土壤中,偶尔有个别病虫害等在虫期生活在土中,还有部分在土壤中完成化蛹、越冬等。土壤的湿度、有机质与温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土壤病虫害的产生。
2.3栽培不科学
要想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就需要从栽培管理角度入手,构建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但从当前的玉米生产现状来看,基层地区的很多农民群众一直坚持经验式的栽培管理模式,种植不科学,玉米植株生长比较瘦弱,抵抗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给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从而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栽培管理期间不能够做到科学栽培,定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玉米植株比较瘦弱,田间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情况下十分适合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重各种病害。
2.4病虫害防治方法不科学
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玉米生产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手段。但当前我国诸多玉米种植户在防治玉米病虫害时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主要表现为防治期间药物选择不当,缺乏科学可持续的防治理念。玉米病虫害防治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三种,不同防治方法的作用也存在差异。相对来说,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更加环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而化学防治方法见效快,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若对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当前,我国许多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使用化学防治方法比较频繁,但在使用化学药物时对于药物剂量及用药频次把控不准确,因此不仅不能达到预期防治效果,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玉米种植期间出现的主要病虫害及应对措施
3.1科学合理使用抗药玉米品种
为了全面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相关农业工作者在前期要努力選购优良的玉米品种,在种植前做好科学准备工作,精心处理相关药剂,严格控制好玉米播种的有效温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病虫害的发生。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并且结合相关药剂促进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水平不断提升。除此以外,对于温度的有效控制也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发育情况。一般情况下,温度需要保持在12℃,如果温度低于该标准,那么玉米种子的整体发芽率就会变得比较低。在进行玉米播种工作中,相关农业工作者也可以在地面覆盖一层地膜,该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生长所需要的问题,促进玉米种子更好萌芽。特别是在病虫害高发的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玉米已经趋于成熟,对病虫害的防控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比如,甘肃省下辖综合服务站在进行玉米种植工作的时候,当玉米在成熟前期遭遇到病虫害的大量侵扰,那么会导致大批量玉米出现死亡情况。相关技术人员鉴定为玉米螟后,在玉米植株上进行辛硫酸乳剂喷洒工作,这样可以促进玉米病虫害得到有效及时处理。
3.2加强对玉米生長的管理
完成玉米前期种植工作后,需要对其整个作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利于提升玉米生长的成活概率,确保玉米的产量。最主要的幼苗管理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管理阶段,分别是玉米的发芽幼苗管理阶段和抽穗阶段。玉米的发芽幼苗管理阶段是玉米幼苗植株叶片及叶系根茎生长周期分化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玉米植株根系生长,对玉米植株根系发达成熟程度的级别高低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应不断强化对玉米的幼苗管理。同时,必须及时观察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情况,当玉米的植株幼苗生长发育缓慢,只有3片或4片玉米叶子时,必须立即采用植株定苗播种措施,栽培一株幼苗生长良好的玉米幼苗,以此进行比较,检查各个种植地区缺苗率。除此之外,还需第一时间将杂草清除干净,选择适合的生长肥料,结合幼苗生长的实际情况确定追水和追肥的时间等。以适合的方式、合理的追肥形式,确保玉米种植产量得以提高。第二阶段是抽穗阶段,这个阶段必须要注重玉米培育土壤工作,最大限度为玉米根系生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栽培技术管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改进和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改进,用良好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管理制度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以良好的管理技术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3.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常用手段有拌种、浸种、毒饵、喷雾、熏蒸等,可适用于病虫害的预防阶段和防治阶段。病害防治:在玉米播种前,为了杀死种子表面及深藏的病菌可对其进行浸种、拌种处理;在玉米植株生长期可对发病植株进行喷药处理,或者使用专业药剂进行灌根处理,及时控制病害传播,使玉米植株正常生长。例如,治疗玉米青枯病可用甲霜灵药剂灌根处理;治疗玉米灰斑病可用丙环唑等药剂兑水喷洒至病株上。虫害防治:除拌种及农药外,还可以采用毒饵诱杀和糖醋液诱杀等。例如,氯氟氰菊酯可灭杀蚜虫、辛硫磷乳油可用于诱杀地老虎成虫,用糖、酒、米糠和敌百虫混合成毒饵来诱杀黏虫。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栽培管理不合理以及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玉米,土壤当中的病虫害数量逐渐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种植管理人员应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种植理念,加快学习病虫害防治知识,并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玉米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现状,针对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情况,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以此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德全.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21(16):1.
[2] 王军芳.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7):1.
[3] 杜宏玉.玉米种植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南方农业,2018,12(33):13-14.
[4] 韩旭.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1):1.
[5] 汤明亮.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运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