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晨
“总有人问我苦不苦,但我觉得三百六十行,你想做好的话,行行都苦。吃苦耐劳、勇争第一,在任何行业、做任何事,唯有这样才能走得长、行得稳。”当被问起杂技训练的艰苦时,重庆杂技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涛如是回答。
从艺30余年,这种不怕吃苦的杂技精神浸润了陈涛的内心世界。作为演员,他勇当负责惊险动作的“尖子”;作为团长,他深耕“底座”角色,用“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一精神,托举着重庆杂技事业。
2021年度“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名单出炉,陈涛榜上有名。
专一而坚守:放下身段为振兴
“您好,我是陈涛,重庆杂技艺术团的,我想推荐一下我们的驻场演出,希望能安排到你们旅行社的行程里去。”“您放心,游客对我们马戏城满意度很高,迄今为止都是零投诉。”一番软磨硬泡,直到“甲方”松口说出“考虑一下”,陈涛才匆匆赶往下一个旅行社。
为了推广重庆国际马戏城的驻场演出,陈涛已经把重庆几百家旅行社跑了个遍,慢慢习惯了成为“乙方”后的被动场面。“一次不行,就再去多求几次,直到他跟我们达成合作。”作为杂技艺术家,又有多项荣誉傍身,陈涛一开始并不适应这种身份的转换。
“以前站在舞臺上别人都是仰望你,又有过那么多光环,突然让你弯腰低头肯定很难。”但同时,陈涛也清醒地认识到院团不再像以前那样等着政府指派、外商选拔就能生存了,要想突破,自己就得放下身段。
“一切都是为了院团的发展嘛。正因为我低得下头,所以我们走出来了。”在整个文旅行业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的情况下,陈涛带领的重庆国际马戏城成功走出低谷,成为行业标杆,演出700余场,接待观众约50万人次。“就全国来说,我们的场次、上座率和票房,在这个疫情期间都是数一数二的。”陈涛提起马戏城的发展,言语中带着几分自豪。
“一切都是为了院团的发展”,陈涛一直坚守着这一信念。1992年,以陈涛为代表的重庆杂技艺术团1988级学员被选中出战第二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
那时,由于时代发展、演员断代等因素,重庆杂技艺术团陷入沉寂,在全国性比赛中久未斩获大奖。
面对重重困境,陈涛和队友们肩负起振兴院团的使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排练。“完全是挑战个人极限——体力极限、平衡力极限、柔韧极限、爆发力极限。”陈涛回忆起那段“极限”时光,至今仍觉艰苦不易。
“我是杂技团参赛团队的负责人,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我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大家树立榜样,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在艰苦的训练中,陈涛逐渐感受到了院团迸发出的杂技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劳、永争第一”。
经过系统训练,陈涛带领队友们在“新苗杯”杂技比赛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摘得金奖。重庆杂技艺术团再次受到瞩目,连续4年被相关部门派遣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作为杂技团演员,我们就是要拿金奖、金牌,站到最高的领奖台上。”一路走来,陈涛信念坚定。
而在深入接触杂技的过程中,陈涛也为杂技的魅力所折服,并与之产生特殊的情感纽带。如果说登上全国舞台大放异彩是身为杂技演员的梦想,那陈涛的光彩里还折射出振兴杂技团的清辉。“即便以后我从事管理、编排工作,不上台表演,我也照样可以把我的设计呈现在舞台上。台上表演的人虽然不是我,但是这个杂技舞台还是属于我的。”陈涛无不流露出对杂技事业的热爱。
专一而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
一间教室里,陈涛拿着一个水杯凑到小朋友们面前,晃荡着杯里的水。
“看到杯子里面的水了吗?”突然,杯子被陈涛猛地往前一扬,眼看一大杯水泼过来,孩子们赶紧跑开,然而水并没有泼过来。
孩子们定睛一看,杯子空空如也,地上一滴水也没有。
“咦?陈老师,水去哪里了?”孩子们满眼好奇。
陈涛却不急于回答,“这是老师给你们出的一道题,请大家结合课上所学,想想是怎么形成的?”
把“杂技”和“研学”结合起来,这是陈涛推出的“互动体验+现场观演”的艺术研学模式。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想到将这两者进行融合时,陈涛回答:“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改革,慢慢在减少一些填鸭式教育,我们抢抓契机,推出艺术研学模式,正好契合了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陈涛摈弃传统的以“听”和“参观”为主的研学方式,发掘出杂技、魔术在手脑结合方面的优势,让学生思考魔术的奥秘,体验杂技的基本功。
“杂技+研学”是陈涛探索出的院团发展新路径。截至目前,重庆杂技艺术团已开展杂技研学教育200余场,接待中小学生15万人次。在陈涛看来,这条新路径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也为杂技培育了未来的“粉丝”。
陈涛对市场的敏感性很高,他笑言这是被院团“转企改制”逼出来的。“那时候,‘铁饭碗被打破了,我们还是很担忧脱离体制后,能不能在市场上立足,继续走下去。”
作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杂技艺术团团长,陈涛本人在团里也面临着极大的争议。面对各种非议,陈涛决定用成绩说话。
2009年,刘谦首登春晚,魔术一下引燃大众的兴趣。陈涛由此想到,重庆杂技艺术团的魔术表演曾风靡一时,只是由于历史原因消亡了。“这是难得的契机,我们肯定要紧紧抓住。”陈涛笃定想法。
在对市场进行分析后,陈涛发现很多魔术节目都是山寨抄袭,怎么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魔术表演呢?为此,他专门聘请了重庆本土魔术设计师刘树正,两人大胆创新,打破魔术只有一个主角的模式,让两个女演员互相比拼魔术技能,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由此创设的魔术节目在国内外赛场上连连拿奖。
陈涛终于获得众人认可,也为杂技团开辟出一条新赛道。
专一而弘扬:带着国粹闯世界
软软的绳索两端系着彩球,在演员手中上下翻飞,旋转时如木棍般笔直,又似金蛇般狂舞。伴随着表演者们后桥转身、单手小翻、左右抛接等动作,彩绳宛若万点流星互相追逐,在明快的音乐里传递出无限活力。
然而,台下的激烈状况丝毫不输台上,各种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忽然,几千人开始集体跺脚,大剧院里顿时充满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是外国观众独特的跺脚礼!演出结束后,观众全部起立为表演者献上最高礼遇。
这是重庆杂技艺术团在国外演出时经常出现的场景。
能够得到海外市场的认可并非偶然。“初入国外市场时,根本不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所以并没有站住脚跟。”陈涛回忆。虽然初战不利,但他一如既往地不服输。因此,他们开展受众喜好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演出剧目。
化用西方故事背景,融入武术、变脸、皮影等中国元素,几番试验之下,《红舞鞋》《花木兰》等剧目惊艳世界。这些年,重庆杂技艺术团带着《花木兰》等剧目先后赴30余个国家演出超2000场,观众高达300万人次,创造了全国舞台剧海外商演场次最多、观众人次最多的纪录。
花扇、纸伞、水袖以及旗袍等中国元素在演员的折腰抬手间轮番上阵,《伞丛扇影》剧目将戏曲、舞蹈、杂技与魔术相融合,让全场观众徜徉在奇幻迷离的梦境中。“观众在中途几次全场起立!”陈涛回忆起他带着团队参加2018年的IBM国际魔术大赛时的场景满脸自豪。
当年,《伞丛扇影》包揽金牌、金奖、最受欢迎奖三大奖项。其中的“金牌”由于颁发要求极高,自1992年后再无团队获得,直到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出现。
陈涛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开始手舞足蹈,“当时,手拍痛了都没停,那一刻就感觉我们代表中国把国旗插在了魔术界最高级别的赛场上。”
如今,陈涛正在积极调整战略,重庆杂技艺术团接下来将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尝试“引进来”,与法国等国外团队交换演出。
杂技人的精神是什么?作为重庆杂技艺术团的坚实“底座”,陈涛写下了它的注脚。EB54EFFE-8185-4D02-BF83-264909D18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