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一生痴守昆曲

2022-05-31 20:11于靖园
小康 2022年15期
关键词:昆剧昆曲苏州

于靖园

传承者 昆曲应该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顾笃璜对昆曲的痴迷,更在舞台上。

不久前,昆曲泰斗顾笃璜去世,享年94岁。他生于1928年,为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过云楼”楼主顾文彬第五代传人,被称为“江南最后一位名士”。

说起顾笃璜,要从他的家族说起。而顾家的荣耀正是起于苏州著名的园林——怡园。

怡园是顾家的休闲花园。130年前,顾家先祖顾文彬萌生了退隐之心,在老家苏州建造一座园林以安度晚年,园林的名字叫“怡园”。这个建造于晚清时期的园林,因为建造时间晚,得以博采众园林之长,成为苏式园林中的精品,也成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更是昆曲人士清唱雅集的场所。

出身苏州名门望族

在顾笃璜童年时期,昆曲便已十分衰落。但在苏州,业余爱好昆曲的人不在少数,尤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昆剧是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读书人学戏、唱戏,常被视为“甘习下流”,唯独学唱昆曲被认为是高雅之事。

在顾笃璜的家族里,父亲顾公硕和三位伯父都学昆曲,哥哥、姐姐们也几乎都是昆曲爱好者,伯父顾公可更是昆曲唱家俞粟庐的三大弟子之一,他的堂兄顾笃琨还将潦倒的“传”字辈艺人请到家中教唱昆曲。怡园里还设立幔婷曲社,曲社成员定期聚会、唱曲。昆曲界內最具传奇色彩的“传”字辈传人,以及当时最有声望的文人雅士都聚集在怡园内进行清唱、雅集活动。

耳濡目染间,昆曲深深印在了顾笃璜的脑海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顾笃璜全家到上海租界避难,吟唱昆曲的雅事被战火炸散。尚未成年的顾笃璜在学校发起组织了中学生的校际组织“鸣社”票社,并被推举为社长。当时,话剧兴盛,顾笃璜还参加了学生的业余话剧活动,宣传抗日救国。

1942年,读高中一年级的顾笃璜,跳级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画,出于日后的生计考虑,兼学刻图章等实用美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顾笃璜小时候兴趣志向就在画画上,他8岁学习中国画、篆刻,幼年时的习作已很受称赞。可是,把画画当作业余爱好可以,真拿这个当饭吃,家里人都反对。顾笃璜父亲的画也画得很好,可是并不想当画家,在父亲看来,从事这个工作没有前途,“哪朝哪代做画家都可能被饿死”。顾笃璜兄弟4人,其他3人学的都是工科,只有他学习艺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顾笃璜全家回到苏州,他先是补习了1年高中课程,想到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因解放战争爆发,终未能成行。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自四川迁到苏州,设有艺术教育系,顾笃璜便去报考,第一志愿是美术,却被录取进第二志愿戏剧,后来得知因为戏剧专业报考者太少,顾笃璜是被调剂过去的。在顾笃璜看来,戏剧鼓舞民众斗志的作用大大强于美术,何况学校是公费,不但不收学费,还供应食宿,他便没有放弃这一学习机会。

积极投身革命工作

当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培养的目标是通才,表演、编剧、导演都学,乃至西洋戏剧史、中国戏曲史、舞台美术、剧团管理等都被列为必修课。顾笃璜曾说:“我很受益,但因为我学过美术,老师建议我多在舞台美术方面下功夫。”舞台美术对于顾笃璜日后从事剧团工作,包括昆曲工作,都带来诸多裨益。

1947年,顾笃璜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革命需要,1948年年底,组织决定让他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休学手续,参加了由4人组成的特别宣传组,在顾笃璜家祖传的已停产的豆腐乳工场,秘密油印以地下学联名义刊印的《新生》报。

1955年,苏州市文化局成立,文联与文化局合署办公。顾笃璜任副局长,1957年参与筹建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兼管江苏省苏昆剧团艺术工作。1972年,顾笃璜恢复工作,调任江苏省苏昆剧团团长。1982年3月,经顾笃璜倡议,在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他主持其事,致力于传承、保护昆剧文化遗产。1989年,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班,招收20名本科生及1名日本籍研究生,苏州昆剧传习所负责这个班的昆剧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顾笃璜常年从事昆剧学术理论研究,主持编选了《韵学骊珠新编》《昆剧选浅注》《昆剧穿戴》,出版了2期《昆剧艺术》杂志。

尽心打磨 2004年顾笃璜导演的《长生殿》,引来海峡两岸一片赞叹。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几十年与昆曲的相守,顾笃璜不仅亲自参与培养了“继、承、弘”三辈演员,还曾对许多昆曲传统剧目进行过剧本整理和导演加工,对老一辈昆剧艺人的口述及影像资料的抢救更是不遗余力。

顾笃璜说自己从事昆曲完全是服从工作需要,再就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他自1951年任苏州市文联戏曲改进部长以来便一直从事戏曲工作。1955年,苏州市文化局成立,文联与文化局合署办公,局长是民主人士、老作家范烟桥,顾笃璜任副局长,当官他不适应,更希望从事艺术实践,扎扎实实做点事。未及2年,顾笃璜主动辞去副局长职务,参与筹建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主持工作,兼管江苏省苏昆剧团艺术工作。

“保守”的昆曲传承者

昆曲应该是活在舞台上的艺术,顾笃璜对昆曲的痴迷,更在舞台上。

1959年末,顾笃璜等关心昆曲的人士酝酿着调张继青等人到江苏省另建江苏省苏昆剧团南京团之时,研究为张继青再建立一些剧目,这被戏称为替张继青备“嫁妆”,而深层次的考虑其实是为了抢救昆曲,最终确定了《痴梦》作为张继青的“嫁妆”。《痴梦》是《烂柯山》中的一折,这出戏绝迹昆曲舞台已久,顾笃璜等费了不少周折,最后请到“传”字辈朱传茗教这出戏。朱传茗当时表示道:“卖顾同志的面子,我教。”D5CBC888-F75C-451E-B21E-7937F49B228A

授戏时,顾笃璜照例从旁观摩。“直到我已知全剧的要领为止,因为待授戏完毕,我便照例做一点导演加工。主要是帮助演员加深领会,帮助演员从外部动作找到内心依据。或从戏情、戏理推敲,恰对传统表演稍作增删;更在全剧的整体性、完整性上下一点功夫。”最后,顾笃璜还会对全剧所应体现的意境方面作艺术处理。

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不能动刀弄斧的,所做不过是顾笃璜称之谓“砂皮打磨” 的功夫,要让观众看不出导演加工的痕迹才算是成功,也就是整旧如旧,移步不换形,这也是顾笃璜对于昆曲传统的一贯“保守”作风。他生前曾说:“对于《痴梦》,我所做的导演加工集中起来凡两个方面:一是帮助演员走向‘体验,因为演员学戏总是从模仿外部身段入手的,要走向体验还要下一番寻找内心依据的功夫;二是从总体处理上加强入梦的意境。”

后来《痴梦》成了张继青的一块招牌,《痴梦》与她的《惊梦》《寻梦》一起成就了张继青“张三梦”的雅号。

学戏剧出身的顾笃璜,其实最感兴趣的是当导演。2004年他如愿以偿,轰轰烈烈地做了回导演。“比传统还传统”的《长生殿》,引来海峡两岸一片赞叹。

担纲这台戏服装与舞美的是叶锦添,合作开始时顾笃璜很有顾虑,怕自己的保守会与叶锦添有冲突,“但我们仅仅聊了半个小时就统一了思路”——将50折合并成28折,连演三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剧本不改动,还保持了三个不变:音乐不变、乐队编制不变、表演风格不变。对于服装,顾笃璜的要求是,地上戏的服装保持原有风格,天上戏的服装可以革新。

坚守传统,曲线救昆

顾笃璜一直反对以票房来评价昆曲,他曾说:“许多人都认为昆曲是因为观众稀少才导致了衰落,不改革便没有观众,这也成了昆曲改革派的利剑。其实不管有没有观众,昆曲依然故我,并没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是社会,是昆曲生存环境变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1984年顾笃璜从江苏省苏昆剧团离休,开始“曲线救昆”,尝试走民间路线振兴昆剧。顾笃璜说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历史使命感。20世纪80年代,顾笃璜居住的深宅大院被一工厂买去,他将所得悉数捐出,设立了昆剧基金会。他原本计划在昆剧基金会下办企业,希望企业赚钱来养活昆曲,虽然没能成功,但顾笃璜守护昆曲的抱负一直没有被搁置过。

顾笃璜开始抢救遗产,抢救那些至今还没有失传的昆曲传统剧目。“真正要抢救的遗产是带有时间艺术性质的演员的舞台表演部分。”顾笃璜曾说,“画家去世了,画留存着,音乐家去世了,曲谱留存着,但演员去世了,却连同表演艺术一起带走了,所以要抢救。而抢救表演艺术很重要的方法是由下一代演员向上一代演员学习,把前人的创造成果临摹下来。”

2006年,当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昆曲的行列里来。但较为普遍的主张是“改革”,对昆曲“动刀弄斧”,这让顾笃璜无比焦虑。

顾笃璜曾直言不讳:“昆曲作为一种古典艺术的价值便在于拥有那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这是昆曲的优势、昆剧的资本,我们如此重视昆曲根本的原因也在此。如果改来改去,改得面目全非了,昆曲传统剧目固有的东西被削弱了,甚至不存在了,作为古典艺术的昆剧便将‘贬值,甚至把‘资本蚀光而‘破产。”

一直被称为“保守”的顾笃璜何曾不重视创新?“我也会创新,我学的是西洋艺术,20世纪60年代还排过昆曲版的焦裕禄。”他十分清楚,“改变自己顺应潮流必须以降低其文化价值为代价,其结果便是在实质上消灭了自己。昆曲自身的價值规定了它应该逆潮流而上,坚守阵地。”

直到近年,顾笃璜仍活跃在“传承、保护昆曲文化遗产”的前线。他担纲艺术总监、亲自负责剧本节选的《红楼梦传奇》曾在2018年第七届中国昆剧节上演。顾笃璜坚持认为,“昆曲传统剧目保存得越好,昆曲越是不会消亡。保存好昆曲传统剧目使昆曲能立于不败之地,具有永恒价值的根基。”D5CBC888-F75C-451E-B21E-7937F49B228A

猜你喜欢
昆剧昆曲苏州
罗周昆剧创作论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苏州一光
补园和昆曲
苏州十二忆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论张弘的新编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