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有十二人入选,除了大禹、西门豹、李冰这些大家熟悉的人,还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嗯?苏轼?!他不是最擅长吃喝的文豪吗?
苏轼之所以被官方评选为治水名人,当然不是因为《水调歌头》,也不是因为“东坡肉”,而是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地方当官时,曾多次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知徐州。上任不到四个月,徐州出事了。
这是一次天灾,更是一次人祸,宋神宗进行了第二次黄河改道,也是宋朝三易回河中的第二次。结果,这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渊溃决,波及45县,淹没农田3000万亩。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至徐州城下。九月,徐州城外的洪水,高出城中平地丈余。惊涛骇浪,扑面而来,徐州古城墻,日久年深,每天都在到处渗水。
徐州人惊恐万分,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逃跑。为了安定人心,苏轼挺身而出,大声疾呼道:“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大家不要慌,洪水绝不会冲垮徐州城,我若在,徐州便在!
苏轼立即召集手下,共商抗洪办法,并组织百姓堵柴草,加固城防。然后,他运用专业水平,设计抗洪工程,计算出抗洪成本——“自城中附城为长堤,壮其址,长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阔倍之;公私船数百,以风浪不敢行,分缆城下,以杀河之怒”。
然而,完成这项抗洪工程需要数千人。徐州则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苏轼无奈之下,划着一条小船,连夜赶往武卫营禁军,请求派兵抗洪。宋朝对军权抓得极严,禁军为皇帝直接指挥,苏轼这个地方知州无权征调。此举是要杀头的!
苏轼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他声嘶力竭,声情并茂地请武卫营赶紧出兵。武卫营被苏轼这份热忱之心所感动,慷慨激昂地表示:“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轼松了一口气,赶紧率领将士们夜以继日地抢险救洪。接下来几十天里,苏轼都住在工棚里,在他的带领下,徐州终于抗洪成功,全城百姓对苏轼感激涕零。
然而,苏轼依然忧心忡忡,这一次,徐州侥幸逃过一劫,下一次怎么办?想到这,苏轼立即赴城东北查勘荆山下的沟河,然后,经过缜密计算,他做了一个决定——修石堤。
问题还是没钱啊!苏轼上书请求朝廷拨款,得到的回复却是,朝廷没钱,不同意徐州修堤。底下人都劝苏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朝廷都不打算修堤,你也别自讨苦吃了。但是,苏轼没有放弃,他连夜重新制订了一份计划。为减少成本,他把石堤改成木堤。然后,他将这个计划再次上报朝廷。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朝廷旨意终于下来了。宋神宗同意给徐州下拨三万贯钱、一千八百斛米粮、七千多个员工,在城东完成苏轼提出来的工程。
这笔钱当然不够用,但总比没有强。于是,苏轼下令,把徐州全城那些达官贵人用来玩乐的场所建筑全拆了,材料用去修堤。一座木堤很快拔地而起。
堤成之后,苏轼又建了一座一百尺的楼,以志纪念,这楼叫黄楼。黄楼修成后,苏轼举行一次宴会,以示庆祝。席间,苏轼题诗一首。《九日黄楼作》:去岁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为湖州知州。苏轼离开徐州之际,全城百姓泣不成声,前来送别。
苏轼离任后,徐州人为了纪念苏轼,把他修的大堤称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贬知杭州。
十八年前,苏轼在杭州当官时,便深知杭州缺乏饮用水之苦,积极整修水井,但由于当时忙着反对王安石新法,没来得及彻底解决问题。
结果,苏轼刚上任,杭州大旱,饥馑、瘟疫并发。苏轼赶紧救灾赈灾,一方面向朝廷请求支援,一方面自掏腰包,救治百姓,终于抗灾成功。
旱灾之后,苏轼决定治理杭州水患,并很快就制订好了工程方案。主要有三策。
策一:引水。杭州百姓饮水多靠西湖之水,但西湖底有一种水生植物,极易导致竹筒引水管损坏,引水管要经常更换,且不易维修。苏轼投入大量成本,用瓦筒代替竹筒,并修石槽围裹,最终使得“西湖甘水殆遍全城”。同时,他又开辟了一些新井。
策二:疏河。杭州是一座水城,城外有著名的钱塘江,城内有茅山河、盐桥河。这三条江河相通,导致钱塘江大量泥沙倒灌淤积到河内,两河淤塞。杭州城从水城变成了泥城。苏轼亲自勘察情况后,调集手下人马,耗时半年,疏浚河道。双管齐下,既可保证河流不被淤塞,又可使钱塘江不会倒灌杭州,从此“江潮不复入市”。
策三:治湖。北宋时期的西湖,年久失修,密布葑草,“湖中葑田积二十五万余丈,而水无几”。长此以往,西湖必将干涸。当时,杭州百姓叹道:“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北宋朝廷直接给西湖下了死亡鉴定书,打算弃用西湖。
西湖要干,就让它干呗,这是天命,天命不可违。可苏轼却不这么认为,他赶紧向朝廷上书,从饮用水、灌溉、航运、酿酒增加税收等方方面面,力主西湖绝不可弃。并且,苏轼还上报了自己治理西湖的方案。
苏轼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说得也很明白,方案也很好,朝廷衮衮诸公,非常同意苏轼的看法。但是,你想要钱,这不行,朝廷没钱,是你想修西湖,你自己想办法。
搁一般人,早就撂挑子了。但苏轼没有。朝廷不是不给钱吗?没问题,你同意我的方案就行,剩下的我来搞定。苏轼经过精密计算,把上次修河无处安放的淤泥,还有西湖湖底的淤泥、葑草,堆在湖中,然后筑起一座南北贯通的长堤,堤上再种植树木,保证长堤不垮。如此一来,既省成本,又一举多得。
可是,这个时候,居然有人说苏轼修堤是为了方便自己在西湖游玩,这个工程纯粹就是苏轼浪费人力物力。“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于公于私,两无利益”。
苏轼并没有把这些风言风语放在心上,继续修堤,不久,堤成。这条堤就是西湖著名的苏堤。当你走在苏堤上,游览西湖美景,是否又曾记得苏轼为西湖做出的努力?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调知颍州,此后相继被贬扬州、定州、宁远军(今广西容县)、惠州、儋州等地。
一直被贬的苏轼,在惠州、广州、琼州等多个城市都留下了治水的佳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做到了。
苏轼,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之人,以他的才华,如果他随波逐流,必定会荣登宰执。可他却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因此屡屡被贬。
最终,他没能成为宋朝宰相,他的官位不如王安石、司马光(宰相),也不如自己的弟弟苏辙(副宰相)。可他为老百姓做的实事,不比他们少,甚至犹有过之。
苏轼,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文学天才,更是一个一心为民、造福百代的治水名人!
综合改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