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在国企就业的困局与解决方案探析

2022-05-31 18:38孙正圆
现代企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思想

孙正圆

一、目前校企间的两难困局

当今高校思政人才与国企思政工作岗位的衔接并不通畅。一方面,大批思政专业毕业生被“就业难”问题所困扰,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被迫改行;而另一方面,不少国企由于缺乏专业思政人才,在开展思政工作时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突击培训大学期间学习其它专业、思政工作专业素养不达标的员工上岗以弥补企业思政人才的缺口,其工作开展成效自然不会太好。

国企的思政相关人才严重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匮乏),一些国企内部的大量思政工作常常连“差强人意”都难以做到。由于大量一线工作人员甚至部分主要领导都是非思政专业出身,并在工作前也很少接触过诸如各级党校、各级政治学习班等系统化入职训练,导致其在面对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量专业性问题时,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并常常因为自身素质的不过关而导致“事倍功半”。在一些企业,不仅是公司上层的专业思政部门(企业党委、企业团委、企业党委宣传部、企业工会、企业党委办公室、企业组织部等)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一些直接参与企业生产与企业运转的部门(各级车间、环境部门、安全部门等)也对思政人才有着一定需求,一些所谓的“党支部书记”实际上只是业务尖子或技术骨干,对党政知识的了解极为有限。综合来讲,目前的思政专业毕业生到国企就业这条路实际上较为壅塞,形成了一种“企业长期缺人”与“毕业生常年缺岗位”共存的两难困局。

二、困局的原因分析

1.目前的高校育人模式的确是存在缺陷的。①理论研究尚未具体完善。我国在理论研究许多地方都与西方的研究成果相互借鉴,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也包含在其中。然而中西方的实际并不是一模一样,照本宣科的借鉴必然会导致理论脱离实践而失去可行性。合理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理论、方向、方法是当今中国所真正需要的。此外,当前我国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角度尚未拓宽开来,单一角度的缺陷极其明显,甚至于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概念还存在着模棱两可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是单纯由传道授业者所决定。理论指导实践,只有理论创新才能带动各方面的创新。

②接受环节中接受主体和传授者认识上有误区。由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极为不重视,认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置可否。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以至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缺失,这必然会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学校方面以及高校的思政教学工作者直接挂钩。究其根底是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尚显不足,还有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偏见,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教学水准。另外,部分教学者在思想认知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或是政治教育进行简单的对等也是思政教育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③授道環节中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瓶颈。体系庞大,重心偏离甚至于没有,内容陈腐毫无新意,教学手段上“死气沉沉”。照本宣科的思政教育法显得腐朽而无效,缺失了导向性作用。全靠死记硬背,以考试为纲这种迂腐而无效的教学工作在思想教育层面是绝对行不通的。

④实践和理论衔接上的缺失。内化的整合和外化的实践既独立又有密切联系。接受的主体对教授者所传授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回应。但即使接受教授的观点并作出反应和将观点和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没有必然联系。当然,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方式方法也必然会对内化和外化产生出一定的影响。而部分传授者对于实践产生“歧视”甚至于毫无实践只注重课堂上的理论分析,这也将成为内化环节和外化环节脱节的因素之一。

⑤评价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失。高等院校一般以考试问卷成绩来评定思政教育课堂的成果及效率,然而这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考察,如上文所提及,学生并不一定会将理论用于实践。思政教育属于道德方面的考量,这只注重理论考核而轻视实践考核,忽视内外化的衔接深度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因此,测评理论和运行机制上的“一头大”,忽视实践而重理论也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效率的环节。

2.企业方面也往往对于思政工作并不重视。①一些企业对思政工作的不重视。国企是置于党的领导下的,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往往表现为一种董事长负责制。一些企业的书记作为单位的二把手或三把手,常常被“因人弱事”,造成思政工作在企业的地位不高。此外,各大国有企业的党员比例往往很高,一般占比在80%以上。然而,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一些企业往往未能按照党章要求,定期开展有效的党员活动与民主生活会,即便召开也往往流于形式,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②国企思政人才晋升空间狭窄,对相关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众所周知,目前国有企业的第一任务是生产经营,因此,在干部的选拔与任用上,专业技能的权重往往很高。在一些企业,即便是像企业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工会主席这样传统的党政方面领导岗位也常常从技术部门中选拔任用。这就造成了一个思政专业出身的员工即便到企业之中工作,也往往被“困”在基层岗位十几年而得不到晋升,这种状况也导致一部分思政专业毕业生常常不把进入国有企业视作第一选择。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本末倒置意味明显,这致使作为主体的学子“消极待学”,严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适应企业对思政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另外,一些企业对于思政人才不重视、不待见,过分地强调生产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忽视思政工作对企业生产与员工生活的重要激励引导作用。这二者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这种校企之间的困局。

三、解决困局的对策

1.在高校层面。①尊重学生所需,重视学生所要。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应用广泛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高校教师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以学子合理需求满足为基础,引导他们追求更高层面的需求。另外,引导学子建立合理而正确的需要有着必要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彻底抛弃自私自利主义,引导学生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心理引导和教育,降低大学生对需求缺失的抵触和消极情绪。

②课堂学习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正视学生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系。教育的效率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更有赖于学生的主体发挥。为此,一方面,良好的氛围和各种教学必须条件的完善对教学工作是一种有效保障,学校要积极而及时疏导主体的思想偏差,鼓励学生以最高的积极性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引导主体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也责无旁贷。

③重视实践而不轻理论,使内化和外化齐头并进。内化不能轻视,让学生明白实践哪些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外化需要重视。教育必将落足实践,实践是最终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党和国家,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思想教育层面的必须,而对理论改革重视外化实践则是必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实践是极其必要的,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

④加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力度。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系统教学、专题学习,案例结合。高校政治课的任课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重视,采取启导型教学并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使教育形象、立体,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学测评改革也刻不容缓。原有的考试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如口头考试、社会实践测评等也不失为一项改进。

2.在企业层面。①遵从党和国家的要求,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摆在正确的位置上。定期按照要求与规章制度组织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思想汇报。党组织应该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组织员工中的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将政治工作视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落实与贯彻,防止思政工作被架空或被视为负担。

②对人才的评价与提拔应该是多元、多方面、多角度的。应当赋予企业的党务工作者与思政工作者合理的地位,保障他们的合理权益。重视他们的工作与付出,在提拔、任用上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较为通畅的晋升渠道。同时,其他部门的员工与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员应自觉配合党政工作者开展工作,按时参与其举办的活动与学习,自觉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与知识储备,切實重视党政工作。

③企业应适当地与高校进行合作与沟通。在思政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上,校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要求不一致是客观存在的。然而,企业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联系地区高校或国内知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定期进行宣讲与合作调研。帮助高校培养一批企业需要的思政人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校企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力求打通二者之间的信息壅塞。帮助校企建立起思政人才培养的信息桥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科创新,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国企发展要求的新一代思政人才,从而拓宽思政专业毕业生出路,引导高校科研教育资源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倾斜。在改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的同时,显著提高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使得国企能够更好更快地领会中央大政方针,以政策引导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因此,若校企间真的能够形成此种良性互动,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最终形成高校科研环境好、企业教育开展好、毕业生就业形式好的“三赢”局面,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