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迟 刘旻 李冰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简写为IUCN)的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被定义为“一片比较广大的、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觀。由政府批准设立,其内部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公园内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受到切实尊重,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为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该词为世界很多国家沿用,被公认为自然保护地的一种形式。虽然各国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和标准不同,但是对国家公园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与IUCN是一致的。
世界各国陆续建立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最初的概念源于英国,是在人类大规模开发大自然的背景或者说压力下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风情画家乔治·卡特林在采风途中,目睹了美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间的冲突,随后向当时的美国政府提议,应设立“比任何人想象中都要大得多的超级大公园”,以保护园内所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风俗,并体现“大自然的本色之美”。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各国陆续建立了国家公园。1872—2001年,国家公园已经发展到世界上225个国家和地区,并从单一的国家公园概念衍生出“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世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等相关概念。目前,世界上直接冠以“国家公园”之名的公园有3740个;截至2014年3月,世界保护区委员会数据库中统计的属于国家公园(IUCN制定的II 类保护地)的数量超过5000个。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表示,100多年来,世界国家公园在思想认识方面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比如,保护对象上,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上,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保护力量上,从政府一方走向多方参与;空间结构上,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
我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中国一直在从事自然保护工作。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快速发展,1982年就启动了风景名胜区体系建设。1982年和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
在20世纪开始设立的保护区中,截至2013年年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07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25处,国家林业局批建的“国家森林公园”有779处。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
然而,各类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还缺乏科学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保护对象、目标和要求还没有科学的区分标准。同一个自然保护地存在部门割裂、多头管理、碎片化现象,社会公益属性和公共管理职责不够明确,保护管理效能不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在逐渐提升。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体系化、提高效率等需求越来越迫切。
中国国家公园:起点高、后发优势明显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改革目标。2015年1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涉及国土、财政、建设、农业、水利、环保、林业、旅游、文物及法制等领域的13个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要求对自然生态进行最严格的保护,并世代传承下去。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更是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是经国家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历时8年!我国国家公园诞生历程
2013年11月,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015年1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发布,提出在9个省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7年9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印发。
2018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
2019年6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
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第一批5 处国家公园,我国国家公园
体制的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
截至2020年,我国已经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神农架、普达措、钱江源、南山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22.29万平方千米。试点涵盖了原来多种类型的保护地,包含了3处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神农架和普达措)、1处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和1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武夷山),涉及青海、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12个省份。试点的地区均为资源价值较高且具有生态文明发展价值的区域,保护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野生动植物。
杨锐指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中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叠加生态文明、工业化叠加信息化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同时生态学也已成为系统的、可以指导自然和生态保护实践的知识体系。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系统部署和落实的国家;同时也是各种生态保护和修复实践规模最大、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以此为背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在起步阶段就具有起点高和后发优势明显的特征。
国家公园只是一个起点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批公布的5处国家公园具有典型的生態功能代表性,其生态区位也极为重要。正式设立的第一批5处国家公园,宣告了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进展,也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拥有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等高寒生态系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存了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大熊猫栖息面积的5 8.4 8%,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34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量的71.89%,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地处亚洲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境内规模最大且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的定居和繁育区域。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海南长臂猿的全球唯一分布地,也是热带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是世界最著名的生物模式标本产地。
而这5处国家公园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国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目标是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已经设立的5处国家公园,或地处青藏高原,或横跨秦巴山区,或位于热带雨林,或穿越武夷山脊,或坐落东北林海,不仅呈现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及资源禀赋,更充分体现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民公益性、国家代表性的国家公园理念。
“在试点建设的这几年里,这些地方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比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它对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等高寒生态系统进行了最大范围的保护,并把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区域全部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守护着大熊猫、东北虎、东北豹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以及以这些旗舰物种为伞护种(指某一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在对该物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能为其他物种提供保护伞)的重要生态系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则主要保护热带、亚热带重要森林生态系统。
杨锐认为,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治理道路。由于我国国家公园占地面积大、保护对象多样,保护和管理难度较大。在唐小平看来,划区以后进行的“差别化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研究价值,科研与监测,也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冯利民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目前已建立了完整的科学支撑平台,包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东北虎豹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
杨锐认为,我们在国家公园治理上要防止“一刀切”,因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坚持“一园一策”,需要兼顾生态保护第一和社区生计。“中国国家公园未来将建50~80个,并形成差异化特色,体现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之美。”
“国家公园设立只是一个起点,下一步要把它建设好。”唐小平说。
本文综合自《新京报》2021年11月9日B2和《经济日报》2022年4月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