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临床上,大部分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一侧偏瘫无力的问题,给家人和患者自己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因此,积极的康复是必须的。而康复过程中,少不了轮椅的使用。选择一款合适的轮椅可以使患者乘坐时处于安全舒适的状态、功能最好的姿势,防止因局部过度受压造成皮肤破损。
那么,怎么样的轮椅才最适合偏瘫患者呢?建议从座位、靠背、扶手和足托等幾方面考量。
座位 座位太窄,上下轮椅比较困难,臀部及大腿组织受到压迫;座位太宽,不易坐稳,操纵轮椅不方便。所以,可按如下参数选择:宽度为坐位时两侧臀部最宽处之间的距离再加上5厘米,大约留有两指的宽度;深度为坐位时后臀部最突出部至小腿腓肠肌之间的距离再减去5厘米;高度为坐位时双膝关节屈曲90度,足跟至腘窝的距离一般为40~45厘米。此外,为了保证舒适和防止压疮,座上最好放上座垫,可选用泡沫橡胶或凝胶垫子(5~10厘米厚)。
靠背 低靠背的轮椅,其靠背高度为坐面至腋窝的距离再减去10 厘米,比较有利于患者上肢和上身的活动;高靠背的轮椅稳定性高,其靠背高度为坐面到肩部或后枕的实际高度。总体来说,靠背越高,越稳定;靠背越低,上身及上肢的活动范围就越大。这一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扶手 扶手太高,上臂被迫上抬,易感疲劳;扶手太低,则需要上身前倾才能维持平衡,不仅容易疲劳,也可能影响呼吸。一般以扶手高度为坐位时上臂垂直,前臂平放,前臂下缘至椅面的高度再加上2.5厘米为宜。
足托 与座位高度有关,为了安全,足托高度以大约与地面保持5厘米为宜。
在实际使用轮椅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偏瘫患者由家属或护理人员辅助在床和轮椅间进行转移。正确的轮椅转移技巧不仅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二次伤害,还能预防辅助者腰部和肩关节的损伤。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操作才能保证安全和有效转移呢?
先说从床转移到轮椅——患者从床转移到轮椅可以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在有辅助者的情况下进行转移;第二是没有辅助者的情况下患者独立转移。两种转移过程中,使用轮椅的技巧也有所不同。
情况一:辅助者将轮椅置于患者健侧,与床成30~45°角,拉好手闸,制动轮椅,移开近床侧脚踏板;患者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辅助者面向患者站立,双膝微屈,腰背挺直,双足放在患者患足两边,用自己的膝部在前面抵住其患膝,防止患膝倒向外侧;辅助者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置于患者患侧肩胛上,并将患侧前臂放在自己的肩上,抓住肩胛骨的内缘,另一上肢托住患者健上肢,使其躯干向前倾,然后将患者的重心前移至其脚上,直至患者的臀部离开床面;辅助者引导患者转身缓慢地旋转坐于轮椅上,调整坐姿,然后系好安全带,摆放正确体位。
情况二:轮椅置于患者健侧,与床成45°角,轮椅制动,移开近床侧脚踏板;患者坐在床边,双足平放于地面上,健手支撑于轮椅远侧扶手,患足位于健足稍后方,然后向前倾斜躯干,健手用力支撑,抬起臀部;双足为支点旋转身体直至背靠轮椅,确信双腿后侧贴近轮椅后正对轮椅坐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都依赖辅助下转移,认为更省力也更安全。但事实上,独立转移也有许多好处,比如,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更好地树立起康复的信心。
再说从轮椅转移到床——辅助者将轮椅置于患者健侧的床尾,与床形成 30~45°的夹角,拉好手闸;帮助患者将重心前移,然后辅助者站于患者对面,双膝固定患者患侧膝部,双手抓住患者裤腰带处;患者双手相握勾住辅助者脖颈处,准备好之后,两人同时站起,以患者健侧下肢为轴,旋转坐于床上。
除了上述提到的转移方法,在使用轮椅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护理人员和患者多加关注——
首先,患者在初期使用轮椅时,需要有专业的人员给予指导,进行反复练习。
其次,轮椅的正确坐姿是这样的:患者臀部尽量靠近轮椅坐垫后方,躯干挺直,头正直,双眼直视前方,轮椅前方放置一可调桌板,患肩向前,肘关节有一定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轻度背屈,双前臂放置于桌板上。另外,身体尽量坐在轮椅的中间段,因为两侧也需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别忘了系好安全带。
最后,在长期乘坐轮椅过程中,需要定时观察局部受压的皮肤,防止压疮的出现。
脑卒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行走障碍,因此,患者在多数情况下会使用到行走辅助工具,比如拐杖、框式助行器等,它可以提高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框式助行器 适用于初期行走训练和有平衡问题的患者,也可用于下肢无力的患者,为拐杖的练习做准备。但只适宜在平地上使用,不适合上下楼梯。助行架高度应约齐臀部顶端。
四脚拐 适用于脑卒中偏瘫及平衡稳定性较好的患者。使用四脚拐时,注意底部支撑角度大的一边应在外面,角度小的在里面,这样可以提高稳固性。
双腋拐 适合双上肢肌力较好的患者。拐杖高度约到腋下5厘米。
T型拐 适合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患者,分为四足单柺、三足单柺和单足单柺,稳定性依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