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故我在:网络舆论生态中视听节目的观点表达

2022-05-30 09:56褚萌萌
新闻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观点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拥有了自我表达的渠道和欲望,“人人都是媒体”。网络舆论场上,观点多且混乱。在这样的舆论生态中,观点性节目也迭代发展,有了新的特征。本文首先概述媒介融合视域中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视听节目中观点的表达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网络舆论生态中观点性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视听节目  观点

互联网时代,万众皆媒,观点丛生。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一再降低,几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媒体平台自由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

17世纪的认识论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认为理性的思考让人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而如今,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是“我说故我在”:只有表达了、发声了、被听见了,才算是真正被感知到了,才算是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在这种舆论生态的变化中,从电视节目到网络视听节目,其中观点的表达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媒介融合视域中的观点

在前互联网时代,大众舆论场中的观点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的评论观点。对于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评论节目,特別是新闻评论节目,导向性和社会性是其首要要求①,所评之事、论述之点要能与群众息息相关,起到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此,主持人以及群言式节目中的其他评论员及嘉宾,都成为了大众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话语表达,在自媒体平台上被赋予了明确的大众媒介的特征”②,一条微博、一句网络留言都可能成为一个向大众传播的观点。再加上商业和技术的双重推力,网络公共表达“参与主体非常多”,“呈现嘈杂的混沌”③。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伴随着人们对于表达自由和接受多元观点的期待,网络节目更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观点的自由市场”④;在理想的意义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独立的观点和价值”,“提倡保留每个人的声音”并“将众人的话语汇聚在一起”⑤。

二、网络视听节目的观点表达

在新媒体环境中,视频节目打破了传统节目的样态界限,形式的选择和内容的表达均更为灵活、丰富、大胆。因此,原封不动地将电视媒体上传统的、狭义的评论节目移植到互联网平台上,这样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见的;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丰富的观点类节目。在网络节目中,观点的表达更是出现了泛化、个性化和人格化的特点。

1、观点的泛化

在媒介融合的生态中,话语权不止掌握在媒体机构手中,观点也因此不再为传统的意见领袖所垄断。人人拥有观点,人人可表达观点。表达和倾听的需求,就促进了网络节目中观点的泛化。

第一,观点性节目出现了泛化。观点性节目在广播电视媒介中更多的是指新闻评论节目,以及衍生出的以《新闻1+1》为代表的新闻述评节目、以《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为代表的谈话式评论节目等。在互联网上,观点性节目则超越了新闻的范畴,甚至超越了严肃节目的范畴。例如,以寻找华人圈内“最会说话的人”为宗旨的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就是以辩论为形式,展现当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多元思想。该节目整体来看是一档综艺娱乐节目,但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选手们利用调侃的话语常常探讨的是当前社会关切的问题,并且判断和认知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节目呈现出了思辨性和深度。

第二,网络节目中的观点表达出现了泛化。在电视时代,观点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新闻节目,特别是新闻评论节目完成的。资讯节目主要传播资讯,文艺节目主要呈现文艺表演并提供美的享受……观点在这些节目中,如有,也是通过含蓄的方式暗示出来的。而在网络时代,多种多样的节目都向受众呈现了大量的观点。例如,推理真人秀综艺《明星大侦探》主打悬疑和推理,但是嘉宾团中的两位“主咖”撒贝宁和何炅,总是在案件完结后,针对案件涉及的社会问题做出点评。法制节目出身的主持人撒贝宁尤其重视这一环节的表现,比如在一案中,杀人犯引导抑郁症患者自杀以取得解脱,撒贝宁义正言辞地表示“你那不叫帮助,叫杀人……你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这既是表达个人的观点,同时也是尽到公众人物应当承担的正确引导受众的社会责任。

2、观点的个性化

在当前互联网生态中,“个体逐步成为网络中的基本话语单位”,个人主义获得了一定的正当性⑥。大众的价值取向由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公共舆论场中的声音则由一元变得多元。因此,网络节目中的观点表达也越来越丰富多元、个性化。

第一,在表达观点时,发声者总是明确地表明主体立场和主观态度。传统大众传媒的伦理规范之一就是,所传播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客观、平衡,以尽可能地满足最大多数受众的知情权。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有失偏颇的、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观点是屡见不鲜的。在网络节目中,这种“个性化”观点在表述时,其主观性常常是直接明确地向观众展现的;也就是说,“我”直接告诉你,这就是“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所产生的认知、这就是“我”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的感受。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恰如其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节目选取的“非典型”主持人许知远,并没有像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一样,力求全面展现嘉宾的人生,而是直接告诉观众:“我”对访谈嘉宾的看法就是“我自己”的偏见——一个迷恋着八十年代纯粹精神生活的“文艺中年”的偏见。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在呈现这种偏见时的直白和坦率,观众反而有可能乐于去倾听、理解他的观点,并在此过程中感知到更为复杂而多样的当代社会。

第二,表述的观点更鲜明,更诉诸感性、而非理性。基于网络的分众化“窄播传播”特点,更多“非主流”的节目和观点在网络空间中找到了生存之所,找到了小众群体作为目标受众。例如,访谈类短视频节目《透明人》,由《奇葩说》选手姜思达主创,采访对象是被“群嘲”的网红少女、大众眼中的“脑残粉丝”等争议性颇大的社会边缘群体,在访谈中双方也不拐弯抹角地去客套寒暄,而是直面这种争议性,“直给”出自己的观点。

3、观点的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和感情。人格化传播是指,赋予所传播内容人格化特质,“通过个性鲜明、情感饱满、具象的‘人”来帮助受众“感知媒体”⑦,从而扩大传播效果。观点就是人的看法或见解,是属于思维领域的抽象概念;而观点的人格化表达主要就是凸显人作为思辨者、表达者的主体地位,敢于自我发声。在网络视听节目中,观点的人格化表达有突出的表现。

例如,在电视栏目《新闻联播》中,其中新闻的播报都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新闻主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媒体机构在这档栏目中的代言人,其个人特质和个体存在仿佛是被特意弱化了。但是,在《新闻联播》的衍生新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中,主播们对于时政国际大事的述评,仿佛是他们个人的观点;不同的主播还在这些短視频中做出了不同侧重的评论,体现了彼此相异的个性气质。当然,从国内的媒介环境和媒体机构的生产组织机制来看,可以肯定的是,《主播说联播》中的观点并不完全是主播们的个人见解。但是,在媒介组织和团队的策划、编导之下,这些具有鲜明个性、生动情感的观点以主播个人之口表达出来,在互联网中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也让新闻主播们完善了个人公众形象、提升了自身影响力。

在网络的场域中,观点的人格化表达在“节目”的范畴之外也有生动的实践案例。2020年初新上任的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是中国第一批开通了个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外交官,自2010年以来已发布推文数万条。他的个人推文往往立场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质,也收获了海内外一批“粉丝”。

三、总结

互联网以其平民化、个人化、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人们参与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了空间,“我说故我在”。在网络这个观点的自由市场中,以网络节目中的呈现为代表,观点的表达是泛化、个性化、人格化的。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促进多元观点在舆论场中流动。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观点在网络中是不确定的,可能会不定时地爆发式出现,从而导致激烈情绪被“不断复制,并不断扩散传播,产生群体极化现象”⑧。因此,网络环境中的媒介组织,通过视听节目的制作来表达、呈现观点时,一方面要符合网络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偏好,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保持理性、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腊红梅.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型与发展研究[J].传媒论坛,2020,3(01):174.

②严励,邱理.网络话语: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J].新闻爱好者,2017(01):22-26.

③王贵斌.移动传播时代的公共舆论生产秩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1):138-144.

④张炜. 观点的自由市场——浅析网络谈话节目的生存策略[C].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西北大学.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西北大学: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2010:373-375.

⑤牛慧清,董佳莹.互联网逻辑下谈话类节目的生产规制与传播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4):55-58.

⑥王小璐,缪颖.从自我呈现到自我认同: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的社会化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8(01):91-98.

⑦张勉,魏钧,闫举刚.组织认同的形成:朋友网络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7):26-33.

⑧汪明艳,余丽彬,朱译冰.舆论反转中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8,37(09):106-112+119.

作者简介:褚萌萌,新华通讯社编辑

编辑:文  言

猜你喜欢
观点
本期你能看到他们的观点
本期你能看到他们的观点
本期你能看到他们的观点
观点
观点荟萃
观点
观点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