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瀚
颁奖礼的前一天,刘雅瑟还在找裁缝改衣服。因为造型师给到的华丽礼服她统统都拒绝了,她想找一件最简单最自然且正式的衣服去参加金像奖。“我的老板为了让我不要有太大压力,在颁奖典礼前,很多次跟我说,今年香港金像奖女主角的竞争很激烈,有可能你拿不到奖,但是没关系,就算没有拿到最佳女主角的奖项,我们也会让你有戏拍。” 刘雅瑟想过自己得奖,但每次念头一冒出来,她就会告诉自己要冷静。最近几年,圈内圈外对奖项不再那么看重,女演员拿一个奖,并不能在一夜之间逆天改命。2年前,她拿过平遥电影节的影后,没有激起很大的水花。她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希望。
直到7月17日晚上,刘雅瑟坐在观礼席,一连听到《智齿》赢下摄影、美术和编剧3个大奖,才隐隐意识到自己有影后的赢面。当听到颁奖嘉宾念出自己的名字时,她在心里快速把要感谢的名字默念了一遍,在台上道完感谢,她终于说出了在内心酝酿很久的话:“我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陪电影走得更远,也希望大家给我更多机会。”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把这句放在最后。刘雅瑟坦率地承认:“很开心我的角色能被认可。但我也知道,仅仅只是角色被人认可。我需要让更多人知道我,找我拍戏,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把获奖比喻成娱乐圈彩票,刘雅瑟在过去17年,已经不止一次兑现过大奖。第一次是2004年,她参加龙丹妮最早制作的选秀节目《明星学院》,成为首届超高人气的选手,红遍湖南。第二次是2006年,电影《十三棵泡桐》找到毫无表演经验的她,当了女主角,参加东京电影节拿到“评委会特别奖”。2007年,还叫刘欣的她参与组合OP,拿到《我型我秀》全国冠军。但命运的展开,超出刘雅瑟的想象,每次兑大奖,随之而来的都是否定和自我怀疑。两次被选秀推向人气高峰,她发现自己做专业歌手底气不足,拒绝接商业演出,也不敢面对粉《十三棵泡桐》让刘雅瑟找到转型演员的可能,却因为电影没有上映,在之后6年没接到任何一部戏。
“拍摄《智齿》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最后躺在病床上那场。因为那是王桃最后一场,也是我的差不多倒数第二场。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我怕结束,我不想杀青,我不想回到现实生活中。如果马上要杀青了,我就要回到原本的生活,而我的下一个戏、下一个角色在哪呢?没有人会因为我拍了这个戏,就来找我拍戏,因为我的电影没有上映。”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刘雅瑟站在金像奖颁奖台上,会说出:我想演戏。比起走红,她更想要有戏拍。
导演郑保瑞第一次见刘雅瑟,就从她身上看到了对演戏强烈的渴望。
当时郑保瑞正在为《智齿》选角,接到问询,他给的答复和其他所有女演员一样,让她寄一段试戏视频来看看。但刘雅瑟明确拒绝了,“我觉得一段戏没办法表达自我,更没办法准确地表达角色。创作是需要沟通的东西,所以我坚持和导演见面沟通,哪怕他不在北京”。
等到鄭保瑞落地北京,已经是两个多月后的事情了。两个人约咖啡馆里见面,事实上,这次也没聊上多少剧本内容,因为《智齿》还是保密项目,从哪本小说改编,王桃是什么样的人,都没对外公布。刘雅瑟只是东拉西扯说了些个人的生活,导演从中读出了她和王桃的相似性:两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身处困境,但坚持抱着活下去的渴望。王桃渴望在黑道的暴力世界活下去,求得斩哥的原谅;而刘雅瑟想在娱乐圈活下去,证明自己的职业选择没错。这种渴望,只有在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什么,但始终没有成为什么的时候,才会如此强烈。郑保瑞当天就拍板了刘雅瑟。
《智齿》的拍摄没有台词剧本,分场大纲规定下故事框架后,导演和演员要现场填充内容和台词,完成整部电影。这类拍摄,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之高。事实证明,郑保瑞没有看错,刘雅瑟有她独特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来源于她多年对人物的观察,她的脑子里存放着一些细节,比如说,流浪者们通常是隐形的,这些人住在街上,活在这个城市里,但路人走过他们身边,不会多看一眼,就当他们不存在。“有时候,他们意识到我观察的眼光,也会当我不存在。”再比如,她看到流浪者捡报纸和书本学习,会探究人物内心的世界,“无论看书还是看报,他们都很仔细,完全不被生活的不确定打扰。我会好奇,他们为什么选择流浪状态,他们想知道些什么,他们对未来又有怎样的打算……”
和同龄人相比,刘雅瑟的好奇心要重一点。她喜欢观察路人,也不是全为了表演,纯粹是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北漂那几年,她会在路上找闲人聊天,收集他们的故事,代入各种底层小人物的经历。“有段日子我的经济不太宽裕,但我确实不觉得很苦,在路上,我总能看到比我更难的人,他们没有吃,没有住,没有朋友,而我,这三样都有,这样一想,就会觉得自己还好。”
拍完《智齿》将近两年了,刘雅瑟还会回到深水埗过去常走的地下通道,送生活用品和食物给她熟悉的流浪者,“有一个露宿者就会跟我说,不要给那么多,我够吃的,他还会把吃不了的东西留给旁边露宿的人。我很感谢王桃这个角色,让我去关注到这么一群人,发现人类身上的善良。”
在王桃前后,刘雅瑟还演过几个类似的女性角色,《幸运是我》 的义工,《麦路人》 里拼命赚钱的单身妈妈。“ 我演戏没有成熟的技巧,我的笨办法,就是我需要花时间去体验这个角色的生活,演出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深入角色,成为那个人。”
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打动刘雅瑟。故事里的她们,并不见得是多么强大的人,她们也生活在艰难中,这很正常,大家都生活在艰难中。但她们能在困境中,爆发出坚韧和勇敢的能量。这一点,让这些小人物比超级英雄更激励人,看到她们的故事,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既然她可以,那我也可以,每个普通人都可以。虽然这样的女性们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却很少在电影中呈现出来。刘雅瑟说,王桃之后,不知道下次还能不能遇到这么好的角色,充满了顽强生命力的女性。
《智齿》里有一场戏,林家栋要抓着刘雅瑟的头发往后掰。拍摄前,她对林家栋说“待会你可以来真的”,结果他用力一扯,刘雅瑟整块头皮都被大力扯了起来,感觉灵魂都被扯开了窍,但那一刻她并不觉得多痛苦,而是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进入了王桃的角色,她非常感谢自己可以有一个这么专业的对手演员。受伤也好,淤青也好,戏拍完几天或者几周就会痊愈。肉体上的痛苦都不痛苦,精神上的折磨才痛苦。
17歲,刘雅瑟站在东京电影节的颁奖台上。“那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她是我,又不是我,观感很奇妙。放映结束后,观众来跟我说喜欢我的作品,还有鼓掌。”刘雅瑟有点不敢相信,她问导演为什么。吕乐告诉她,因为她身上这种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每个普通人在生活中也演戏,那为什么不能在摄像机面前演。几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刘雅瑟的世界,“ 电影拯救了我,让我觉得,我值得被人喜欢,我有资格被人喜欢,我是先拍了电影,才爱上电影的。”
从选秀歌手到成为一名演员,刘雅瑟正式加入北漂行列。她在北京的头6年,常被媒体渲染成穷困和苦难的6年,一些桥段被反复提及,比方说交不起房租,搬了10次家,或者买不起狗粮,给自己和狗都煮粥喝。刘雅瑟回顾那段日子,却不觉得自己有多苦,虽然一部戏也没接到,她确实很穷,失落并且孤独,因为没有组讯,不知道去哪里试镜而焦虑。有过自我否定,甚至有两次,她差点放弃,她和表哥商量着回老家衡阳开个淘宝店。但同时,当演员的梦想,为她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渴望,她渴望创造出一件值得骄傲的作品,被大家看到的作品。从17岁到23岁,层层积压下来的渴望,战胜了许多个动摇时刻,再折磨,再苦,再折腾,但就是抵御不了这种吸引力,想干成这件事。“ 或许是一种幼稚吧,说我长不大也好。我就是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能有戏。”
入行的最开始,刘雅瑟也去过许多影视人组的局。她没有经纪人和公司,不认识圈层里的人,只能用这种方式去碰机会,电话响了,对方告诉她有个什么导演或者制片人组了个局,她就会赴约。当然。事后证明,全都是碰壁。过程中,她学会了观察人的细节,哪些人是友好的,哪些人是真诚的,哪些人有优点值得自己学习,直到后来,不知不觉养成了对人物表演的基本感知。“经历过这些,高光也好,挫折也好,对一个人的演戏都是有帮助的。如果我没有下沉到生活的这个层面,后来我也演不出来那些东西。”
2012年11月,刘雅瑟接到《致青春》 的剧组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剪短发,因为有一个角色叫朱小北,是个假小子。《 致青春》成为刘雅瑟第一部上映的电影,让她终于去除了一块心病,“对喜欢我的粉丝有了一个交代”,也让她终于走入了影视圈的视野。
站在金像奖的舞台上,刘雅瑟还有最后一句感谢词,没说出口。那句感谢,是对自己说的,刘雅瑟,你可真争气。
而她,会主动获取想要的东西,无所畏惧,竭尽所能。从东京电影节,走到香港金像奖,刘雅瑟撕掉了选秀歌手的标签,撕掉了假小子的标签,撕掉了身上一切可以成为标签的标签。“我只有撕下那些东西,别人才不会定义我。一个好演员,身上应该干干净净,保持开放性,她才能够代入任何角色。”
最近,刘雅瑟又接了新剧本。这次,不是边缘女性,也不是小人物,而是一个充满了性格魅力的反派。
“很意外?” 刘雅瑟反问,然后笑了,“我就是喜欢每天都做点什么,去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