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及优化路径

2022-05-30 02:35:56李颖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虚拟现实纪录片

李颖

关键词:媒介融合;VR;虚拟现实;纪录片

自21世纪以来,媒介因对数字技术的使用与依赖,逐步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时代趋势。在数字与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融合催生出VR纪录片的诞生。现阶段,VR技术历经发展与完善,并广泛应用于人工交互、航天、医学、纪录片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社会活动。

VR纪录片现状

VR的英文全称为“Virtual Reality”,钱学森先生将其翻译为“灵境”,朱照宣先生将其翻译为“临境”。钱学森院士在与杨春鼎教授的通信中指出,VR是指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收的人输送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以至嗅觉的信息,使接收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特别指出,这不是真的身临其境,而是感受而已,是虚的,不是实的。因此,将VR技术翻译为“灵境技术”。

VR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原有的拍摄与创作方式,将VR技术Imagination(构想)、Interaction(交互)、Immersion(沉浸)的基本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VR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传播交互模式,晋升到三维立体空间,将实时交互变得更加简洁,给予用户更真实的虚拟体验。

打破平面感,晋升三维空间

VR技术的应用使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平面,打破了观看屏幕的限制,利用全景云台、鱼眼镜头、单反相机等专用器材拍摄而成的纪录片,将受众的视域从平面晋升到三维空间,历经发展成为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刷新了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技术和呈现方式,将原有的单一画面变得鲜活生动。世界首部联合国VR纪录片《锡德拉湾上空之云》(Clouds Over Sidra)在2015年发布,该片融合了科技、人文和艺术,将叙利亚难民营的真实生活立体还原给观众,以富有冲击力的声效和炫酷的视觉体验震撼着观众的心灵。VR技术加速推动纪录片从平面走向立体,给用户带来“视觉盛宴”。

由中国国家地理影视中心制作的《本色中国》,获得2018年第三届中国VR/AR/MR创作大赛“金铎奖”一等奖。这部纪录片利用360度8K超高清视频技术、3D立体技术、VR技术,以实景拍摄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境内50余个世界级景观。8K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像素密度,使画面更加清晰自然。3D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VR的“在场感”潜能。8K技术与3D技术的结合可视作实景拍摄VR纪录片的技术里程碑。

自然实时交互,强化自由感

将VR技术与纪录片相融合,这种纪录片形式既增强了观看期间用户的交互体验,又使得用户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放松,给予其更自由的感受。VR技术交互不仅仅实现了人机交互,还增进了人体多感官与感知空间的交互。通过佩戴VR眼镜、VR数字手套、VR操纵杆、三维交互球等设备,受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自由移动、旋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对虚拟环境进行观察与操控,并对虚拟场景作出反应。例如,数字手套是一种多模式硬件,它通过信息编程,实现在虚拟场景中对物体进行移动、旋转、抓取等活动。由于数字手套安装许多光纤传感器,能对手指关节弯曲程度进行感知,用户通过活动手指实现与虚拟世界间交互。通过借助特定的虚拟外界连接设备,参与者在虚拟环境里能真实地感受到方向感,产生新的人机交互感受,反应连贯自然,活动更加自由。

转变沉浸视角,加强真实感

VR技术在纪录片制作中的应用能够使用户全身心投入观影中。纪录片着重记录拍摄主体“真实”性,在此基础上VR纪录片将计算机模拟和“沉浸”多媒体相融合,使受众以第一视角进行观影体验。VR纪录片沉浸体验的特点是对真实图像进行采集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加工处理,生成最终的3600无死角VR全息影像。当佩戴VR设备后,用户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感知身边细节。VR技术通过用户感官反馈向传感器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全程监测模拟数据,给用户以更好的体验感受。

以中国首部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为例,观众可以在360。VR全息影像空间中自由走动。影片由38个镜头组成,用户可借助各种元素碎片,调动多感官感知山村环境,增强用户真实感受。VR特有沉浸性特点,不仅调动感官感知,还实现了用户个体化与VR纪录片互动性相结合,提升用户互动的真实体验感。

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弊端

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技术团队创作、用户体验与反馈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VR技术显示诱发用户不良体验

在观看VR纪录片期间,用户通过佩戴VR眼镜来体验“在场感”。但长时间佩戴VR设备,会使用户出现空间意识变模糊、方向感减弱、眩晕、视力模糊等现象。

在观影过程中,用户存在失去空间意识的风险。用户首次体验VR技术都需要明确体验指南。VR体验需要有足够活动空间,即使是全空间VR设备也不例外。以PSVR为例,不仅要求以静坐的方式体验设备,而且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如果VR纪录片内容模拟的是较狭小的室内题材,使用VR模拟出来的密闭空间会给用户带来压抑、憋闷、恐慌等不良心理感受。长时间在狭窄空间内停留,会导致用户空间意识模糊、身体不适。

长时间观看VR纪录片会减弱用户方向感,甚至产生VR眩晕感。在虚拟世界,对于不同用户,VR体验也不尽相同。部分用户会有很好的沉浸式体验,通过VR技术体验强交互感。部分用户会产生眩晕、呕吐等生理反应,影响观影体验。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因用户在体验VR技术时,画面快速移动,硬件配置不能及时做出反馈,造成时间不同步,致使画面延迟,使得用户产生生理反应。或是用户观影画面处于移动状态,但现实处于静止状态,用户眼睛和身体反馈给大脑信号不一致,导致身体调节紊乱,刺激消化道,引起反胃呕吐等癥状,在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虚拟现实呕吐症”。

在虚拟现实中,短时间的视疲劳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与我们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或电视的感受相同,即名为“视觉辐辏调节冲突”的眼部聚焦问题。诱发该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眼部肌肉聚焦物体方式与传输给大脑的视觉暗示之间存在差异。虚拟现实技术对眼睛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物体之间的焦距切换能力产生影响。适量运用镜头模糊效果或因高速运动导致画面模糊都会帮助用户提高VR体验真实性。目前VR技术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硬件中眼球跟踪设备发展尚未健全,VR头显视觉所模拟的各个环境并未达到人眼在真实世界中的视觉感受效果,未完全具有画面清晰与模糊程度自动调节的能力。故会引起用户视疲劳、头痛、出现重影等情况。

VR纪录片高成本致使表现内容受限

VR纪录片的制作成本高、难度系数大。VR技术对互动性和沉浸性要求十分严苛。目前制作高质量VR纪录片需要专业团队拥有足够资金,经过周密的勘测调查及策划,通过专业全景视频采集和复杂的后期合成处理才可以完成。可见一部完整VR纪录片的问世仍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

首先VR纪录片制作周期长。在影片制作时首先要采景,与拍摄传统视频不同的是VR视频给用户带来高质量可视环境,需要360°无死角拍摄。拍摄设备的调试也并非易事。最经典的组合是六个Go Pro为一组的组合形式,利用飞行器实现航拍,六个设备画面的明暗、镜头焦距的大小及拍摄参数,均需要精准调节。此外,飞行器能飞多高、多远、多长时间都有待考究。

其次VR体验对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VR技术日益创新,想实现左右环顾观看3600全景视频、“眼神”即可完成镭射枪瞄准等反馈,头戴显示器需要传感器具备追踪头部和眼球运动的功能。在提升用户触觉反馈的同时,VR纪录片的创作需大量资金投入,若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资金短缺,很容易出现成长性破产,不得不停工。

第三,后期处理费用高。VR后期处理专业机构现在的基本状态日新月异,需要新思维、新技术相融合。但从业人员不足、技术培训不专业,只有个别专业技术人才可完成后期处理工作.技术人员供不应求,后期处理费用也水涨船高。

以上种种问题都导致VR纪录片生产、发行成本上升,VR场景的内容受限、资源极度匮乏。如《纽约时报》VR作品——《The Displaced》每分钟成本高达10万美元。其“NYT VR”客户端只维持着11段影片上线。由此可見制作一部VR纪录片相当困难。

“拟态环境”强化导致部分用户与现实脱节

VR纪录片在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同时,避免不了因拟态环境造成的感知偏差,对部分用户不能正确认知造成影响。

用户在观看VR纪录片时,拟态环境会放大用户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偏差。因为人类靠自己的知觉感知社会,在VR沉浸式体验中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展开,易误认为经历的就是“事实”。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指出,虚拟现实以模拟影像扼杀现实,是在造就“完美的罪行”。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强调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会被当成真实社会环境来认知,这也会对用户价值观念、认识视野等潜在思维产生负面影响。如长期处于消极“拟态环境”中,用户会表现出消极的反应。由于媒介把握着“拟态环境”的呈现主动权,这对媒介的主体意识和客观性把握是新的挑战。故媒介在延伸人类感官的同时,也会替代人类思维模式,可能使用户在体验VR技术后造成与现实脱节现象。

媒介融合下VR纪录片的优化路径

“VR+纪录片”模式发展前景广阔,可以联系多平台、多设备、多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通过多媒介融合、多领域整合、多方面结合的方式方法,优化VR纪录片改革路径。

多媒介交互提供优质VR体验

实现人体感官与空间感知交互的同时,VR纪录片加强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直接的多维信息交互,丰富影片内容。VR纪录片拍摄技术不再仅仅拘泥于使用360°全景摄像机拍摄而成的360°全景VR纪录片,可通过CGI手段,综合实拍画面以及声音,以第一人称真实交互。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背景,VR纪录片依赖新技术的赋权,增强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把图文音视频混合编辑,将动图、动画、H5、VR等多媒体技术融合表达,提供优质VR体验。“5G+VR纪录片”可促使影视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效果,5G通信网络技术革新为VR纪录片的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物尽其用,资源整合

近几年VR风头正盛,VR技术仍处在待开发阶段,优化VR纪录片可与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学习交流,联系多平台机构整合,将资源整合最大化,创造出更多可能。

正如2019青岛国际VR影像周——砂之盒沉浸影像展(SIF2019)邀请来自科技、艺术、媒体、商业等多个领域的全球沉浸媒介创意人,共同交流前沿沉浸叙事体验,捕捉国际沉浸艺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解决VR视频制作人才紧缺问题,可通过开展这类影像展聚集各类人才,建立专业VR编辑队伍,为制作高质量的VR纪录片奠定基础。

充足的资金带动影视行业蓬勃发展,VR纪录片的台网联合是可观趋势。互联网进入影视行业,促进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集团大举进入影视产业后,建立商业联盟,作为投资商为影片制作提供足够资金,在影片中植入企业广告并从中获得盈利。通过跨公司、跨平台的整合机构,实现降低内容制作成本,资源利用最优化。

强调“议程设置”提升用户反馈

VR纪录片注重体验的真实性和沉浸性,但拟态环境改变用户正常生活的现象也如雨后春笋般泛滥,媒体议程设置仍需强化。用户观看VR纪录片后,经营者需要积极引导用户情绪。虚拟世界中暴力犯罪画面的真实带入感,会为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用户)提供不良心理暗示。为避免用户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不良后果,应加强VR把关人机制。与此同时,削弱用户因美好结局对现实世界感知过于想象化的心理,以防造成用户自我封闭、沉溺、离群、认知功能转变等心理问题。

伴随VR设备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开始将自己的娱乐活动逐渐放眼于各类VR游戏中。由于现如今VR安全准则尚不完善,VR纪录片选材、制作、宣传等工序要严格把关,这种处于虚拟空间的逼真现实模拟,正引起各种各样的道德安全问题。2022年4月在《VRchat》中曝出的“VR强奸案”尽管是虚拟的行为,但对用户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研发部门要收集更多用户反馈,加强议程设置,强化把关人职责,提升用户体验。

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VR技术的发展仍处虚拟现实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应用阶段。新媒体融合高速发展时代,VR纪录片的创新还会面临更多新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VR技术由单一向多元、由分立向融合方向演变,应用产业也在不断地扩大,想要进一步了解VR技术应用,仍需人们不断关注与探索。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虚拟现实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 01:42:55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0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52:33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1:10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4:59
HTC斥资千万美元入股虚拟现实设备商WEVR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