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近日,“纪检监察学”作为一门“目录内”正式学科的身份终于确定。结合此前教育部已批准16所高校拟增设纪检监察本科专业,授予法学学士学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专业教学、研究通道即将打通。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纪检监察学”正式被列入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30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设立该学科是出于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据悉,新版目录将于2023年起实施。
“这次纪检监察学被设为正式一级学科,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相关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权力滥用和腐败是社会病,具有顽固性,需要有人专门地从事人才培养和相关研究工作,需要有大批专业人才长期从事权力监督和反腐败工作。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公管学院教授、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过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反腐败道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纪检监察学科的建立将深入总结反腐败的中国方案,向其他国家传递中国经验,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方面的政治智慧,从而提高中国在反腐败对外合作中的话语权。
告别“前学科”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虽已有100余所高校设立纪检与监察学研究平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达100余项,已投入专兼师资1000余人,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但“纪检监察学”却在一段时间里仍处在“前学科”状态,方兴未艾。
一名省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联系高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科建设是纪检监察对本身的规律性认识,对形成制度、获得社会共识具有支撑性的作用。
“对我党来说,纪检监察是一种重要的制度支撐。随着一系列法律的出台,治党和治国一体贯通。纪检监察的功能已经深化为约束和监督公权力的运行,防止恣意妄为、滥权任性,防止腐败问题。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的深化和宏伟战略的安排,使得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既有基础条件支撑,又有现实的迫切需要。这就是既有充分条件又有必要条件了。”该负责人说。
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设立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成果。这一学科的设立反映着纪检监察制度的演变史。
“严格来说,在此之前,‘纪检监察并非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学术概念,更多地存在于纪检监察工作实践中,是实务部门对纪检和监察工作的统称。”西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教授张震认为,理论界此前更注重对纪检监察进行分立式研究,从党和国家两个维度切入对纪检与监察两种体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对其运行规律进行抽象性把握,进而凝练出指导性理论。
在张震看来,学术界对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从“纪检”到“监察”再到“纪检监察”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党内监督为主;第二阶段侧重政府层面的监察;第三阶段则是党的纪检与国家监察不断融合,追求和实现纪检监察的一体化,纪检监察一级学科正是基于这种“纪监一体”的理念而成立。
“伴随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成立,理论界的研究重心也将由分立式转向一体化,这是大势所趋。”张震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纪检与监察关系的厘清、研究范畴的把握以及专门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一级学科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法学会法治反腐研究会会长、湘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建雄认为,提升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科学性,需要着眼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其中话语体系是关键,决定了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质量和水平。纪检监察学科要系统提炼归纳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核心概念、标识性元素,并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基本经验。
为何划归法学门类?
此番正式被列入法学门类,意味着对纪检监察的研究将进入高校学科专业化理论探索的阶段。
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会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织部共同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论证组,研究形成论证报告。国务院学位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组织部和中国纪检监察学院还成立相关工作组。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设置论证工作。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硕认为,纪检监察学科兼有“纪”和“法”的研究范畴及特征,法学门类属性明显。同时,基于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党史党建等多学科融合性。
一名参与纪检监察学科论证的高校教授向记者透露,在论证期间,关于这门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在专家组中有不同的意见和讨论,大部分专家主张将该学科划归法学门类,也有部分专家则倾向于管理学、交叉学科。
“无论是权力监督还是反腐败,都是复杂的跨学科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甚至一些技术学科都对权力监督、腐败和反腐败有过研究。例如经济学为解释权力寻租型腐败,专门创设了寻租理论。”上述教授说。虽然最终纪检监察学还是划归法学门类,但专家们的争论也反映出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差异。
“法的概念包含规矩、制度、规范,从这些角度上讲,法学门类也很宽泛。”另一名专家则认为,我国的法学门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学科门类,并非常人狭义理解的仅限制于法律。纪检监察学所培养的纪检监察专门人才,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法学功底是基础和必备条件,缺一不可,这对教学培养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有专家认为,最终将纪检监察学列入法学门类,也是诸多高校努力的结果。“此前大家都是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建设廉政研究机构,学科建设的逻辑也是一样,这些高校各有所长,都把相关专业放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下,没有说把它们放到弱势学科下的。”
“纪检监察学科放在法学门类下,意味着所有传统法学强校对于这个学科的建设具有天然的优势。而那些本来在法学领域自身建设比较一般,但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比较强势的院校,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就不再明显了。”这名专家告诉记者。
“既然纪检监察学确定在法学门类下,那么以往关于建设纪检学、纪律学、监察学、廉政学等的争论就已有明确的结论了。接下来的工作就不再是围绕着要‘建什么学科,而是要去解决怎么样建设好纪检监察学科。因为它的教学研究对象是最具有土生土长中国特色的制度和实践。”某省纪委监委一干部说。
教学、科研、实务需要统一
学科既代表特定类别的知识体系,同时又具有人的培养与规训内涵。“学科”概念多从学术认知角度出发,指知识体系上的分门别类。“专业”概念则是指一整套教学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纪检监察学成为一门一级学科,是因为党和国家亟需大量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人才和实务人才。
“纪检监察学一方面具有传统回应式学科的特质,即对理论自然生长点进行‘事后确认;另一方面还表现出新文科建构式学科的特质,即借助‘事先设计引领发展,推动改革深入進行。”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怡达认为。
一些受访纪检监察实务工作者和高校专家承认,在纪检监察学“前学科”时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务和高校、研究机构的纪检监察理论研究之间有明显的脱节。
张震认为,一方面,在一些实务工作人员尤其是老一辈工作人员的观念中,“纪检”和“监察”并无太本质的区别;从工作模式来看,“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合署办公模式下,不管是党的纪检工作还是国家监察工作,都是同一批人在处理,这样的环境更加深了纪检监察一体化的基础。与此同时,高校及机构却长期对“纪检”“监察”分割看待、分别研究。
当前纪检监察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的脱节之处主要表现为上述所提之话语体系的不统一。他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针对本科生培养可以开设纪检监察理论、中共纪律学、反腐败治理学、监察法学和比较监督学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话语体系不统一的影响是巨大的,意味着研究资源和力量的分散,这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通过整合反腐败资源和力量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党和国家反腐败体系目标不相符合。”他说,纪检监察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助于缓解这种冲突,以中央顶层设计精神为指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纵向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进程。
如何保障学科内容的专业性?张震提出,“关键在于尽快构建完善的专门理论体系,这也内在地要求正确处理纪检监察学与法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关系,要充分利用这些相邻学科的优势,但又要凸显自身学科的特性。”
当前,纪检监察教学、科研、实务亟需有机统一,学科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都不可偏废。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更青睐能够适应纪检监察不同的岗位、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才。
“如果一个学科没有市场需求,那么这个学科必然要消亡,这是客观规律。”一名从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毕业后进入某地纪委监委的研究生告诉记者,“纪检监察本身实践性非常强,从各级纪委监委的需求来讲,不管哪个学校培养出来纪检监察相关专业学生,都希望我们进入机关就能堪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马怀德提出,纪检监察二级学科设置,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从学科自身特点和规律出发,遵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在逻辑,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初期划分不宜过细,为后续发展适当留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