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秋
下午去了趟新华书店,好像,不,应该是每个城市都有新华书店吧,就好像每个学生都有本新华字典一样,红底白字的招牌很有年代感,把我带回了坐在二路车上的学生时代。
小时候过年前去城里买新衣服,爸爸会带我去坐二路车,穿过府河长长的大桥,便是城关;车再开一会儿,坐落在十字路口西侧的,便是新华书店。
那时候,只能从车窗看着它,真如周敦颐所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个人的眼睛是不一样的,爸爸的眼睛里可能装着高楼大厦,又可能装着卖童装的店铺。而小孩儿的眼睛里则是新华书店,又或是漫画书摊。
我没有进去过,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其中的陈设,里面又会有什么我没有看过的好书呢?
后来,我到城关读高中,带着这些疑问去了这家书店,里面的同龄人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多。后面我才知道,城里的孩子喜欢成群结队去网吧玩,而我这种乡下人却对他们嗤之以鼻的书店热切期盼!
我看书比较快,学校发的教材我通常很快就看完了,新华书店离我比较远,我便在学校对面的书店看书学习。我的大脑整天汲取着书中大量的知识,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在静谧的农村时的梦想,可以好好读书了。
爸爸在外打工,每个月都会给我几百块的生活费,每次有多余的钱,我便去书店买书看。我觉得特别划算,二三十块一本,能看半个月。不想读厚书,就买几块钱一本的文史报刊看。我至今记得书店的名字叫“三味书屋”。在课本中,我得知鲁迅小时候求学的地方就叫“三味书屋”,这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再后来,我又去了更大的城市,每到一座城市便会寻觅当地的图书馆,我沉浸在苏州吴中文体中心的图书馆,那种极具美学气息的建筑让人赏心悦目。我和朋友去里面听了华师教授的音乐欣赏课,并和教授亲切合影。那附近也有个新华书店,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还是那个红底白字,因为工作,我只能周末偶尔抽空去看看。
我知道自己读书的黄金年龄已经消逝,遥想多年前,在那个贫瘠的乡村,书桌前总有一道孤独的身影;后来有机会接触书了,可是没有时间了。在给大家上读书课时,我看到学生们一张一张地翻着名著,我很欣慰,他们完成了我小时候渴望做成的事—饱读诗书。
有一年清明,我回家向家人致歉,说工作忙碌,这几年都没有回来祭祀,家人没有怪罪我,说你有这颗心就好了。我明白有些事我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对于未尽事宜,我们有这颗心就可以了。即使没有得志,也不后悔,也能心安。
当然,我也相信,读书的那种快乐,我们都同样拥有过。那些故事启发了我们的想象力,丰盈了我们的童年生活。
前不久,二年级的学生要背古诗《清明》,妹妹有点不会背,妈妈不在家,哥哥指导妹妹背完后,又拍视频发给了我。我瞬间明白了我学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学会的东西,在若干年后,也會教给别人吧,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惨淡的现实,确实无能为力。如果自己遭遇了他人的误解,尽力了也没有达成目标,请记住毛老师说的这句话:我不会怪罪你们,你们有这颗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