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龙
前不久,一条新闻在各大平台引起广泛热议,“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宣告死亡”。英国科学家,也是赛博格先驱者,彼得·斯科特·摩根在罹患渐冻症五年以后,于6月1日由其家人通过社交平台Twitter宣布死亡消息。
赛博格(Cyborg),又称电子人、机械化人、改造人、生化人,即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构成的机器,作为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在内的有机体身体的一部分,但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这样做的目的通常是借由人工科技,增加或强化生物体的能力。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 organism”的结合,表示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
刚刚过世的彼得被各大媒体誉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他的故事让人们对这项仿佛来自未来的技术狂热不已。2017年,彼得确诊渐冻症,医生判断他只剩六个月寿命。彼得通过多次手术改造,将眼动追踪、AI语音合成、3D合成影像等技术融入自己的身体,成了科幻小说里的“机械人”。彼得的团队将彼得的家设计成了一个自动化设备和个人App相连的网络,该网络包括智能恒温器、智能灯泡、运动传感器、相机、AI形象和聊天系统,另外还有一个中央人工智能Charlie来调度网络,如果彼得的生物传感器显示他的体温过高,Charlie会调节空调温度,从而降低室温,并告知彼得的医疗团队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
彼得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也是让英国医学界众多从业者不解的地方。彼得在渐冻症的症状恶化之前,意识到了自己需要采取行动来改造身体。在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以及研究后,他选择了三重造口术,即胃造口术、结肠造口术、膀胱造口术。许多人无法理解彼得为什么要破坏并改造自己原本健康的器官,用套管分别插入他的胃部、结肠以及膀胱,来解决他的进食以及排泄问题。他这一激进的做法在英国医学界引起广泛讨论,质疑声、好奇声接踵而至,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先例。
在赛博格的概念里,我们人类的身体是可以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其显著特征就是对身体进行改造,这与中国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南辕北辙。义体改造也称作机械改造,是赛博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名词概念是在游戏和影视作品中提出的。这里的义体和残疾人使用的义肢类似,但又拥有更广泛的含义。义肢也称假肢,是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方法,为弥补截肢者或不完全缺损的肢体而专门设计、制作和装配的人工假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失去肢体的部分功能,使截肢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其适用对象是因疾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创伤等截肢的人。
在游戏影视作品中,除了这些基本作用,义体改造更多的是为了增强人体的功能。赛博格常被广义性地称为“后人类”(the post human),还包括“机甲与肉体、脑机接口、半機械半肉体、生化改造人、克隆人”等所谓的“后人类的杂交身体”,或被称为“增强版人类”(the enhanced humans)。赛博格作为开发脑力和身体潜能的一种途径,在与机器结合以后,人体的能力能获得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和新方向。按照学者施志鸥在论文中的表述,目前赛博格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治疗型:利用电脑、芯片或者机械装置使人体自身无法控制的生理机能得到控制。这一类现有技术的使用领域包括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和心脏起搏器等。
(2)更换功能型:指的是给身体装入机械器官组织。这一类型现有的应用技术有人工耳蜗、电子眼等。
(3)重新装配型:这应该算更广义的赛博格,即借助日常工具来辅助人的基本能力。例如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等。
(4)增强型:人类自身能力通过机械和科技的应用而增强,最后发展成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的超人。这一类型包括自我学习、改变大脑意识等。
赛博格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意义,在于其揭示了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度介入人类的演化进程,从身体的“外部组件”,逐步演化为身体的“内部组件”。借助科技力量,将人体改造成强壮又灵活的半机械半肉体,人类无论是感知、认知还是力量都到达了新的层面,出现了自然人类向技术化人类的转变。人类热衷于用技术改变世界,从原始人开始使用工具来打猎生活,到后来的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部分人不满足于仅仅是使用工具改变生活,他们选择用科技改造人类自己孱弱的身躯,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加以描述。例如,将人类这种形态称为“科技智人”(tech homo sapiens),提出人类其实已经处于跟人工制品“共同进化”的形态之中。或是从更宏观的进化角度将“生命”分为1.0到3.0,在“NBIC”技术①的加持下,使人类成为“有机与无机的结合”,乃至于将人类视为逐步与人工智能网络融为一体的新形态,抑或认为未来能出现“有意识的思维克隆人”,实现“非生物性进化”。
在电影《攻壳机动队》里,公安九课的巴特在执行任务时,由于意外双眼失明,一向鄙视义体改造技术的他也选择了安装义眼。这对义眼重新赋予了他视觉能力,与此同时,借用这对机械义眼,他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
波兰游戏公司CDPR旗下的未来科幻游戏《赛博朋克2077》因其新颖的游戏题材以及强大的宣发能力,2020年底刚发售时,便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热烈的讨论。赛博世界里红紫色的霓虹灯、科技发达的城市、破烂积水的巷道,以及众多身着奇装异服、留着夸张发型、满嘴脏话的人类等冲击着每一个初次接触这个概念的人。对于赛博格,《赛博朋克2077》中有许多探讨。
在游戏世界中,人体的全身都可以改造,例如骨骼、手掌、额皮质、循环系统等。这些改造无一例外可以增强人类的能力、摆脱孱弱的肉体。但是大部分改造却是将人体改造成一台杀人机器,游戏中,玩家可以将人类的手臂改造成刀剑或者单分子线。这些义体安装在人体上后具有极强的杀伤能力,然而这些改造不受监督,只要付钱给义体医生就可以进行,这对社会安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以上都是影视和游戏作品对赛博世界以及赛博格的大胆幻想,而在现实中,赛博格的案例应用已有不少。2020年,我國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部的两名保管员借助“机械外骨骼”,轻松搬运八十千克的武器箱,而以往搬运相同重量的武器箱基本需要四个人。这种改造减少了人力消耗和身体损耗,提升了战斗力,只是这种外骨骼并未普及,对于战斗力提升的程度还有待商榷。
除了外加机械骨骼的方式,对器官直接进行改造的案例也并不罕见。尽管义体改造这个名词听着总会让刚刚接触的人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但它在医学领域确实造福了不少患者。人工耳蜗、人工假肢给众多身体功能残缺的人带去了生的希望,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尼尔·哈比森是早些年著名的赛博格之一。哈比森是一名新媒体艺术家和音乐家,因在超人类主义和艺术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众多奖项和奖励。不幸的是,哈比森罹患色盲症,为了像正常人一样感知色彩,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在哈比森的脑中植入一个摄像头,并将它命名为Eyeborg。这个让哈比森的形象看起来像是深海鮟鱇鱼的摄像头却大有作用,它可感知识别周围的色彩,并将每一种色彩转化为音符。哈比森的团队为他创造了最多360种对应光谱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哈比森团队的不断调试优化和升级改造,哈比森可以听到紫外线和红外线,这已经超越了正常人类的光谱色感知范围。
运用他独特的“天线”,哈比森不但能感知更多的色彩,更有意思的是,他运用这种把色彩转化成电信号,再转化成声音的能力,将我们平时眼睛看到的东西,用耳朵“看到”。这种能力也是我们中学时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一种修辞手法——通感,又称联觉。据统计,两千人中只有一个人具有这种联觉能力,而哈比森通过植入摄像头,拥有了这种罕见的能力。哈比森是现实中典型的通过义体改造克服自身缺陷,从而获得超越人类本身能力的案例。
现代人生活中形影不离的手机和电脑,也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初级的赛博格。特别是新冠疫情,加速了我们赛博格化的进程。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了“肉体+科技”的新形态,脱离了这些科技,社会很难正常运转。
学者李智勇在他的《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一书中如此论述:“如果直接说把一个人变成半人半机械的样子,那么绝大多数人会强烈抗议。但实际上,雾霾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戴上口罩或防毒面具,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排斥被放上支架,残疾之后也没人会排斥假肢。所以说会不会有生化人和基因强化人,并不取决于人本身的选择,而会更多地取决于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外部环境对人有什么样的要求。”
那么未来,人类进行机械改造的终点是什么?是全金属合金外皮,还是全身器官替换?或者按照李智勇的观点,我们需要什么,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在众多的赛博格讨论中,许多人都认为在赛博格与机器人之间有一个界限,那就是我们要存留自己的大脑。
在2020年8月29日召开的Neuralink大会上,马斯克向世人展示了将小型芯片植入猪脑后的初步应用成果。该设备的1024个电极可以敏锐地采集到小猪在运动过程中的大脑信号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芯片解码大脑内的信号,并在今后对这些信号进行重新编译,然后施加到各种人造设备上。彼时的人类,只要还有脑子就足够了。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而我们人类的情绪也是由大脑控制的。如果一个人进行全身的机械改造,更换了器官、内脏和组织,只剩下大脑,当他选择将意识上传进服务器,把自己的一切感性抹杀,只留下一串1和0,那么所有的活动和判断都将按照系统的预设进行。这部分意识和大部分成分是二氧化硅的CPU唯一的不同,在于它还带着这个人的所有记忆和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意识上传,控制情感的大脑已经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用数据模拟出人类情感。
当人类将肉体全部改造,意识也上传到数据世界,那还算是人类吗?反过来说,如果一个AI机器人在日常的运行中产生了自我意识,通过数据模拟出人类情感,那它又是否算得上是人类呢?
日本漫画《攻壳机动队》的台词也有过类似的探讨:“如此说来,我认为你们人类的DNA也不过是一段被设计用来自我储存的程序。生命就像诞生在信息洪流中的一个节点,DNA对生命而言,就像是人类的记忆系统一样,独一无二的记忆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人。虽则记忆本身就像是虚无的梦幻,人还是要依赖记忆而存活。当电脑已能使记忆外部化时,你们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其中的意义……我是诞生于信息海洋中的生命体。”
这个问题非常深奥,众多学者和爱好者也一直在追求一个答案。
对于通过机械改造,让人类成为赛博格这件事,全球的讨论者众说纷纭。赛博格的支持者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因此秉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思想,他们更在乎技术的发展能否给他们带来帮助、带来快乐。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认为:“所谓功利,即是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这些人的想法更加激进乐观,觉得赛博格化带给人类的益處更多。
而赛博格的反对者则认为: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造,人们考虑的只有眼前的利益,只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无限欲望。这导致了现代人缺少对多元世界的看法,减少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最终将导致人类精神匮乏、生活单一,仅仅享受技术带来的简单的多巴胺刺激。而人类一旦进行赛博格化到一定程度,连多巴胺的刺激也被机械改造替换,那对普罗大众而言,他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持反对意见的人对赛博格化持悲观态度,毕竟没有人知道赛博格是否是人类文明的昙花一现,我们的科技和价值认同离彼时的幻想还差了十万八千里,维持人类文明的现状又有何不可呢?
在广义赛博格中,身体只是一个限制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同性别、种族、国家、社区和群体一起理解。万物互联互通,瓦解了一切与生俱来的优势,基因带来的生理缺陷可以被技术弥补,意识正在通过互联网走向全球化。当网络真正实现全人类、全物种覆盖时,我们或许创造了某种意义上的上帝——地球大脑,一个汇集了世界上所有信息的中央处理器。性别、网络、阶级在数字世界中土崩瓦解,每一个网络用户在数字世界中都是无性的、无身份的赛博格。如此看来,在未来的数字世界里,世界的秩序会变得更加统一。如果说人类物种和人类社会真的可以进化成更强大的存在,我们只需要踏步前进,加入这光荣的进化,毕竟人类哪一次进步不是惊天动地,我们又何必忧虑呢?
【责任编辑 :竹 子】
① “NBIC会聚技术”,是指迅速发展的四大科技领域的协同与融合,“NBIC”是纳米科学与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四大前沿科技的英文首位字母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