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氘
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的小说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后,一直颇受欢迎,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读者难以意识到它们出自一人之手。
关于原作者,最初的一些译本提供了准确信息,如陈寿彭、薛绍徽合译的《八十日环游记》(1900)称之为“法人朱力士(名)房(姓)”;梁启超译的《十五小豪杰》(1902)稱之为“法国人焦士威尔奴”;包天笑译的《铁世界》(1903)称之为“法国迦尔威尼”;商务印书馆译的《环游月球》(1904)称之为“法国焦奴士威尔士”。
另一些译本则因翻译底本的信息有误等误导了读者,如《新民丛报》第17号预告“新小说”栏目即将刊登的《海底旅行》原作者为“法国欧露世”,但小说第一回见刊后却标为“英国萧鲁士”。又如鲁迅翻译的《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3)分别称原作者为“美国培伦”和“英国威男”。
1907年,《小说林》第4期上刊载了法国作家“范纳”的小传和肖像:
“范纳者,法国科学小说名家也。生于一千八百二十八年,卒于一千九百零五年。绰号‘小童之友,以其书多为小童所喜也。范非科学中人,顾其所言科学之理,虽仅从理想,然皆凿凿可证。每出一书,不胫而行,列国重译之。余所见已译者,有《八十日寰球旅行记》一种。”
在晚清报刊中,这可能是凡尔纳第一次以作家身份得到较为详细的介绍。
随着知识界对外国文艺认识的深入,人们对这位法国作家也有了更多的了解。1934年,鲁迅致信杨霁云,称自己早年翻译的《地底旅行》原作者“威男”大概就是Jules Verne,说明这已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个名字。另一方面,对这位名家的多方面译介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中文名,据笔者的初步统计,竟有四十五种之多:
朱力士房、布诺、翟尔斯佛尔尼、凡尔、凡因、范尔纳、费尔勒、佛尔因、华茵、佳儿惠痕、迦尔威尼、焦尔思·威奴、焦奴士·威尔士、焦士威尔奴、焦士威奴、杰·佛尔诺、杰里斯·伏尼、欧露世、求尔思·凡尔纳、酋尔威尔奴、裘尔·凡尔纳、裘尔斯维尼、裘斯威恩、瞿安斯·浮纳、柔罗、如儿·斐尔纳、茹莱斯·韦尔茵、汝助威尔纳、舒勒维纳、威尼、维勒、维伦、味恩、魏尔纳、魏伦、魏努、许尔·范尔尼、于勒·魏尔伦、羽勒威尼、朱尔斯·味纶、朱尔斯凡耳;英国萧鲁士、英国威男、美国培伦查理士、英萧尔斯勃内。
有些译名虽看起来陌生,但会附上英文名,细心的读者还是能够知道是谁。与之相比,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中文名要少得多:威尔士、韦尔士、伟尔士、惠尔思、惠尔司、威尔斯、威耳斯、卫尔斯、维尔斯。这两位经常被人相提并论的科幻巨星,如果比拼中文译名的多寡,凡尔纳无疑能轻松胜出。
在众多文章中,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4号刊登的《科学小说之父百年纪念》是较早对凡尔纳的生平及创作进行介绍的长文。作者赵景深还将“焦尔思·威奴”与“威尔斯”比较,“他与威尔斯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小说是给儿童看的,而威尔斯的则只有成人能看。他只求其真实,而威尔斯意欲改造社会”。
“科学小说之父”这一封号固然响亮,但凡尔纳应该不希望自己的读者只限于儿童。不过,他的故事确实给了许多中国青少年极大的鼓舞。1945年,陈伯吹在《科学头脑底想像作家》(《学生杂志》第22卷第5期)中特别提到,凡尔纳被视为“二十世纪第一流的教育家”:
“那些年青的教师们迅速地承认他的杰作的教育价值。这想像的远征队和旅行家,……把读者们引入一个科学的和教育的观念中去。凡尔纳的故事不只是一种故事,也还是教导着若干目的的功课,若干关于物质世界和它的可能性的一点儿正确的知识,这对于任何中等智力和寻常的好奇心的人,作着一种强有力的诉说,是决不会失败的。”
这期杂志出版于4月15日,距离日本投降还有四个月。文章结尾,作者展望了未来。这里不妨整段引用,借此祝年轻的朋友们能在新的一年里学有所成,不负韶华:
“中国,正在走向科学建设的大道,青年,是科学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凡尔纳的想像小说,正是作为从事科学建设的青年们的——启迪想象、培养思想的精美的粮食。这也许不是过分的话,确是值得推荐的作家和作品。”
【责任编辑:阿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