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
在印度旅行有一条纪律,那就是尽量不要向当地人问路。你向印度人问路,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听,然后非常认真地给你瞎指一条路,而且他们指的路往往跟你问的路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印度人为什么会这么“坑”呢?原因是大部分印度人不懂得拒绝别人,但他们心又很软,所以在你问路的时候,他们哪怕不知道,也会随手给你指一条路,而且指路的时候很干脆,很一本正经,让人觉得很靠谱。
说起印度人不懂拒绝这回事儿,我在斋普尔王宫参观时,一家印度人带着一个小孩在我旁边玩耍。我说:“哇,孩子好可爱。”结果这对夫妇就把孩子抱起来送到了我面前。天哪,我以为他们要把孩子送给我呢,这让我回去如何跟太太交代?
后来我搞清楚了,原来这对夫妇是希望这孩子跟我合影。孩子淘气地一蹦一跳跑开了,我摊了摊手,意思是好可惜。这两人竟然一前一后把孩子拦回来,然后抱起来“砰”的一声杵在我面前——你们从这个拟声词感受一下那种坚定的态度,直到孩子顺利跟我拍完合影才完事。
幸亏我没夸那位妈妈好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可能要多买一张机票带她回国了。
不过她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她给不起那么多的出嫁费。大家肯定听说过,印度人结婚的时候,女方要给男方很多嫁妆,男方什么都不干,只需要接收就可以,很多女方家庭因为结婚而倾家荡产。这跟我们国内的风俗完全不同,在中国,我听说过男方给不起钱娶不到老婆,却没听说过女方给不起嫁妆嫁不出去。
这事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在印度旅行的时候,我的导游中文名字叫王小明,他来中国留过学,所以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隔壁老王叫小明。他跟我介绍说,原因是印度女人结婚后基本就不工作了,整个家庭都要靠男人一个人工作来养活,所以压力很大,女方就会在结婚的时候出这么一笔嫁妆费,来贴补这个新组建的家庭。
他说:“但是我的婚礼都是自己承担的。”
说这话的时候他表现得特豪气,特爷们儿。他顺便向我介绍说,印度很多人其实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很多印度人结婚还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来中国忙生意的时候,收到了哥哥发来的一张照片,然后哥哥打电话问他:“你觉得这个女孩怎么样?”
王小明问:“什么意思?”
哥哥说:“如果你觉得没意见,就可以回来结婚了。”
王小明问:“你从哪里找来的这个女孩?”
哥哥说她是父亲发小的女儿,王小明从中国回印度后从机场出发就去相亲了,两个人彼此介绍完觉得没什么问题,双方就见面约定婚礼的时间。印度人的婚姻动辄几百上千人参加,倒不是因为他们亲戚多,而是各种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都会来参加。印度人要想尽各种理由一起跳舞,结婚这种事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结婚后,两口子开始正式彼此了解,谈恋爱。我很好奇地问王小明:“那这时候觉得不合适怎么办?”
他说:“婚都结了,觉得不合适也来不及了。”
毕竟婚姻是受神的庇护的,所以印度人很少离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好像他们悟透了“跟谁结婚最终都差不多”这句名言。
不仅在婚姻上很少拒绝,就是对别人侵犯他们的肖像权,他们都不会在乎,甚至还有些喜欢。如果你在北欧一些国家站在路边拍那里的人,他们会很愤怒,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不容侵犯。我曾经在丹麦拍一只狗,刚举起相机,一个丹麦乞丐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指着我一顿狂骂,大致意思是,拍狗为什么不征求狗的同意,你想拍就拍吗?很显然,我侵犯了“狗权”。
但在印度,只要拿出相机,印度人就好像突然被撩动了一样,纷纷做出手势,意思是“拍我拍我”。
拍完他们就凑上来看看,也不索取照片,然后满足地离开了。我无从知晓他们的心理,但是印度人是真的爱拍照。在印度,拍别人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有一次在我要離开一个街道的时候,一个印度人朝我手舞足蹈,我以为我摊上什么大事了,搞了半天我才明白他的意思:凭什么刚才只拍别人,不拍我?
直到我给这位老兄拍了一张,他看过后摇摇头,才放我离开。我想,他摇头,应该跟我们点赞的意义是类似的。
我和他也真是有缘分,我从斋普尔飞到孟买,在机场等行李的地方,又遇到了这位老兄。他带着一个同行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跟我相遇的过程,然后强烈要求我打开手机,要看我给他拍的照片。与他同行的人一个劲儿地摇头,意思是:不错不错,我也点赞。
我想,印度人的性格很类似于他们的咖喱,因为跟很多食物都可以搭配,自己的原则性也就并没有那么强了。
说起咖喱,在印度寻找美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印度菜的主要佐料就是咖喱,不管是米饭还是饼,只要混杂咖喱在其中,就可以下咽。既然是主要佐料,印度人在咖喱上真的煞费苦心,各种颜色、各种味道装饰在盘子的四周,中间放上米饭和饼,让人真的很难分清楚到底谁才是主角。
人的胃是一个很奇特的器官,它竟然可以产生乡愁这么高级的情感。我每次去英国,只要待一周,就特别思乡,因为我的胃无法承受英国的食物之轻率。但在印度,我竟然觉得我可以活下去。
抓起饼蘸着咖喱,
望着天空中鸟飞过的痕迹。
我想,那是云吧。
(常荭荐自《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