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如何由“难点”变“亮点”

2022-05-30 21:24:03张鑫益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难点垃圾桶垃圾

张鑫益

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把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和创新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出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新时代。

一、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难点

由于社会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度及意识不统一,使得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以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为例,主要有以下难点。

(一)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效果差

由于垃圾分类种类复杂多样,居民在实际投放中对于具体垃圾的细分存在误投或者投放不标准,导致垃圾分类效果不太理想,同时也影响后端分类运输处理的准确性。人的思维和行为惰性也使其不愿改变固有的惯性,加之生活中投放垃圾的多为老年人,积习难改,居民的实际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而要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就要改变居民的认知观念和投递习惯,强行入轨,形成新的习惯。

(二)法律法规与规章不健全

截至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涉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法律条文,关于如何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都没有具体操作方法。虽然各地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但其约束力与法律法规相比要弱很多。居民在不履行分类投放义务时,垃圾分类管理人及主管单位只能进行反复宣传劝导,使用强制手段就会引起居民投诉,现行规定对居民约束力弱。

(三)基层单位沟通配合不佳

在城区生活垃圾转运市场化改革中,居民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基层单位对收取垃圾清运费用态度出现不同程度分歧,导致费用收取和协调难度较大。前期,为加快实施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居民住宅小区的垃圾桶均由城管局和中标企业提供。但因人为损坏严重,物业公司等基层单位没有有效管护,导致现阶段由城管局和中标企业统一配备的垃圾桶损耗速度过快。

(四)农村地区工作薄弱

乡镇重视程度不一,财政投入不佳,仅仅依托市场化运作企业“单打独斗”,没有与中标企业形成工作合力,导致运转机制效果一般,没有发挥其主体和监管作用。农村村居垃圾收运体系不健全,虽然在镇区垃圾收储转运上依靠市场化运作,但是自然村居的生活垃圾收储转运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个别村居的生活垃圾不能日产日清。部分村居基础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一味依靠市场化服务企业投放和城管局统一购置奖补来建设基础设施。部分乡镇和村居投入较差甚至零投入,导致乡镇转运体系难以有效建立健全。

二、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举措

(一)强化宣传、积分兑换,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

一是通过智能化分类设备滚动播放垃圾分类政策性文件、分类知识宣传、智能语音提示等,增加投递过程中的互动性体验,以及组织开展多样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二是与学校联动,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学生志愿者活动等,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环节,帮助适龄儿童和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环保及垃圾分类理念,掌握正确分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通过“小手拉大手”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生活习惯,在小区安装智能回收站和智能兑换机,提供多样性的兑换方式。比如,在智能分类设备随投随取现、通过智能兑换机进行商品兑换、利用手机APP进行线上提现等等。

(二)服务外包、部门联动,全力推行垃圾收储市场化运行

注重载体结合,把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储转运工作与垃圾分类和治理相结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创建和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要求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宿豫”理念相结合,全力推行宿豫区城乡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推行服务外包、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确定生活垃圾经营性收集和运输的企业,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转运和乡镇镇区保洁、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等工作提供服务,逐步健全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一体化机制和农村垃圾转运不落地模式。

(三)互联网+、智能分类,建立智慧化垃圾分类监管体系

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垃圾分类运营维护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垃圾分类前端智能设施进行有效监管,约束居民的投递行为,提高前端分类投放的准确率。同时,线上线下数据互通更新,实现垃圾源头数据按照分类规范进行采集、储存、分析,搭建起由智慧分类系统、回收处理体系组成的智慧垃圾激励回收体系,使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更加规范化,细致化。新一代智能化垃圾分类系统既能对民众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激励更多民众自觉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又能起到很好的监督管理作用,约束居民投递行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

(四)加大投入、健全设施,全力保障垃圾收运体系完善

一是提高城区生活垃圾清运专业化设施设备水平。为全区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安排生活垃圾转运专职业务人员,配备新能源后压式翻桶纯电动车、柴油压缩车,全部进行信息化处理,安装GPS设备,实时监控转运车辆运行情况。同时,为解决城区垃圾中转站规模不足、设施落后、位置冲突、应急冗余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城区新建一座日处理能力不低于400吨的垃圾中转站,提升垃圾收储转运能力。二是加强农村垃圾治理转运设施、车辆、人员保障。为各乡镇、街道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收集车、新能源垃圾电动转运三轮车、三轮冲洗车,以及环卫工人电动保洁三轮车和其他车辆。围绕围墙翻修、绿化养护、增设喷淋除臭、污水倒流设施等内容,对全区11座镇区垃圾中转站进行功能性改造,提升垃圾收储转运能力。

(五)城乡共建、形成机制,建立垃圾清运处理一体化机制

一是探索创新“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建筑垃圾实行分类运输,分别配置适宜数量的分类运输车辆,以及垃圾大分流所需要的大件垃圾、餐厨废弃物等分类运输车辆。在分类运输中,严格实施密闭化、低噪化、无害化处理,清运时间避开城市交通高峰期。同时,居民住宅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并分类转运至指定的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把握分类源头管控,健全分类投放模式,全面升级生活垃圾源头收集设施,全面撤除小区单元楼前垃圾桶,减少垃圾源,设立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智能垃圾房,用于居民日常生活垃圾投放使用。

二是严格落实农村垃圾转运不落地模式。从“人员配备、设施完善、垃圾转运、模式建立”四个方面,全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四位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新体系。即每个自然村(每50户)配备1名保洁人员,每5户配套1只240L垃圾桶,每户配有1只30L小垃圾桶(垃圾桶全部编制号码,村组干部对配备的垃圾桶进行包保,对缺失、损坏情况进行每日督查),每村配备1名垃圾转运人员和1辆挂桶式垃圾转运车辆。每天在村民自扫和保洁人员普扫基础上,转运人员将大垃圾桶内垃圾收集至挂桶垃圾车内,转运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卧推式箱体内,由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直接轉运至市光大环保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农村垃圾不落地收集、转运目标。

三、垃圾分类前景展望

(一)智慧化是必然趋势

未来,垃圾分类智慧化发展主要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由机器替代人工,通过机器把人从大量的脏累险工作中解放出来。二是普遍市场化运行,未来环卫的模式一定是付费的市场化运行,数据可以让付费有依据,让付费可以溯源。科技让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更简单。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环卫工作将不再单纯依赖人力,而是与时俱进,依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平台,将为全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无人驾驶、智能识别、精准作业将成为必然趋势。

(二)共享共治将成为趋势

北京市、广州市等一线城市的探索实践,以及宿迁市宿豫区的探索实践,都证明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点在于推动全社会治理,促进习惯养成。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单位、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协同、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垃圾分类从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区(小区)垃圾分类可以采用三个原则。一是民本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居民为中心,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居民在垃圾分类中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服务原则。管理与服务相融合,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带动精细化的管理。三是属地原则。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细胞,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激励等措施,实现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打通管理与服务的“最后一米”,加快推动垃圾分类等工作,探索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责任编辑:严陈玲)

猜你喜欢
难点垃圾桶垃圾
垃圾去哪了
垃圾桶等
好孩子画报(2021年2期)2021-03-15 08:45:48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34
飞进垃圾桶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6
倒垃圾
倒垃圾
少数民族农信社金融服务难点和相关政策意见探讨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