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音
人类的每一次大规模建设活动对于自然环境来说都是一次考验甚至破坏,正因如此,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因为这是人类谋求长期生存的唯一通路。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无疑又是一场盛大的赛事,不过,在筹备这场赛事的过程中,“绿色”和可持续性成为核心要点。场馆的建设如何不破坏自然生物的栖息地,如何不给城市增加碳排放的负担,这些问题与如何建成一套完备的、高科技含量的冬奥会赛场同等重要。
1. 顶层设计——100多项措施实现绿色冬奥
2015年7月31号,国际奥委会巴赫主席宣布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从那天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冬奥会倒计时。北京冬奥会分为三个赛区: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涉及场馆42座。
国际奥委会制订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奥林匹克2020+5議程》,以实现促进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并加强体育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推动作用。北京2022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到筹办全面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性要求的奥运会。同时,碳中和与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大主题之一,北京冬奥会作为国家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在可持续性以及碳管理方面都进行了全过程的尝试和实践。
北京冬奥组委会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介绍说:“2020年5月15日,我们正式出台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涵盖3大领域、12项行动、37项任务,通过119个具体措施实现绿色冬奥。在场馆建设和改造中,为了实现国际奥委会提出的可持续性要求,我们编制了赛区环评责任矩阵表和场馆可持续性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并融合三项国际标准建立了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的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2. 过程落实——冬奥会场馆建设保护了它们的家
冬奥会赛区通常远离城市市区,这也使其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大挑战。为了实现场馆建设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的目标,2015年延庆区政府组织林业大学的专家对场馆所在地开展了动植物生态系统摸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制订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植物的具体保护战略分为就地保护、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延庆冬奥村的建设避让了127棵原生的树木,就地保护了赛区树木;近地保护就是把赛道中涉及到的一些灌木迁移到生态环境与赛区相似的地方;迁地保护的案例是,在延庆赛区的山下有一个张山营镇,在这个地区有一片300亩的林地,我们把山上的24000多棵树木移植到这个保护基地来,2017年场馆施工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它们的成活率已经超过了90%。” 刘新平说。
为了保护赛区的小动物,有关部门安装了600多个人工鸟巢和红外线监测设备,建设了20个两栖爬行类动物的栖息地,为动物保护提供了良好条件。
刘新平说:“在造雪方面也有一些措施,比如采用技术手段节约水资源,我们可以比正常化造雪节约20%的水量,同时展开水质监测,确保上下游水质保持稳定。”
3. 创新实践——低碳冬奥让城市“更绿色”
为了减少冬奥会对地区带来水土流失的影响,延庆和张家口赛区都建设成为海绵赛区,利用草沟、蓄水池和人行道铺装等确保赛区周边水资源充沛。同时,赛区里建设了污水集中处理装置,以实现赛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且赛道上还有绿植覆盖,在赛道雪融之后,减少水土流失。
“北京冬奥会的所有场馆都满足绿色建筑标准,在场馆建设上还使用了许多创新手段。国家速滑馆使用的是二氧化碳制冷剂,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是一种清洁、低碳的制冷剂,将会减少9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传统制冷方式可节能20%,这将是奥运史上首次应用这项技术。” 刘新平说。
在电能使用方面也有创新,北京冬奥会采取三种方式做到了10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是新建成了世界上首个±500千伏四端环形结构的柔性直流电网;第二种方式是在张家口建设储能示范区,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第三种方式是建立了跨区域的绿电交易机制。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方式,确保了北京冬奥会所有的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刘新平说:“可持续性贯穿冬奥会筹办全过程,这是一种融合了环境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新的工作理念,这为我们这一大型活动的举办留下了更有价值的遗产,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