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卿
《到底要不要》这篇小说以问句为题目,涉及的是社会热点话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近年,中国生育率走低、面临人口危机已成为焦点话题。为什么如今的人们大多不愿意多生孩子呢?陈朴的这篇小说以一个小家庭作为样本,用一种感性的方式作出了回答。
小说里的一对小夫妻杜玉萍和赵春明已经生育了一个儿子,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开始纠结到底要不要生二胎。他们的生活因为经济拮据而相当窘迫。尽管老人迫切希望他们生育二胎,但经济条件不允许,其中很大压力便是房贷,男主人公连茶水都舍不得喝,下班后还要靠摆地摊打零工补贴家用。孩子上幼儿园则面临着入园、接送等难题。小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民众面临的谋生、托幼等难题,展示了二胎政策为何难以得到积极响应的原因。
这篇小说的特点是非常紧密地呼应了当下的热点话题,关注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下层人群。中国月收入1000元的人口有6亿。这一低收入群体不仅包括生活在乡村的人,也包括生活在城鎮的基层市民。这批人在文学中是“沉默的大多数”。陈朴的这篇小说对城市中的困苦者进行了细致描摹,里面是含着悲悯的。他们活在一种像牢笼一样压抑的生活里,如牛马一般被看不见的鞭子驱赶着。小说最后以买彩票结束。这其实是一个灰暗和绝望的结尾。只有丧失了上升通道的人才会把希望寄托在买彩票上,这比买股票的投资还更不靠谱。这个结尾显得戛然而止,让人感到很不满足,也许还可以有更好的构思。
这篇小说的写作路数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写实主义”潮流,它里面描写的困苦生活、夫妻因为窘迫的经济而趋于紧张的关系,跟“新写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如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一脉相承。生活仍然围绕衣食住行而盘旋痛苦,只是相关的要素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了:之前是计划生育、单位分房、单位班车、买豆腐、冬储大白菜等;现在是房贷、股票、彩票、养老金、共享单车、鼓励生二胎等。应该说,虽然都是窘迫者,但《到底要不要》里主人公的各种物质需求和消费形态还是升级了。但因为人们随之提升的“欲望阈值”,痛苦的剧烈程度是类似的。《一地鸡毛》里小林因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而充满希望,《到底要不要》里却看不到任何出路。时隔三十年,尽管社会经济的变化已经相当显著,但总有相对底层的人们挣扎在窘困的深渊里,被现实生活按压在地面,艰难喘息。
这是一篇颇有当下感的小说。多年前,笔者曾在一篇评论中呼吁文学不应“政治冷漠”。如果把政治从广义上理解为对公共生活、公众福祉的关注,文学理应深度融入政治。陈朴的这篇小说在这个意义上是颇具启示性的。当然,如果小说能多一些灵动、多一些深度、多一些个性可能会更好。
责任编辑 丁莉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