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淼
今天,农广校齐聚文化氛围浓郁、舒适宜居的长春,探讨交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共同学习、擘画未来。近年来,浙江省农广校多措并举,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显著。
一、顺势而为,扎实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以“数字化”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模式。把握过程管控与绩效管控、农民培训与乡村人才培育、任务分配与农民需求、数字赋能与系统重塑等四个融合转变,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数字化平台,目前已基本建成对象库、师资库、基地库、机构库、课件库等五库一平台,全面纳入浙江乡村大脑,并在“浙农富裕”板块设立赋能促富——“浙农学堂”应用场景,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切实提高农民培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以“学分制”打造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早在2012年,省财政就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中职种养专业,每年计划招生3540名,目前有注册学生近8000人。为保持招生数量、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逐步形成短期培训、劳动实践等与中职教育学分互认办法,选择长兴、新昌等县进行试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区域化办学新路子,依托涉农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拓展农民终身教育渠道。同时,注重教材资源开发,共编辑出版《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农民教育培训丛书》50本、微视频300多个,丰富线上线下教育资源。
(三)以“赛马式”打造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坚持以技能培养为重点,联合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等部门,搭建全省农业技能大赛平台,2016年以来获技能证书2.36万人,其中获“全国技术能手”4人、“全国农业技术能手”4人、“浙江省技术能手”68人、“浙江金蓝领”57人。今年6月组织举办首届“绿领新导师”名师名课大赛,选拔产生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省级“新导师”40名。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既提升了农民技能水平,也检验了农民培育成效。
二、守正创新,实施“绿领培育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工作,早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强省战略,部署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十八年来已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37万人,并涌现出一批培训促富品牌。去年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高水平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不仅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也为大力培育未来农民指明了方向。5月24日,省委黄建发副书记在全省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会上指出,要以深化“两进两回”为总牵引,实施“浙江绿领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培育“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新头雁”“新导师”等“五新”人才。
“绿领”概念的提出,既是农民培训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的转型重塑,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又是用品牌化理念推动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尝试。“绿领计划”将坚持党管人才、开放包容、资源统筹、数字重塑、农民得益“五项”原则,重点组织实施职教转型升级、培训提质增效、创業创新孵化、农体融合双富、导师帮带促富“五大”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全省培育“绿领”人才总量达250万人以上,带动全省培育乡村人才1000万人以上,并使“绿领”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随着“绿领计划”的成功实施,必将与“白领”“蓝领”三足鼎立,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人才阶层,让浙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登上新的高度,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全国。
三、系统联动,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迭代升级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出政策组合拳,付出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全面升级组织管理体系、过程管控体系、要素保障体系。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体系建设是推进培育工作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建立横向覆盖各部门、各条线,纵向延伸村镇社企的联络协调机制,打通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将优质服务送往基层“神经末梢”。将这项工作列入考核指标,旨在发挥指挥捧作用。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将积极创设相关培养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分担机制,强化对“绿领”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同时,设立培训市场准入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树立快鱼大鱼思维,着力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多方携手、共同投入乡村人才培育的新格局。
(三)强化培育过程管控。过程管控是提升农民培训绩效的关键之举。按照数字赋能、系统重塑的理念,持续深化农民培训数字化改革,实现全流程、规范化闭环管理。严格落实验收制度,把好培训质量关、抓好绩效评估关,建立验收考评、淘汰预警等机制。今年省里下达了评价指标,将市县进行捆绑考核评价。
(四)营造良好培育氛围。注重挖掘提炼高素质农民培育“金点子”、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系统、全面、持续加大宣传,既要扎扎实实、也要轰轰烈烈,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乡村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