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魂

2022-05-30 18:05吴有君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方志敏分校军校

吴有君

一校之名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五分校,前身是信江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10月26日,锣鼓声、鞭炮声连带欢呼声为弋阳县吴家墩带来了喜庆。那一天,全国红军中一所正规军事学校——工农红军赣东北“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此正式创办。该校由方志敏最早提议,由信江特委申请,报经省委同意开办。

方志敏军事斗争生涯的起点是1926年11月,他率部攻占弋陽漆公镇警察所,缴获汉阳造、双套筒两支好枪和一支断了枪柄的毛瑟枪(半条枪),开辟了“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烽火岁月。随后,他从农民革命团中挑选了二十多名骨干,集中了相继缴获的二十几条枪,创建了工农革命军一个连,不久扩大为红十四军团。1929年4月,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其时,中共信江特委、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助推了赣东北苏区发展的燎原之势,架构了苏区正规红军(红十军)、地方红军(赤色警卫团)和群众武装(赤卫队)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形势的发展,对军事政治人才的需求,成立军校是大势所趋。

翌年秋天,为了纪念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的我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和工人运动领袖杨殷两位烈士,学校又改称“彭杨军政学校”,校址由吴家墩迁至同为弋阳县的芳家墩。之所以改名,那是因为当时有全国统一这样命名的大环境,或许也有方志敏与彭湃之间的革命情缘,他们同为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1926年4月,方志敏作为江西省的代表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彭湃与方志敏见了面,彭湃还作为介绍人,让方志敏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相同的信仰,让他们三颗赤忱的心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1931年2月,处于鼎盛时期的赣东北苏区作出决定,把党政军机关迁址横峰北面的重镇葛源。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赞誉了赣东北苏区就是“方志敏式”根据地模式。转年11月下旬,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改称闽浙赣省委,赣东北苏区易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12月11日,赣东北军委会也升格为闽浙赣省军区。

1933年1月,在闽浙赣省苏区迎来了三件喜事:首先,由江西红军独立团在两年内发展壮大而成的红十军,又改编为红十一军和新编红十军两个军。其中,红十一军在这一年的4月划归中央红军序列。其次,由新编红十军和彭杨军政学校的军事干部及学员组成的闽浙赣军事参观团连同其他团队共60人前往瑞金参观学习,受到周恩来、朱德和王稼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中央红一方面军参观团也回访葛源4天。再次,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连成一片,完成了“红色首都”瑞金与“红色省会”葛源的珠联璧合。

随即,中央苏区政府统一编号,“彭杨军政学校”正式更名为“红五分校”。

红军魂

走在校园内的鹅卵石路上,谁的脚步都会变得轻而又轻。迎面,是91年前书写的校名——“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五分校”,12个正楷大字红润饱满、古朴稳重,我们感应到那个时代的追求和精神。

在练兵场,我听说军事学员必须完成70%的行动性的学习内容,既有单个散兵的作战操练,也有班、排、连、营等团队的战术运用。瞄靶子、练刺刀、爬滚翻、投掷弹、走队形等环节,人人必须过关斩将。不难想见:刀光剑影、气势冲天、英姿飒爽,必定是练兵场留下的历史备份。

从正中位置的长条路穿越居中的高拱门,只见两条齐腰的景观绿化带伸向远方,若两道绿色的护墙,分立于整齐划一的两排房檐下。房子为土木结构,“人字式”造型,有着典型的赣东北地域特征。立柱托着穿斗横梁,拉宽了走廊,其作用不言自明。用不着讲解员开口,我们就知道这是军校教室。教室同样为长方形,共有6 间,两边各3 间一溜排开,协调对称的美学原理在这里有了形象的解答。

如果说练兵场是十足的“动感地带”,那么,教室就是相对的“静默空间”。学校从红军和进步的苏区青年学生中,筛选年龄在17岁到21岁之间的学员。他们一定要经过组织推荐、文化考试、体格测试等程序,才能走到一起,才能静下心来相拥在教室。在这里,主要是学习军事理论、文化知识、纪律条例等。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月,还有校外3个月的实习。学员成绩过关后,下连队当战士,到前方学打仗。在一线,学员一边言传身教,也一边积累实战经验,之后才能到部队担任连排指挥员。看着教室里的桌子和凳子,视线里仿佛跳跃着一张张渴求的脸,那灵动的目光与帽檐上的红五星依旧竞相闪亮。凝视身边一根又一根的圆木廊柱,不正是一个又一个红军战士耸立的身躯?

“拿起枪炮冲向前,革命胜利要争先。”在教室的南面有军校的展览室,这两句有着一马当先的豪迈精神的话,就是展览室中《军校毕业歌》里的歌词。在多个展柜,更多的陈列件引发我们更大的兴趣:《作战纲要》《步兵操典》《游击战术》《野外勤务》《政治常识》《国语课本》《侦探篇章》等都完备地现身。其中,《作战纲要》多达五十八讲。这些手抄本抑或油印品,都承载了军校学员的初心。

一片星空

红五分校的进取精神,与先后两度担任校长的邹琦同志是分不开的。

邹琦,上饶弋阳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先是参加北伐战争,后回到家乡协助方志敏创建赣东北红军,任江西红军独立团团长和政委。他学以致用,把黄埔军校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完全复制到红五分校,编成不失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大纲。他是校长也是教员,学员们特别享受他的博学和军事才能。

1934年11月18日,中央军委指示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与来自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进行合编,成立拥有8000余人的“红十军团”,并北上进行抗日。这一天,方志敏及其军团战士在葛源红军广场与乡亲们挥手告别。至此,红五分校随部队北上而停办。该校在先后6 年多的时间里,招收学员8个批次,每批在170~200人之间,共培养了1500多名红军骨干。他们聚在校园,是闽浙赣省的“一盆火”;走出校园,则是天穹宇宙的“满天星”。

星空里,有上饶弋阳县人黄开湘。他18岁跟随方志敏闹革命,是军校文武兼优的毕业生,赣东北苏区骁勇善战的“斧头将军”。湘江战役后,他成长为红一军团红四团团长,与政委杨成武组成“黄金搭档”。红四团的前身是叶挺独立团。长征路上,他是勇闯难关的开路先锋,是飞夺泸定桥的直接指挥员。他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率红四团在一天一夜飞奔240里到达泸定桥,指挥22 位勇士,在1935年5月27日开始攻夺铁索桥,自己和政委最先冲到对岸,为主力红军打开了一条生路,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南岸的企图。

同为弋阳人的开国中将吴克华,是红五分校第一期的佼佼者。作为四野的十大悍将、四纵司令员的他,亲自指挥了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在塔山带领战士死守六天六夜,迫使驰援锦州的国民党军队在塔山无法前进一步,保证了锦州被解放军攻克。该校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上饶德兴人饶守坤,他是开国中将;汪东兴、谢锐、陈仁洪、方震则是上饶籍的开国少将;像邵式平、黄立贵、黄元庆、洪涛等等老一辈都是随学校成长起来的红军高级将领。

他们都是赣东北的热血男儿,为后人仰慕。

美术插图:曲光辉

猜你喜欢
方志敏分校军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