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红
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数量及其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交融的学科综合体,教师既要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引领性价值,以乡土文化更好地滋养学生心灵。但当前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认知兴趣不浓厚,学生自身也不具备积极探究的热情,如何更好地立足语文课堂,拉近乡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成为教师需要突破的一个重点工作。
爱国是立德之源,是立德树人的首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教师应紧扣乡土文化中爱国、爱乡的特点,因势利导、融趣生根,使乡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一起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厚植学生爱国精神。“乡土教材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应遴选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典型人物,融入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之中,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一)搭建课堂与生活的互联通道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乡土文化中记载的爱国敬业、忠诚正义的伟人、名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善取其“精”,宜养其“气”,勤振其“神”,并与语文教材进行对应、观照,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首先,教师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乡土化,打造童趣横生、乡音浓厚、乡知丰富、乡情感人的语文课堂。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感人的英雄事迹、和谐的人伦关系等,与书本知识进行联结,并进一步去理解和吸纳,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最后,教师要善于从乡土文化中提炼、萃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因子,开发乡土文化的教育因素,使乡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二)构建课本与乡土的实践照应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等,让课本与乡土“照应”,引导学生找寻、发现身边鲜活生命的价值,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例如,教学统编版中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地道战的有关资料,在课中引导他们紧紧抓住事件叙述顺序,扣住“奇迹”“侵略”“修筑”“妨碍”“隐蔽”等重点词语,实时呈现地道结构的图片以及地道战的战争场景,再让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句及重点段落。学生对课文内容、地道战的来龙去脉、抗日战争有了正确认识,爱国情感也会随之升华。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影片中的乡土气息和中国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坚持“生活即教育”。乡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基于乡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根据学生喜欢涉险猎奇的特点,鼓励学生思考求索,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学习转化为生活实践活动。
(一)融合学习环境,创优教育路径
顾明远老师指出了教师在传播乡土文化中的重要性:“繁荣乡土文明,关键在乡村教师。他们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乡村教师有水平,就可以挖掘和保持当地的文化。”教师要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感恩社会,其言谈举止都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展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将语文教材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运用乡土文化凝聚乡土情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
(二)融通对应关系,创新内化策略
语文知识应该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乡土文化进行对应,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寻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用生动的现实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建构对应关系,就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变成言语技能和学生的素养。
(三)融汇课程资源,创生教学要素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运用各类环境资源,可依托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采用新方式、新手段,使其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语文教學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鲜词汇和时髦语句,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展示《朱子家训》《傅雷家书》以及当地有影响的家书家训,其中严格的家规与率性的文风相得益彰,让学生收获颇丰。
(四)融合生活土壤,创设体验空间
语文课程教育要与现实生活合为一体,真正回到生活中,引发共鸣,产生回应,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受到深层次的影响。乡土文化为学生语文学习、价值观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土壤。
(五)引领示范,有效先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乡土文化的渗透,教师自身必须要起到有效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学生学习和了解乡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很多乡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在课文中的表述都比较隐晦,如果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的认知会非常浅薄。基于教师的示范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有效带动。
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对乡土文化学习和了解的热情。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并适时向学生分享在乡土文化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趣味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向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有效提升其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丰富乡土文化知识储备,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热情。
其次,教师要在态度情感等方面对学生实施正面、积极的影响。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记诵层面,教师要能够有效汲取乡土文化中的精髓,并落实到个人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丰富而直观的渗透。例如,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能片面进行制度性约束,而是可以借助先贤的一些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正确影响,鼓励学生学思结合。另外,教师自身对于学习、社会、人生的一些看法,也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而正面的影响。古人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教师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其中正面积极的思想,在做好自我约束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成长起到有效表率作用,同时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不断学习进步。
最后,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提升意识。对于乡土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接受和模仿层面,而是要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学习进步的正面积极作用。不断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力量,推進学习提升。教师要能够树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学习理念。首先自己要学会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学习进步,又要以自身力量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重要辅助,另外还要激励学生树立有效的进步意识,让他们积极突破,“更上一层楼”。
(六)立足课堂,全方位渗透乡土文化
课堂是教学展开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关注乡土文化的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下的中学语文课堂展开既要做好有效的预设,将课程涉及的多元内容准备充分,在课堂上通过直观方式生动呈现,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这样才可以形成乡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学习和了解的兴趣。只有利用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类资源,引领学生巧妙了解文本涉及的内容。接着再引领学生投入到课程学习中,贴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而设计课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游记类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风景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展示文中讲述的秀丽风光,接着让学生进行文本赏读。对于一些人物传记的文章,则可以借助视频的方式轻松讲解人物故事,为学生独立学习奠定有效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的论述性文本,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一些影视片段、情景剧等,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降低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抵触心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提升意识。
其次,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丰富素材延伸,指引学生更好地感受乡土文化的多元魅力。对于乡土文化类文本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读、讲、说的层面,就会使学习过程非常单薄,学生对于乡土文化的接收意识也不能有效深化。因此,教师要能够把握乡土文化渗透的一些细节,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从平实文本中感受多重魅力,深度激发学生学习借鉴意识。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在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借古讽今”这种写作形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对于阿房宫的建筑特色进行了解,同时让学生对于“赋”这种文体的历史发展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学习。另外,对于文章中议论描述的一些特色,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分析。这种分角度、分层次的学习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鉴赏的热情,并同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乡土文化渗透,让学生更好地学会“以史为镜”学习提升。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习创新活动。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鲜活认知,这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还可以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乡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展示中,形成良性互动。如让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情景剧表演、主题辩论等,依托乡土文化,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借鉴意识,指引学生坚定信念,丰富学习实践。
(七)立足乡土文化,开展写作实践
对于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认知,还要为学生独立表达、创新借鉴提供有效平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托乡土文化进行一些写作表达活动。
首先,对于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多个角度的学习品鉴活动。提起李白,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他飘逸的文字;谈及杜甫,学生头脑就能浮现出他平实又富含哲理的语句。这些都是学生头脑中丰富的写作资源,而如何进行转化,就是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多进行一些辅助工作,如教师设计“走进杜甫”的语文主题活动,让他们首先在课外对自己已经收集的素材资源进行有效的汇总和整理,也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些与杜甫相关的文学常识,或者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些逸闻趣事,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素材库的重要资源。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进行借鉴性写作,丰富学生写作表达的体验。语文教材上的很多诗文文质兼美,情感细腻,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表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通过具身体验,能够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教师应将语文能力融入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实践、经验等,在生活、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语文教材编选的内容来自生活,且知识、体例以及文本格式都十分经典,但学生还是很难将书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全对应。乡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存在,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如学习《咏柳》,学生对书面化的词语“碧玉”“绿丝绦”以及诗句意思的理解还属于机械性识记样态。教学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或借助影像资料,生动呈现春天柳树枝条垂蔓的情景,再配以乡土语言解说。学生边看边听边交流,增强了“现场感”,诗句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很容易被理解,学生对乡村的情感也会由此加深。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习作无话可写、生活常识匮乏等现象,或多或少是因为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所致。教学时要将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土、乡、人的内容与现实贯通,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互相观照,上下联通,向学生展示乡土文化唯真唯善唯美的“内核”,让语文教学充满地域特色。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看乡土风景学、读诗词对联学、参加劳动实践学,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维呈现乡土人情,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得更透彻,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