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社会 黄胤源
近年来,河南省延津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紧紧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立足本地优势,深入挖掘小麦品牌价值,坚持以产业化理念大力发展小麦经济,不断提升粮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粮食主产区依托小麦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道路。2021年,延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目前,产业园聚集了82家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153亿元,再次擦亮了“中国第一麦”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2年8月,该县在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
一、坚持科技赋能,为小麦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延津县将科技创新作为小麦产业提档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积极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智慧农业建设。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数字大田种植领域农业试点县创建,在全县设立13个农情监测站,建成数字农业县域综合服务云平台和可视化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形成智慧农业物联信息网,收集、鉴别、标识“病情、苗情、虫情、墒情”数据,建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对作物苗情、病虫害等发生的趋势进行分析,精准指导农民灌溉施肥、喷洒农药,最大限度优化农业投入,实现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二是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围绕“中国第一麦”特色优势产业,建立2个培训中心,通过“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涉农创业者,分层次分类强化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育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6000余人次。三是借势“院县合作”,助推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蚂蚁学院等签订乡村振兴深度合作协议,聘请康振生、郭天财、许为钢等20多位专家院士担任乡村振兴顾问并成立专家工作站,利用科研院所的智库作用,将专家学者的知识、技术、经验优势同乡村振兴的深入实践相结合,提高“三农”决策的科学性,为小麦产业出谋划策。
二、坚持三链同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精准发力,以全产业链模式谋划小麦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三产融合进程。一是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依托“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招引克明、鲁花等龙头企业落户延津。高标准规划建成12平方公里的集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园和小麦产业服务中心于一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园,引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鲁花、中国挂面十强克明面业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等82家小麦购销加工龙头企业,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7亿元,实现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年加工面粉100万吨,形成了“面粉—面条—面点—冷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物流”两条产业链。二是坚持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投入1300余万元聚力塑造“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品牌。延津“陈克明”挂面已有多达600多个挂面、鲜食面、乌冬面产品,最新开发出蛋挞专用粉,每年为蛋挞专营企业奥昆食品提供1.2万吨面粉;鲁花集团与河南工业大学、台湾研发团队合作独创的“六艺”活性面条,一举颠覆了传统的死性面条,是继鲁花5S压榨技术之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新占地135亩,年产30万吨挂面项目将扩大到年产50万吨;克明集团的国家粮食产业(小麦面条制品)技术创新中心,开发出苦荞多肽挂面、全燕麦降血脂功能性半干面等多项发明专利;云鹤食品公司的冷冻熟面和微波面是国内首创。三是坚持以电商仓储物流打造供应链。投资2.9亿元,建成占地152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电商物流和创业创新孵化园;建成乡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81个,完善以邮政、顺丰等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体系,同时引入“一公里”等专业物流公司,针对农村“最后一公里”开展村级物流服务,全面建设城乡一体的农产品流通销售市场,配套建成集仓储、运销、装卸、信息联网等一条龙的农产品流通产业集群,2021年延津食品、酒类等电商销售额超过10亿元。拥有面食制品线上电商300余家,克明面业建成了中国面条产业最大的电子商务基地;新良良润全谷物食品公司小包装面包粉、蛋糕粉等线上销售连续6年全网销量遥遥领先,形成了“互联网+传统产业”电商销售的新业态,实现小麦制品从延津出发,销往世界。目前,总投资7.1亿元的圆通智创园项目全自动设备分拣线已投入使用,致力于打造集分拣、运输、仓储于一体的豫北圆通智慧物流园。
三、坚持长短结合,打造小麦产业发展新高地
持续发力夯实小麦特色优势产业支撑,做好拓展延伸文章,擦亮延津县小麦“金字招牌”,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引导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试行“三变五合”改革,综合发挥“市场拉动、龙头带动、政府推动和利益驱动”动力机制和作用,政府用适当的奖补,保护农户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根据龙头企业对品种的需求,以订单为纽带,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模式,通过签订订单协议,落实“五统一”措施,确保产出大批量、高度一致性的专用小麦,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夯实产业基础。目前,延津县小麦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50万亩,订单种植面积43万亩以上。二是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投入9.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的现代农业“田网”,农民种植条件大幅度改善,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优先在产业园内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创建资金,投入983万元建成可远程及自动控制的平移式水肥药一体化灌溉设备,配备了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植保无人机、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预警系统等病虫害绿色防控装备,实现了耕种收灌防机械化、绿色化、智能化。建设田间小麦收储中转站,做到“麦不落地、粮不入户”,实现绿色减损收储。三是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以种子保障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着力补齐种业短板,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建立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20名的专家工作站,建成遗传改良育种中心、共享实验室等,鼓励本土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021年本土企业(金粒麦业)新审定小麦品种“豫金麦017”1个;引进河南科技学院、豫粮集团等小麦育种科研单位2家,新增科研育种用地400亩,繁育推广的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县拥有持证种子企业3家,连繁种子企业4家,品种涉及郑麦136、郑麦158、新麦26等品种,繁种面积每年稳定在25万亩,年产小麦良种1亿公斤以上,覆盖黄淮海小麦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四是提升小麦产业服务功能。依托县域内8.05万亩茅台有机小麦原料基地,聘请专业团队高水平规划开发,赋予其休闲、旅游功能,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建成小麦主题文化公园、小麦文化馆,通过讲述小麦文化、发展历程、科技发展史等进一步讲好延津小麦故事,扩大延津小麦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深入挖掘著名作家刘震云与小麦有关的文学作品和延津县小麦故事,搜集历史遗存建设小麦博物馆,开发小麦影视作品等,在小麦产业的横向拓展中发掘盈利机会,实现小麦产业的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责任编辑: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