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语言学科都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它的背后都是有东西的,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英语学科教学的目标必须要体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内容四项基本内涵。
1999年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启动,英语学科引进牛津教材,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之路,在边实践边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材的体例结构,采用模块建筑式体系编写,保障学生语言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同时,教材将结构、功能和情景緊密结合,确保语言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站在学生立场去分析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要善于运用教学技术,增强课堂场景感和课堂对象感,带领学生体验语言文化,让学生浸润在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最终改变课堂生态,提升英语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以故事为载体的语言习得活动设计是笔者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有效尝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效。
小学牛津英语教材的编写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每个模块对应一个维度,每个维度由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人物、场景、语言知识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景,教师略加统整就可以形成一个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的编写体例,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更能提高语言学习的价值。
(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思维特性尚处在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初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于全体学生,不宜进行显性的语言知识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发展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形成语言知识的基础性感知。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指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会整合语言知识,逐步发展为在语境中初步整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有效使用所学的口语和书面语逐渐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二)语言习得的情境性要求
语言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语言接触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和前提,而语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教材提供的语言接触是有限的,通过教师重构的文本、组织的语言活动和课后作业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接触。教师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一个个情景直观、逻辑合理、情节有趣的故事内容,更加有助于学生深度接触英语语言。
(三)教师个体对语言习得的研究
众所周知,教材是有限的学习资源的呈现,教师是无限的学习资源的创造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在推进单元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教材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绘本资源,让学生带着兴趣、乐趣和情趣去阅读和主题相关的整合文本。把学生爱模仿、爱表现的特点,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知识融入英语文本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故事情境体现的是教师解读教材、再构教材和设计活动的能力,也是推进学生语言习得的触发器。以语境带动整体感知,推进故事带动语言习得,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场景中体悟语言所带来的文化内涵,这也是英语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
(一)语境创设,整体感知语意
语境是指基于教材和学生学习交流所需要的语言情境,而故事常常是一种十分受教师和学生欢迎的语言情境,会向学习者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习者能在不知不觉中置身其中,代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以牛津英语3BModule 3 Unit 2 Colors为例。教师改编了教材中的故事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将教学文本设计为故事陈述部分和人物对话部分。陈述部分为:Spring is green. Summer is red. Autumn is yellow. Winter is white. The grasshopper likes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She likes sleeping in spring and summer.She likes singing and dancing in autumn. She doesn?t like winter.It?s too cold. The ant likes winter. She has a house. It?s small but warm. In winter, she likes reading at home.向学生介绍了四季的风景和故事的两位主人公,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解“______(season)is______(color)”和“like doing something”这两个句式表达的含义。
(二)情节推进,带动语言习得
在初步感知的同时,教师围绕color这一主题,让学生讨论“What color is spring? What does the Ant/the Grasshopper like doing in...?”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陈述的文本中寻找信息。教师再将故事的对话文本逐一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四季的色彩与气温变化有关系,与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关联。对话部分做了如下改编:
Grasshopper: I like sleeping in spring and summer. Look at the grass. It?s green.
Ant: I?m working. I?m happy!
Grasshopper: I like singing and dancing in autumn. Look at the leaves. They are red and yellow.
Ant: I?m working. I?m happy!
Ant: I like reading at home in winter. I?m warm.
Grasshopper: Look at the snow. It?s white. Brr, It?s too cold outside. I?m hungry. I don?t like winter.
Ant: It?s cold outside. Please come in!
Grasshopper: Thank you, Ant.
热爱劳动的小蚂蚁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自己筑好了窝,喜欢睡觉、唱歌、跳舞的小蚱蜢在冬天来临时却饥寒交迫,随后小蚂蚁收留了它。
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In spring, the grass is green.The leaves are green. So spring is green.In autumn, the leaves are red and yellow. The grass is yellow. So autumn is red and yellow.”核心语言不断复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为语言输出做好了铺垫。
(三)拓展延伸,凸显语用体验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思想的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用情景剧的方式演绎整个故事,根据各自的语言能力选择读、演、配音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角色体验中体会故事主人公的心情。
再通过课后作业,用核心句式复述故事,把故事分享给自己的家人。从角色扮演到故事复述,都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核心词句,将语境、内容、情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逐层推进。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文本情感并产生共鸣,获得语用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以故事为载体推进教学活动,有效推动了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体现了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一)角色代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重组教材、编写故事的过程中关注语境的生活性,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地融入视听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语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好的故事很容易带领学生代入故事的角色中,让他们乐意成为故事中的角色,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和分享,大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以上所列举的每个故事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设计一个Act out the dialogue或者Retell the story的环节,或者在课堂,或者在课后,再配以PPT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学生很容易就代入角色,完成语用输出的任务。有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会让学生一起参与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场景的布置和装饰,还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角色PK,采取擂台赛的方式选出最佳编导、美工、音乐、演员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本剧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教师编写的故事还会生成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内涵,学生深度学习的闸门也被迅速打开。
(二)贴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情效应
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孩子在读故事、讲故事和演故事的过程都会获得不一樣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以牛津英语2B Module 1 Unit 3 What can you hear为例。教师以教材中的故事主人公Ming为原型,设计了Sounds in the countryside和Sounds in the city两个话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声音等作为资源,引入了一个相似的绘本故事场景,讲述了一只生活在农村里的猫来到城市后接触到的不同交通工具给它带来的喜悦和烦恼。这些平时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也是常常会带给他们情感波动的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核心词汇bicycle、car、van、train、ship和核心句型“I can hear...”“It goes...”“I like it.”脱口而出。各种交通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构成了声音语境,它们来源于生活,发生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呈现的语言不是模式化的,是趋于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开始重新关注和聆听各种交通工具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或模仿Ming的样子闭上眼睛去感知和分辨各种交通工具,并尝试去研究各种声音所代表的意思,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所表达的情绪,体悟生活的美好。
(三)形成知识技能,更加重视经历体验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文化意识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语言学科学习的价值。教师将语言学习放置故事情境中,以听、说、读、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实现从初步感知语言知识到理解文化的进阶。
以牛津英语2BModule 4 Unit 3 Story Time为例。教材提供了A girl and three bears的故事梗概,内容由十幅图片和几个简单的小语段组成,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给师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教师立足教材原型,基于学生语言能力水平,对故事进行了改编,基于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话题:A happy family、A girl lost her way和The kind bears。让学生扮演小熊的一家,用学过的语言进行自我介绍,其文化内涵是凸显happy family,妈妈和爸爸的角色要体现very kind,沉浸在角色中的他们会模仿小熊说出“I love my mother. I love my father. They love me too.”
而故事的第二篇章设计了小熊一家外出参加派对,一个迷路的小女孩无意中闯进了他们的家。又冷又饿又累的小女孩看到桌上的牛奶、面包,偷偷地吃了一部分。教师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从听故事中小女孩的自言自语,到角色扮演尝试代入角色,用“I?m sorry. I?m hungry.I like bread. I?m thirsty. I like milk. I?m so tired. I like the bed. It?s warm and soft.”核心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显得十分自然。故事中小熊一家回到家中发现少掉的食物和睡梦中的小女孩时,他们没有责备,而是微笑地接纳。学生体会到的是kind family、warm family、happy family。
教师在故事建构的过程中,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一种温暖和美好的情感,放下心理上的伪装和戒备,享受语言学习的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5到12岁是儿童语言学习的高峰期,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同时获得生命的同步成长,这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