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华
进入新时代,教育迎来新挑战。2020年奉贤教育启动了“新成长教育行动”,明确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的育人目标,在“新成长”教育落地之时,又迎来了“双减”政策的实施,“双减”向我们表达着“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理念。我们认为,“新成长”和“双减”是同向同行的。奉城第二小学围绕着“为每一位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新成长”和“双减”相遇之时,聚焦课程和课堂,默默耕耘,悄悄生长。
(一)国家课程向下扎根,让学生作业不是负担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并做到校本化实施。在校本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作业是关键环节。学校从作业内容和作业管理两方面入手,让学生作业不再是负担。
作业内容紧扣“四度”:把握“量度”,做到精心设计不超量,确保学生睡眠时间;保证“效度”,做到对知识技能的训练有针对性,确保重难点的有效巩固;体现“宽度”,做到分层有弹性,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追求“深度”,做到关注思维的启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邀请教研中心语数英教研员来校指导、诊断,在骨干教师的带动下,语数英学科的“一页纸”作业面貌一新,质量有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各学科实践类作业也是创意无限,丰富多样。例如,语文组在线上教学期间,抓住学科特点,立足德育核心,设计了“感恩‘疫路有你”——“‘大白和‘小蓝”主题式综合活动,通过一年级的“我会表达感谢”、二年级的“我会绘画感谢”、三年级的“我来诵读感谢”、四年级的“我创写诗歌感谢”、五年级的“一封信的致敬”,孩子们通过语文学科的知识基础,融合跨学科知识,通过音频、视频、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抗疫卫士的敬仰以及对平凡人的赞美,从而通过作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全面能力。
作业管理落实“四关”:作业审核关,学校教导处制定了《课后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制度》,明确作业时间、作业监管要求;作业试做关,规定凡是要求学生要做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教师在试做的过程中真实掌握作业用时、难易度、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作业公示关,要求备课组长将当天作业在下午3点之前汇总给年级组长,年级组长统筹并在作业公示板上公示;作业检查关,教导处通过“半日视导”随机抽查、每学期两次的教学常规集中检查,对教师作业批改及反馈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学校还通过家长问卷方式,从侧面了解我校学生作业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二)校本课程向上生长,让课后服务更加多彩
随着“双减”的到来,“5+2”课后服务考验着我们。学校形成了“作业辅导+多彩社团”的课后服务模式,围绕文学修养、艺术审美、运动体能、科技创新四大类课程共开设27个社团,除了本校教师,学校还得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免费送教,目前开设了合唱、舞蹈两个艺术类课程,解决了学校缺少特长类教师的困难,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另外,家长志愿者课程也是课后服务的重要力量。学校遴选了一部分有专业才能的家长定期进校开设课程,如急救知识、环保小制作等多个课程,家长课程不但丰富了学校课程,而且加强了家校互动。社团成为孩子们课后最向往的地方,虽然学校地处乡镇,但是孩子们享受到的课后服务同样精彩,孩子们在吹拉弹唱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在跑跳投篮中成为“灌篮高手”、在剪剪贴贴中成为“创意达人”……
(三)实践活动向外拓展,让劳动教育更加灵动
作业不用带回家了,校外培训机构也不用去了,孩子们的节假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孩子们可以干些什么呢?学校校园面积小,劳动教育局限在教室里和校园内,缺少走出去的机会。我们主动出击,积极探寻校外劳动基地,于是“小菜园”和“大农庄”破土而出了。
小菜园:学校地处乡镇,有30%的学生是奉城本地户籍,祖辈基本都在农村,家里都有一个“小菜园”。每个班级在班主任的统筹下,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到一名队员的爷爷奶奶或亲戚家认领一块小菜园作为该小队的劳动基地,以小队名称命名做好牌子,挂在小菜园的主人家,在家长的带领下不定期去小菜园播种、采摘,体验劳动乐趣,感受一分耕耘和一分收获,体验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大农庄:学校与上海勤阔果蔬专业合作社签订共建协议,合作社专门给学校划出一片区域,命名为“一亩田——阳光少年劳动实践基地”。每月组织一个年级去基地劳动,在基地工作人员以及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团结合作,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其中。
在“小菜园”与“大农庄”的劳动实践中,孩子们除了学会劳动技能,还开展问题研究。例如,种子如何发芽?蔬菜大棚有何作用?为项目化学习搭建平台,提升跨學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牵动其他“四育”,朝着五育并举的方向发展。
我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为:教师输出多,学生主动发现少,深度思维不足,课堂缺少活力,教学效益不高。如何让课堂成为“双减”的主战场,我们的答案是:课堂转型,向课堂要质量。
(一)学习培训,让课堂转型有方向
全员读书,明晰理念。学校组织全员阅读《新成长教育纲要——奉贤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并进行摘录,让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感入脑入心。
空中课堂,达成共识。全市名师录制的空中课堂,是一线教师提升课堂能力的最好的学习资源。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收看,围绕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作业的设计、课堂评价的落实等维度撰写听课感受。通过大量空中课堂的观看,好课的特质在老师们心中生根。
专家指导,反思提升。学校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深入课堂,诊断把脉,让我们在课堂转型的过程中方向更明确,在反思中提升。
(二)深耕课堂,让课堂转型有支点
一张表,课堂转型的支架。学校深入研读教育局下发的《新成长课堂教学评价记录表》,基于我校教师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奉城第二小学新成长课堂四要素:一是情境创设,搭建真实情境与教学问题之间的桥梁;二是问题引领,聚焦重难点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引导学生深度思维;三是动手实践,挖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四是激励评价,对学生学习活动给予积极反馈,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持续投入。《新成长课堂教学评价记录表》成为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有效支架。
一堂课,课堂转型的实证。教师的课堂是否有变化、有成长呢?学校“恒学杯”课堂教学比赛是一次很好的检验。通过赛课,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英语老师的课堂上融入了物理实验,使得英语课堂不仅仅只是学习语言的课堂,也是跨学科融合学习的课堂。数学课上,老师带领着孩子们根据汽车公司提供的“教师班车价目表”,利用导航地图,结合时间、经费和安全性等因素,设计出教师上下班的最优路线,找到可选择的最合适的车辆类型,解决了实际问题。语文课上,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长大后的巴迪是怎样看待父母当时对他的评价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另外,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局“智慧云平台”项目,录像课成为老师们零距离面对自己课堂的一面镜子,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让课堂转型看得见。
(三)抱团成长,让课堂转型有突破
校内实践,脚踏实地。学校组建了“一营二社三坊”六个学习共同体,共有38名教师参与,每个共同体承担一个项目的实践研究,如英语学科坊承担“希沃白板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项目。项目化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取长补短,智慧碰撞,实现抱团成长。
校外助力,仰望星空。学校紧紧抓住附小集团优质资源,干部跟岗、师徒结对、教师支教、送教上门、参加TCG工作室、参加学科大教研组等已经是常态;学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项目,如区卓越教师工作室,用他山之石,赋能助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丽莎老师在2020年上海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观摩活动教学展评中获特等奖,2022年又斩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一等奖;熊滔老师参与空中课堂录制,并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获评优课,入选“学习强国”平台;学校有三名教师被聘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一批優秀教师的涌现,激发了教师“我要发展”的主动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教师团队正朝着“温暖、多彩、日新”的“阳光教师”特质拔节生长。
1.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后课程质量,尤其是课后社团的管理?
2.如何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解除家长的焦虑和担心?
3.学校是控编单位,面临优秀教师外流,“只出不进”的现状削弱师资力量,如何做好队伍培养?
当“新成长”邂逅“双减”,我们坚守立德树人、坚守五育并举,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而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