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导人福建足迹

2022-05-30 10:48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福建工作

开篇 “黄土地哺育了我,红土地培养了我”

2012年11月15日,59岁的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首位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中共最高领导人。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后,中国共产党迎来新的领航人。

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从1982年到2007年,习近平在地方工作25年,在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本刊策划了三期“习近平地方工作足迹系列专题”,聚焦习近平领导和推动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回顾习近平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心系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施政实践,生动再现习近平从基层领导干部一步步成长为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的奋斗历程。本期详写习近平在福建的工作足迹。

大学毕业后,习近平原本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81年,他主动提出离开北京到基层任职,次年赴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一年后任正定县委书记)。三年里,习近平与正定人民群众一道在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全县上下形成了“党风正、干群和、干劲大、硕果丰”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详见本刊2021年第5期)

正定,是习近平地方工作经历的起点,为他主政福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习近平被组织调往福建工作,他从北到南,入闽赴任,历任厦门市副市长、宁德地委书记、福建市委书记、福建省省长等职,一干就是17年。

赴任厦门市副市长那天,是习近平32岁的生日,这也是他“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身材高大,说话随和,穿着白衬衫,背个小挎包,一副书生模样……这是当年习近平给前来接机的省委组织部干部留下的第一印象。到达福建后,他婉拒了专门派的公务车辆,搭上一辆福州到厦门的便车,沿着福厦间的砂石路,颠簸了8个多小时,只身前往厦门报到。在他到任后不久召开的市委常委组织生活会上,习近平这样谈了思想认识:“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带着这一理念,习近平扎根八闽,与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思想也在这里孕育、形成、丰富、发展。

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在厦门,他主动请缨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深入海拔近千米、最边远、最贫困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等山区贫困村,帮助村民谋划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在宁德,他踏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闽东脱离贫困线;在福州,习近平大力提倡“马上就办”,推出“一栋楼”办公,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真心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急”“难”问题。2000年1月27日,习近平当选福建省省长。他在此前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切不可忘记了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17年里,百姓是习近平最深的牵挂,百姓的事是他心中最大的事,福建的群众都称他为“百姓省长”。

习近平始终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

他先后在经济特区、贫困地区、省会城市以及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他怀抱一颗赤子初心,走遍了八闽山山水水,不断探索实践,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思想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开展了许多极具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实践。

他“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敢做时代的弄潮人”。他为厦门、福州两市构建宏伟蓝图,他牵头编写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彰显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豪迈、“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自信、“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定力。

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从扩大福建开放到“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倡“马上就办”、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总结“晋江经验”到推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从运筹先机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全国推广经验……这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习近平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福建,习近平跨山越海,把家国情怀融入八闽大地,以历史的责任担当和全局的站位视野,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民族振兴、时代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积极推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三通”。他说:“我们必須意识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真正把对台工作摆到特殊的位置上来,从而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推动统一大业的进程。”

他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极为重视,不仅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91年3月10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召开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习近平对福建的感情很深,他说:“黄土地哺育了我,红土地培养了我。”福建是习近平成家立业的地方,是他挥洒汗水、成长成熟的地方。2002年10月,按照中央安排,49岁的习近平将赴浙江任职。离开福建前,习近平的办公室客人不断。习近平在话别之余,叮嘱大家对福建的各项工作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离开福建后,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回忆起在福建的点点滴滴,福建的人、福建的事,他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他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点赞厦门;在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把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的闽西红土地故事讲了又讲;在考察脱贫攻坚路上,多次提起福建、说到闽宁对口协作;在会见外宾时,常常引用福建菌草走向世界、充当友好使者的案例;在广东潮汕考察时,又谈起在福建经常喝工夫茶的情景……

习近平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福建发展擘画宏伟蓝图。他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思想与实践,也已深深镌刻在八闽大地和福建人民心中,不断转化为福建发展的累累硕果。

猜你喜欢
福建工作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不工作,爽飞了?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