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非凡十年,江苏实现非凡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8500万江苏人民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以创新引领布局现代产业体系,以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以协调共享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把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
十年,历史的年轮留下一个深深的刻度。一连串跳动的数字,记录下江苏勇毅前行的壮美征程。十年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2%的经济总量,全省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十年间,江苏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二位的情况下,实现了全省PM2.5年均浓度自2013年以来的“八连降”。
放眼江苏大地,富足美好处处可见。过去十年,江苏经济总量连跨万亿元台阶,百姓的“钱袋子”也更鼓了。十年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达到4.7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5.77万元、农村居民2.68万元,均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降至2.16: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高质量发展底气十足
十年来,江苏“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特征。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1年跃升至11.64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相当于韩国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元,超过2万美元,居各省(自治区)之首。高铁通车里程从627公里增加到2212公里。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江苏深化区域互补、推动跨江融合、推进南北联动,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综合实力百强县数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形成新优势?江苏深入实施《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和“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江苏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看家本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车间建设不断提速。预计到2024年,“智改数转”项目可覆盖江苏全省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江苏的实体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从2.3万亿元增加到4.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3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占比为全国最高。全省规模超万亿元的行业达5个,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纳米新材料等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居全国首位;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特钢材料、品牌服装、轨道交通装备等7条产业链迈入国际中高端水平。
一组数据显示了江苏经济的韧性和广阔前景。2021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制造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均占全国约1/8,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跃居全国第一。50条重点产业链营收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0%以上,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规模总量超过5万亿元。
创新引领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十年来,江苏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34000多亿元增至2021年的52000多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3.7万家,是10年前的7倍多。我国五分之一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这十年,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全省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从2.38%上升到2.95%,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5.7件提高到41.2件,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江苏每年组织实施100多个前沿领域和前瞻技术攻关项目、100个左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此外,江苏正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着力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
在产业端,江苏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牵引,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具备良好工业基础和丰富门类的常州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已崛起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高地。在这里,动力电池产能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双双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的江苏,13个设区市均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9.8%和47.5%,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2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展示了一组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2017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部分地区海水呈褐红色;2021年的照片上,灌河口的海水已恢复自然面貌。
生态环境沧桑巨变,发展方式深刻变革。十年来,江苏交出了一份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实现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江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732家,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沿江两岸造林115万亩。南通五山、南京幕燕、江阴滨江等特色示范段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带动沿江生态环境整体修复。“重化围江”不再成为城市发展之痛的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在沿江城市蓬勃发展。位于张家港的一个产业园,前身是化工园,2017年在全省率先整建制关闭,2019年利用腾退出的土地重建新园,形成现在以新型材料生产等为主导的发展新方向。
全面启动的“十年禁渔”计划让长江生态得到改善。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4年保持Ⅱ类,鱼类多样性逐步恢复。太湖总磷浓度居高不下,一直是困扰江苏的难题。为此,江苏从上游地区管控、支流支浜治理、排污口和涉磷企业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坚持推进控源截污,大幅减少入湖污染物。2021年,湖体总磷浓度同比大幅下降22.7%,达到近10年最低值。
如今,过去不常见的江豚又活跃在长江江苏段,桃花水母重现太湖,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批量洄游燕尾港,消失十年的伪虎鲸出现在灌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