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

2022-05-30 10:48王淦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王淦生

主题解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有理由为璀璨的中华文明而自豪,有理由对传统文化满怀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也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明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之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这个主题既宏大又细微,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表达这一主题,我们可以选择宏大的视角,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去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提供的强大精神力量;亦可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去展示中华文化对个体精神的滋养,以及内在素质的提升。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感悟和汲取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一类现象、一个节日、一种风俗、一项工艺切入,深挖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内容,揭示出中华文化的美好和令人自信的地方。构思时不管是从宏大处着眼,还是由细微处落笔,都提倡切口小、挖掘深。写作时,力求材料充实,拒绝空洞说教,选取素材不管源自古今,都应体现出浓烈的文化意味,给人以美感。

思路点拨

常规角度:

中华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五千年生生不息,创造了璀璨的东方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忧患而不倒、历尽苦难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有中华文化这个精神根基。中华民族善良、智慧、真诚、团结、坚韧……这些品质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永葆生命力的精神武器。

高分论点:

中华文化,是形成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因子;

中华文化,是锻造民族品格的最火热的熔炉;

中华文化,是构建民族脊梁的最坚韧的材质。

核心角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养料。

中华文化吐故纳新,兼容并包,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她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有着深厚的底蕴,蕴含丰富的精神营养;她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让华夏儿女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中华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永远涵育着我们这个民族,让我们精神丰盈。

高分论点:

中华文化,不断吐故纳新是优秀文化的代表;

中华文化,经过时间考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滋养了华夏儿女使我们精神丰盈。

创新角度:

中华文化是润泽全人类的宝贵的财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华文化本是东方文化的根基,今天更是走向世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东方文明遍地开花,汉语热持续升温,中医中药走出国门……中华文化,润泽全人类。

高分论点:

中华文化,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中华文化,正漂洋过海成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中华文化,以其丰厚的人文内涵令世人敬仰。

佳作工坊

中华文化,让人自信

祁泰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塑一方风骨。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繁衍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一直在相互缔造、相互成就中成长壮大,成为影响这个世界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令全世界瞩目。

人类的伟大,就在于其思想。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大地上,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光芒,让中华文化卓然而立。他整理《诗经》,提倡礼乐,讓中国人有了“言”的参照和“行”的模板。他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给出了中国人言与行的典范。

不要以为中国人只懂得诗书礼仪,中国人的“衣食所安”,更是精致绝伦。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位列世界第一,那也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巨人孔子论起“吃”来,亦颇有心得,令人仰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透着他对饮食的讲究。事实上,饮食乃生命得以维持的第一条件,讲究点儿也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来应对自然和社会的风霜雨雪。

不要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其生活节奏只能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其实这个民族比谁都懂得劳逸结合和养生的道理。他们的生活并不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劳作之余会调素琴、阅金经;会手谈一局,浅酌一杯;甚至还会说段书,听段戏……尤其是昆曲,更是雅到了骨子里。听戏曲委婉的唱腔、精彩的对白,看那精湛的唱念功夫、炫目的武打,保证你会流连忘返,三月不知肉味。

当然,我最膜拜的,还是那本农历。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在没有精密仪器、没有现代天文设备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计算出农历的?更有那二十四节气,诗意地预示着寒来暑往、草长莺飞,将每一年精致地分割,然后据此安排农事、安排生活,甚至安排饮食起居。这些节气,有些已变成节日,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深处。

当我们在元宵之夜观灯猜谜,在清明时节缅怀逝者,在端午之日龙舟竞渡,在中秋之夜赏月怀古,在除夕之夜举杯贺岁……我深深感谢我们的祖先,感谢我们的中华文化,让我们的日子不仅具有仪式感,更拥有一份诗意。

我爱中华文化。无论身处何方,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文化总是令我充满骄傲。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不是采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模式,而是借鉴散文的写法,语言凝练而富于文采,时时以一种格言式的表达和文学性的抒写来陈述事实、阐述道理,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能给人以诗意的感受。在介绍孔子、戏曲、节气和节日时,更是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评述中融入了深深的赞美。尤其是临近结尾时的一段论述,议论抒情相得益彰,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和感恩,“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佳作工坊

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魂

钱思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养育一方人的,不仅有水土,更有文化。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从“白马秋风塞上”和“杏花春雨江南”走出的两个人,绝不会具有同样的精神和气质,他们会有不一样的风度和韵致,而且不需细品,你就能指陈。

说起中华文化,就不能撇开饮食。这份让全世界艳羡的文化遗产,的确值得我们好好陈述一番。中国人的饮食,既满足了饱腹的生理需求,又带来了愉悦的精神享受。每次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你大概也会和我一样一边咽着口水,一边默默赞叹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食不厭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子对食物的要求,这种要求近乎挑剔。不仅强调色香味,甚至连刀法和火候都要极其精确。由此你也可以想象,跟着孔老夫子学习或做事会是多么的“高标准、严要求”。老人家能成为万世师表,其手下能走出一大批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家,完全不是偶然。其实想想也正常,“民以食为天”,“食”作为天下第一要事,追求精致美味、色香味俱佳,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人做事的严要求和高品位。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看看中国人对各种事物的命名,莫不带有浓郁的诗情和浪漫气息。将太阳叫作金乌,将月亮称为蟾宫,将银河叫作云汉……再看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还有传统佳节的名字:元宵、端午、中秋、重阳、除夕……莫不诗意盎然、美感十足。所以,当中国航天人把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火星探测车叫“祝融”,你一定不会感到讶异,这正是诗意的国度里特有的浪漫使然,这也是浩渺宇宙里的一枚枚中国印记。

回望五千年文化,放眼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心中激荡起无限豪情和自信。我们享受着精致的中华美食、聆听着优雅的戏曲、吟诵着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欣赏着精美的书法国画……一方文化,养一方人。中国人正满怀着激情与自信,在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上健步如飞,阔步向前。

名师点评

文章细数中华文化的精美,从诗歌到饮食,再到语言,运用各种信手拈来的实例,由点到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价值。文章在写法上借鉴了散文的处理方法,形散而神聚,各种看似零碎的素材如一颗颗珍珠被贯穿于“中华文化”这根红线上,闪现着各自的魅力。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求新求美,句式上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节奏美。整篇文章,议论中饱含赞美之情,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