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愉
摘要:2021年10月5日~2021年10月14日我院收治一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经过5E康复管理模式的有效介入,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上升,气促、活动耐力下降以及焦虑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5E康复管理模式在间质性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持续增强患者身体机能,促进肺部功能、运动功能的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5E康复管理模式;临床护理;路径方法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200多种不同的疾病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疲劳和活动耐量的下降,伴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下降。运动不耐受是ILD的一个主要表现,肺动脉高压、骨骼肌功能障碍和运动诱发低氧血症将使情况进一步恶化。目前ILD特别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或抗纤维化药物,均不能提升ILD的运动能力。只有吡非尼酮能减少6分钟步行距离的下降幅度[1]。因此,增加运动耐受性、身体活动能力和肌肉功能是ILD药物无法达到的治疗目标[2]。近年来,呼吸康复治疗已经逐渐成为ILD患者可接受、可行的一项治疗措施。世界范围内74%的呼吸康复机构推荐对诊断ILD的患者进行呼吸康复。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关于ILD姑息治疗的文章也提到呼吸康复是ILD非药物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对呼吸困难、疲劳、抑郁与焦虑、体质量减轻等各方面症状改善是有效的。
1ILD的发病机制及生理病理改变
1.1 ILD的生理病理改变
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曾经有学者指出,ILD实际上称为“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更为恰当,它的病变部位不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细支气管领域。细支气管领域和肺泡壁纤维化使肺的順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的通气障碍。此外,细支气管的炎变以及肺小血管的闭塞引起通气血流比例的失调和弥散能力的降低,最终发生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
1.2 ILD的发病机制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LD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患者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若肺泡炎属自限性,或病变轻微且在肺实质严重破坏前得到有效治疗,则肺泡炎能得到控制,肺泡及小气道的结构可得以重建和恢复正常,肺功能免遭进一步损害和恢复。若炎症广泛和损伤严重,肺泡壁中成纤维细胞聚集和增殖,胶原组织增生、修复紊乱并沉积,肺泡壁增厚,瘢痕和纤维化形成,这种受损的肺泡壁将难以修复和恢复。
25E康复管理模式理论概述
2.1 5E康复管理模式理论
5E康复管理模式是由国际康复协会首次提出的一种整体护理模式,包括鼓励(Encouragement)、教育(Education)、运动(Exercise)、工作(Employment)、评估(Evalua-tion)等5个方面,主要是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实施护理工作,同时对在护理工作中患者遇到的问题予以评估、修订、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有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模式,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5E康复管理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患者整体化护理中。
2.2 5E康复管理模式的临床优势
目前许多患者及其看护者缺乏ILD相关知识,致使ILD患者在家中无法进行规范系统的康复训练,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症状,治疗依从性差,甚至出现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情况,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5E康复管理模式可通过教育使患者掌握足够的疾病知识,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和运动锻炼,树立积极的心态以便早日康复,在促进疾病康复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5E康复管理模式在间质性肺炎中的应用策略
2021年10月5日~2021年10月14日我院收治一例间质性肺炎患者,年龄68岁,在2020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伴咳嗽咳痰,咳少量黄黏痰,伴发热,最高38.5℃,以“重症肺炎”为诊断入院治疗,曾行ECMO治疗后好转出院。2020年4月和7月均因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伴咳嗽咳痰,咳少量白黏痰入院治疗。现患者再次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伴咳嗽咳痰,咳少量黄黏痰,活动后血氧波动在88%~90%入院治疗。
3.1 入院期间的辅助检查
患者在入院后接受CT、综合生化、血常规、肺功能、心电图、涎液化糖链抗原检测(KL-6)等检查,对患者身体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后续治疗、护理等系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性引导。在掌握患者身体机能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评估,护理评估内容主要针对生命体征、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系统、骨骼系统,明确护理工作的侧重点。
3.2 强化个体化基础护理措施
针对患者气促症状的护理:(1)向患者讲述出现气促的原因,表明持续氧疗可改善气促情况。(2)休息时保持2 L/min持续吸氧,活动时调高至4~5 L/min,适当休息,减少氧耗;进食、如厕时适当调高氧流量;外出检查坐轮椅,佩戴氧气。(3)对患者进行动态血氧监测,观察活动中血氧波动规律,活动应遵循省力原则,减少耗氧,保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以上。(4)指导患者行缩唇腹式呼吸、肺纤维化呼吸康复操。缩唇腹式呼吸3次/d,早中晚各1次,每次10 min。肺纤维化呼吸康复操包括全肺深呼吸、单侧下肺深呼吸、上肺深呼吸,每个动作做5次,2次/d。
针对活动耐力下降的护理:(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活动时调高氧流量至4~5 L/min。(2)亚极量运动目标心率=(220-年龄)×85%,保持患者活动时血氧>88%,心率<130次/min。示范正确的动作,制定合适的运动量,指导患者带氧进行床边运动。上肢运动哑铃扩胸2次/d,每次5个。下肢功率单车2次/d,每次10 min。原地踏步2次/d,每次10步。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动作和生命体征进行及时调整。
针对患者疾病认知缺乏的护理:了解患者对疾病、氧疗和运动等方面的认识及存在的误区。向患者讲解间质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正确的氧疗知识,特别是活动时氧疗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活动后气促的应对措施。向患者讲解居家康复的护理方法,如注意增加营养、预防感染等。每天监测体温、心率、血氧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咨询。
针对患者焦虑的护理: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困惑;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导致其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疏导,告知患者采取正确的方法舒缓情绪,放松身心,常用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法、音乐疗法、病友交流等;鼓励家属多陪伴、支持患者,一起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运动中;鼓励患者完成基本的自我护理;利用身边肺康复较好的病例鼓励患者规律进行康复训练。
针对药物治疗的护理:于患者住院期间,遵医嘱对患者用药,静脉滴注时调整好用药量与速率,口服用药时送药至患者手中,看其服药后再离开,用药期间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理,以减轻不良反应的影响。患者若有带药出院,则嘱其遵医嘱用药,出院前加强用药指导,提醒患者务必严格按照医嘱的用药剂量与用药方法服药,不可私自调整药量、停药,以免导致药效下降,造成疾病复发。
3.3 加强康复护理
患者气促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因此出院时嘱患者配置了便携式吸氧机,在回家途中保证持续的氧疗,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了居家康复指导。出院后第3天予以电话随访,1周后予以微信随访,评估患者居家康复的训练情况,肯定和表扬做得好的地方,纠正做得不好的地方,给予患者支持,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家里配备氧气管,每天坚持吸氧。每天更换制氧机湿化水,定时清洗制氧机滤膜。每天坚持呼吸锻炼和运动锻炼。运动要循序渐进,运动前后要监测血氧,观察血氧情况。每天早晚各添加鸡蛋1个,牛奶250~500 ml。少量多餐,两餐中可添加水果,适当进食维生素,保持大便通畅。在烹饪方式方面,尽量选择清蒸、炖、拌、白切,避免煎炸。按照饮食宝塔的要求,每天摄取12种食物。出门佩戴好口罩,如家人身体不适,注意隔离,预防感冒。如身体有不适及时告知,遇特殊情况及时就诊,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加量。
3.4 治疗成效分析
出院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明显上升,气促、活动耐力下降以及焦虑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4结论
目前,ILD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临床症状,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坚持个体化全身性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规范化用药能有效延缓疾病的进程。出院时做好详细出院指导,及时进行出院后的电话回访,了解患者院外情况,提供健康指导可使患者和家属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再次发病的次数,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例引入5E康复管理模式,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解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疑虑;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分阶段、个体化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呼吸训练、运动功能锻炼;加强呼吸操练习,争取独立完成日常活动和工作;及时评估锻炼效果,根据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实现对患者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使患者了解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强了治疗信心,进一步恢复了生活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从而更快地回归家庭及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潇,岳红梅,王若利,等.吡非尼酮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5):584-590.
[2] 劉梦影,王天真,曹孟淑.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21,41(21):1616-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