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李玉,女,安徽马鞍山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加。而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不断蔓延,中国乃至世界的疫情抗争仍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面临着就业、学习、生活的多重压力。在高度紧张和压力下,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当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逐渐增加。因此,高校辅导员更加需要不断探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有效路径,以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 关键词 ]
大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
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的选择,而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招聘时除了考虑成绩问题,更加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组织协调以及临机应变等能力,因此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日常学习外,他们同时还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参与活动、应对考试和竞赛。在多重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退学、休学、打架斗殴、悲伤焦虑、躁狂冲突等事件也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也接踵而来。此时,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处在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前线,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想要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就要不断重视辅导员的发展和培养,不断完善高校的危机干预体系,不断强化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和识别
1.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
危机意味着危险和紧急。它通常有两个特定的含义,一个是指意外的紧急情况,另一个是指人们处于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的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他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协调稳定的状态下,突然遇到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挫折和困难,必须面对且难以解决的不平衡状态。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及时缓解和消除,就会扰乱个人行为和心理,影响正常生活,甚至会冲动地进行自我伤害以及伤害他人。大学生心理危机则是指在高校中,学生在遇到运用普通方式和固化思维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失恋、成绩下降、寝室矛盾等)时,心理所产生的不正常反应。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旦出现,对学生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上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识别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尤为重要。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初步的识别,有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危机事件的产生。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个体持续的消极情绪、明显的行为改变、学习效率的下降和不经意间表达的轻生念头来识别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2.1 持续的消极情绪。情绪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这也是测试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当学生出现不良反应,如情绪的波动起伏较大、时而狂躁健谈、时而沉默寡言、经常难抑激情或过度焦虑时,表明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危机,持续的不良情绪反应表明,学生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了。
1.2.2 突然的认知改变。当个体对自身的认知产生偏差时,会产生过度的自卑或自负情绪,不想学习,注意力分散,容易自责,陷入悲伤,导致记忆和感知的变化;个体很难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经历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有时候会害怕、发狂。
1.2.3 明显的行为改变。行为举止的改变也是反映一个人心理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大学生出现了行为异常,如上课旷课、不注重个人卫生、说话做事容易伤人、拒绝他人帮助、丢弃或损坏自己一直喜欢的物品以及产生强迫行为等,此时辅导员要有所察觉,以便开展进一步的干预工作。
1.2.4 异常的躯体改变。当个体出现难以入睡、食欲不振、头晕、恶心、皮肤发疹、发抖或抽搐、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胃部不适等现象时,也说明该生近期的状态出现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其深层次原因。
1.2.5 流露轻生的想法。处在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过自伤自杀的经历和想法,但是在进行之前都会不自觉流露出自伤自杀的意图,比如会谈论到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找不到存在感,总是会涉及与死有关的话题,还会通过不同方式留下遗书、遗嘱、收集致命药物、准备自杀工具等。辅导员只有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情绪以及行为等及时发现学生的自杀征兆,才能尝试进行危机干预,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优势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需要联合各方面力量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心理健康中心的措施是无法取得非常好的干预效果的。而辅导员在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既扮演着管理者又扮演着朋友、教师、家长等多重身份,是学校连接学生的桥梁,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部门无法取代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介入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环节。
2.1 辅导员能够全面掌握大学生信息
为了便于管理,辅导员在学生开学后会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学籍信息、宗教信仰、家庭环境情况、过往病史等。这一系列的信息都有可能是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因素。了解了这些信息,更加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除能够获得学生的个人信息外,也能够通过多渠道(室友、班委、任课教师等)全面客观地获得学生的其他在校信息,比如学习状态、人际关系等。因此,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全面更详细地分析问题,从而更快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2 辅导員能够与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
在高校里,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莫过于辅导员了,现如今的大学辅导员越来越年轻,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也逐渐减少,在年龄、人生阅历、价值观上也与大学生相投,给学生以亲切感和信任感。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辅导员日常会开展主题班会、深入宿舍、组织团建等。在活动中,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也越走越近。此外,辅导员的九大职责,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不管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思想,都是辅导员关注的重点,可以说,辅导员处在学生管理的第一线。所以,学生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和日常能够联系上的辅导员进行交流。另外,辅导员掌握着学生的各种信息,在谈心谈话中也能站在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达到学生愿意听的效果。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2.3 辅导员能够以专业角度及时进行疏导
高校每年都会给新上任的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素质、基础业务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工作技巧方式等,同时也会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举办讲座和座谈会,进行经验和应对实际工作的讲解和传授。在一系列全面而系统的培训后还会现场进行学生问题模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辅导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操练中,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处理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高校更是将其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每年都会邀请心理学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和高校心理方向的专业教师为辅导员做培训。通过培训,辅导员能够充分掌握专业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技巧以及精神病学理论,也能够学会鉴别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严重的精神疾病,从而能够较为专业地开展与学生的谈心谈话,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
3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路径
3.1 建设危机评估体系,做好危机识别与预防
每逢高校新生入学,各个学校都会开展新生的心理普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整体心理情况。心理健康中心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筛查出有问题或者数据异常的学生。针对轻度、中度以及重度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中心会分别采取不同的关注方式,进一步排查和落实情况。对于轻度问题学生,由辅导员进行谈话和关注,确定学生的目前情况;对于中重度问题学生,则是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教师进行约谈,掌握当前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很多高校建立了转介机制,若辅导员遇到自己难以识別和疏导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转介,移交给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关注。除注重心理普测工作外,辅导员也要把握心理危机的多发期和重要时间节点,比如新生刚入校、各大考试前和考试后、受到惩处后以及寝室矛盾出现后等。另外,也要关注季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一般来说,春季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发季,此时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做到时刻关注。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里学习是第一要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教师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能够从鲜活的案例和解决方式中感同身受,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完善等技巧。同时,各科教师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日常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能只注重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而疏忽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不能唯成绩论,要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积极思想,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此外,辅导员要定期在班级里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普及各种心理知识,比如何控制和调整情绪、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比如何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除了理论学习,更要让学生参与实践中,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比如文艺汇演、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以实践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 、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得以提高。
3.3 整合学校资源,完善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心理危机的预防、处理以及干预后的救助措施和制度,涉及了学生的家长、室友、同班同学、任课教师等多个个体,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都能发挥作用。近几年高校一直重视和发展朋辈辅导,着重培养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力,也一直强调家校互通,完善家校联动机制,发挥家庭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更需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目前高校采用最多的是“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机制,依托宿舍室友、学生干部等群体提前发现班级的异常情况,采取措施起到预防作用。辅导员在各个环节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整合四级预警获得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除构建危机预警系统外,高校还要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补充心理咨询团队,配备心理器材和设备,注重中心的文化建设,营造舒适隐秘的咨询场所,满足大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这样也是为学生提供情绪发泄、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心理健康中心建立联动,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正确看待心理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求助欲和安全感。
3.4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危机干预能力
虽然高校不断地为辅导员提供学习的平台,但是由于现在的大多数辅导员并不是心理方向的专业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并不是特别全面,其专业性仍然需要加强。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另外,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具备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危机识别能力、沟通能力等,这所涉及的知识就更广泛了。所以高校要通过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培训、校外培训等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来提升辅导员的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辅导员技能大赛、心理危机干预小剧场等,让辅导员在实践中提升危机干预能力。
3.5 辅导员的压力调节和自我关爱
现如今,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增加,辅导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不同角色身份转换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处理,工作与家庭的重心协调,情绪管理及压力疏解,危机处理等等。要想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就要先让自己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就需要辅导员进行压力调节和自我关爱。首先,辅导员要寻找多种途径获得情感支持,比如家人、同事、朋友等,遇到问题要学会倾诉,从而缓解自身的不快,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若是遇到棘手的问题,也可以寻求上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其次,辅导员要积极悦纳自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能做到完美。辅导员在管理上也会出现失误,要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问题的得与失,做到量力而行、知错就改。最后,要学会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咨询师,通过专业疏导来调节自身的情绪。辅导员只有学会调节自身压力、学会自我关爱,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问题,才能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保障校园的和谐与安全。
4 结语
高校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多发地带。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时,辅导员更应循序渐进,事无巨细,配合高校不断更新和制定符合当下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充分利用时代特点,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建立联动网络预警体系,健全高校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和谐健康的美好校园。
参考文献
[1]徐静英,王继东. 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J]. 中国成人教育,2006(7):46- 47.
[2]邓黎崇.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74-175.
[3]姜微,张诗雨.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