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化合作机制 深化澜湄区域教育发展

2022-05-30 10:48王月洪瑞祥伍肖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10期

王月 洪瑞祥 伍肖

摘   要:2021年12月,首届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暨LEAD2项目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为交流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经验搭建了新平臺。澜湄六国——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有着紧密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可深化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通过文化传播、教育科研智库整合、人才交流与培养等方式构建合作新机制,以实现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新突破,促进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持续深入发展。

关键词:澜湄区域 教育合作与发展  LEAD2项目

2021年12月18—19日,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欧盟“伊拉斯谟+”LEAD 2项目组承办的首届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暨LEAD 2项目研讨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苏州大学、云南省社科院、广西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维也纳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

“一带一路”建设正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促进区域教育合作,健全澜湄区域合作交流深化机制、构建我国教育在对外交流中的话语体系、增强教育软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此次会议围绕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已取得的进展、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度交流,与会专家认为促进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应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继续深化多元化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对外援助作用,关注区域风险防控,加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支持澜湄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凸显中国特色,拓展多维视角,

打造全景式澜湄教育合作图景

“一带一路”建设中,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是促进我国中西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我国可从多视角审视自身在合作中的优势地位,拓宽合作的广度,挖掘合作的深度,建立健全与澜湄区域国家教育合作交流的合理机制。

(一)塑造中国形象,推动我国教育传播,丰富澜湄地区教育合作交流领域

在澜湄区域教育合作与交流中,我国可结合自身特色,构建适应性的话语体系,在区域教育合作中发挥促进作用,塑造国家形象。

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从拉斯韦尔5W理论视角出发,从学术角度宏观地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的教育国际传播体系[1]。他认为,在“谁来传播”方面,政府、学校和民间机构三者应该配合联动,各自发挥作用;在“传播什么”方面,一是要传播我国制定的各项中长期教育规划如中小学教研制度、教育扶贫举措等优秀经验,二是要发挥中国特色,积极向外传播如“尊师重教”“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我国传统与现代的优秀价值理念;在“何以传播”方面,我们除了要依靠传统媒体还要依靠人才力量,要大力发展境外办学并积极借助各类国际组织平台扩大影响力;在“对谁传播”方面,我们需要针对重点的人和重点的区域,如国际上对中国友好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在特定区域有代表性、影响力的国家;在“如何传播”方面,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的优势,还需要看到对方的需求、了解对方的政策,需要建立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他人所接受的话语体系。

(二)多视角审视,发挥我国教育软实力,支持澜湄区域共同体建设

我国应明确自身在教育合作中的优势,在国际化政策保障支持下,探寻合作切入口,强化澜湄区域教育互动。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杜岩岩教授认为,应将教育作为国家对外合作的重要支撑,积极加强与欧亚国家的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她认为,第一,当前教育发展不能仅仅基于中国视角,从多国视角加以审视是很有必要的;第二,跨境教育合作既具有国际服务贸易性质,也具有政治色彩;第三,跨境教育的结构和状态受各国参与意愿和支持力度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熊理然教授从结构性权利视角对中国和印度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尽管在安全结构领域,中印在澜湄区域的竞争要大于合作,但中印两国在产业结构和技术商品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异,双方在对澜湄区域国家的商品出口、技术和文化交流、金融结构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云南大学张建新教授从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网络(Asia Pacific Quality Network,APQN)的视角探讨了教育如何支持澜湄区域共同体建设。她认为,应当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指引,牵手APQN为澜湄教育支持搭建平台,并把握高教四新建设释放的红利。

(三)跨界联动,深化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探索澜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

我国可明晰当前澜湄教育合作中存在的现实挑战,以分析实际合作进展、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优秀案例,持续整合资源,探寻澜湄区域的教育合作新机制。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卢光盛教授从目前澜湄国家区域教育合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三方面阐释了如何深化区域教育合作。他表示,当前云南已与澜湄五国初步形成多形式、多途径、多领域的人才交流合作新格局,但当前澜湄区域教育内容与人才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当下澜湄教育存在民间合作不足,交流合作起步晚、力度小、覆盖面窄,培养人才层次低,专业化平台搭建不够,教育与科研智库资源互通互享不足,澜湄区域间互信程度低等问题。卢光盛教授表示,在未来,澜湄区域应强化人才管理机制建设,为教育与人才交流合作提供有力平台和制度保障,整合资源推动澜湄区域教育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李劲松教授关注非正规教育国际合作,建议从国家层面重视非正规教育,由政府引导,促进社会广泛参与,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理念,构建非正规教育国际合作平台,以专业团队和社会组织为依托,提供非正规教育产品,促进乡村振兴。通过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积极建立公共产品的融资机制,带动官方和商业化导入资金的投入,支持区域内对话并建立共识。

云南师范大学杨舒涵副教授结合自己外事工作经历,从外事教育合作的现实基础、外事教育合作的核心政策、澜湄教育合作的典型案例、澜湄教育合作的基础要素四个部分对澜湄教育合作机制的实践进行了探索。他认为多方跨界的联动、政策的支持、制度的活力等都是澜湄教育合作实践中的重要要素。

二、打造高教共同体,深化职教合作,

构建多元化澜湄教育合作格局

新的时代特点对澜湄教育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可把握时代特征,发挥各类教育在构建澜湄共同体过程中的不同优势,丰富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多元化澜湄教育合作格局。

(一)强调产教融合,关注人才培养,畅通交流机制,打造澜湄区域高教共同体

在技术发展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于京天认为,高校应当成为人类文化和理性的高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澜湄教育合作,需要发挥高校的桥梁作用,积极构建澜湄高教共同体。

构建澜湄高教共同体首先应强调产教融合。陕西师范大学冯用军教授提到,跨境教育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实践,当前澜湄合作机制为打造澜湄高教共同体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及制度保障。他建议未来成立澜湄高教共同体产教融合领导小组、组建智库网络、打造目录清单、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质量、建设培训学院、设立推广基金。与此同时,云南大学李伟教授也提到应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借助企业或政府平台,以外方高校为载体,构建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澜湄高教共同体其次应关注人才培养。李伟强调,与澜湄国家的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应以人才培养合作为切入点,牵引科研合作与社会服务合作;应推动各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机构建设区域性专业人才标准体系。昆明理工大学驻老挝孔子学院的宋旻英则结合自身工作,强调了中文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老挝社会对中文教学有着巨大的需求。中老两国都应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好中老铁路、泛亚铁路、区域教育与发展国际论坛等重要平台载体,积极推进老挝高素质中文人才及其他专业中精通中文人才的培养,助力两国教育的务实合作,努力打造澜湄区域合作的新典范。

构建澜湄高教共同体还应畅通交流机制。苏州大学钮菊生教授提到当前澜湄区域的教育合作仍存在沟通机制不完善的問题,未来应当健全沟通机制。张建新教授也提到,应当强化澜湄区域高等教育中的各类互动,建立“大学”“学科”“专业”“课程”“高地”和“平台”六个一流,达到“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实现共享机遇、共建资源、共商发展”的三互三共。

(二)关注优势区位,强化制度基础,推动文化互建,深化职业教育合作

深化职业教育合作是构建澜湄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与会学者多次提到应当把深化职业教育合作放到澜湄教育合作的最优先位置。

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实践型人才,合作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优势区位。云南省社科院马勇提到要充分发挥云南在深化澜湄职教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云南民族大学耿毅聚焦云南,通过介绍云南民族大学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基础上成立的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如何服务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未来,该基地将聚焦“国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创业孵化”“文化贸易与产业发展”六大功能,积极服务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和澜湄合作。

深化我国与澜湄国家的职教合作还应强化合作的制度基础。云南师范大学杨健教授强调促进中国—东盟文化教育合作。双方应协同构建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培养高职技能人才、促进教师流动、增进沟通理解、建立教师专业标准。马勇也提到,要做好职教政策互通、职业培训互助、职业资格互认。

三、积极防控风险,健全评估体系,

保障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平台运行

云南师范大学何跃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与澜湄国家形成的多种战略伙伴关系和多项共识,为澜湄区域高教合作带来了机遇,但我国对澜湄国家学生的留学吸引力较弱、澜湄国家内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澜湄国家的民粹主义和政治动乱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开放公平、互利共赢”原则是防控澜湄教育合作风险的出发点

在“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开放公平、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的指导下,各国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表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应基于中国与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在东盟国家对高职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之际,发挥中国高等院校人才培育实践经验的作用,促进中国—东盟文化教育合作良性发展。

(二)文化信任是澜湄区域防控合作风险的重要支持

云南师范大学刘六生认为文化信任是澜湄区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持,这种文化信任既响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号召,又引领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能够从某种程度抵御一些国家国际政策的消极影响,同时这种新的文化也可以成为澜湄共同体的环境基础。为促进这种环境基础的形成,从教育角度上看,首先要增强教育合作意愿,筑牢理性信任基础;其次要深化教育合作层次,构造情感信任空间;最后要扩大教育合作范围,建立多边文化信任。

(三)有效评估、科学预判是应对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举措

云南师范大学李灿松教授认为,湄公河流域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合作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局部冲突等传统安全问题,还出现了电信诈骗、毒品、资源环境问题、多主体利益制衡以及难民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湄公河流域的地缘政治风险,制约着中国与澜湄区域教育合作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到,有效评估和科学预判是应对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举措。其团队基于十余类数据库,采用聚类法、国家双边量化评估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风险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其中缅甸为高风险等级,泰国、老挝、柬埔寨为中风险等级,越南为低风险等级,该结果与政治风险排名吻合,表明政治因素对地缘政治风险影响较大。从时间维度看,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风险基本呈下降趋势并趋于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突变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从空间维度看,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风险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

(四)健全质量评估体系、加强警务培训是防控教育合作风险的实践保障

在健全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西南大学徐辉教授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援助的角度,谈到了健全评估体系对提高合作效益、保障合作质量的重要性。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援助存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要根据我国教育援助的政治理念,健全教育援助管理体制,建立系统的效益评估机制,量化我国教育援助的投入—产出比,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援助,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在加强警务培训方面,西南政法大学吴喜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和安全要结合,在保证澜湄区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该地区教育合作与发展。他表示澜湄国家涉外警务培训工作首先要做到“治警在严”,其与国内培训存在不同,政治觉悟是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是向外警展现良好国家形象的契机;要做到“谐警在情”,对待来华的各国警察官员,要尊重其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依托高素质人才对外警进行有效管理;做到“育警在高”,提高教学团队国家核心利益至上的教学理念,发挥外警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积极寻求合作,深化警务联络与联合执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明确了当前澜湄区域教育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继续深化澜湄区域教育合作的必要性,提出了深化合作的具体实施路径:一是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价值及理想的传播,以多维度的视角,明确自身优势,挖掘更多合作潜能;二是注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高教共同体,深化职教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和培养;三是加强政策指引,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防控区域风险,保障澜湄教育合作平台运行有效。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拉斯维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3:35.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