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这一消息在英国乃至全球引发了巨大的情感波動。她的家人和好友都在为此悲伤,但其他人感受如何呢?为失去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感到失落是一种悲伤吗?
爱丁堡大学哲学家和伦理学家Michael Cholbi说:“大多数悲伤研究都集中在失去父母、亲密朋友或配偶方面。”
一个人与知名公众人物或皇室成员之间的单方面关系被称为副社会关系。“我当然认为,副社会关系会导致悲伤。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悲伤只有在互惠关系的背景下出现才有意义。”Cholbi说。
一些研究人员将副社会性悲伤归因于可能性的丧失。“悲伤的体验是对整个世界体验的一种破坏。当它发生时,你的假设就会被打破。”约克大学哲学家Louise Richardson说。她引用了一个被称为“假设世界”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世界有着强烈的基本假设。“我们感到悲伤的是那些破坏了假想世界的损失,这可以解释人们对英国女王之死的悲伤。”她说。
Cholbi说,人们为公众人物的离去而悲伤是有道理的,因为通过接受相同的感知价值,或者欣赏那个人所持有的立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把自己的身份寄托在这些公众人物身上。“这是失去了一个在自己价值观中发挥作用的人。所以,这种感觉不仅是失去了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某方面的损失。”
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内向”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名人的离世。伦敦丧亲慈善机构Cruse的临床主任Andy Langford解释说,“内向”是指我们认为与我们有关系的人拥有的品质,即使我们与他们相距甚远。他说,我们自己最终也会接受这些品质,这有助于我们应对丧亲之痛。Langford认为,对公众人物的悲伤也是悲伤,“那些感觉是真实的,那种悲伤也是真实的”。
但对于一些关系遥远的人,比如英国女王,Langford预计悲伤会比失去更亲近的人消失得更快。他说,我们与某人形成的联系取决于三个变量:时间、距离和亲密度。“这三个方面将向我们表明哀悼的程度,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专门关联这三个变量的神经元。”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延缓悲痛中心主任Katherine Shear说,长期悲伤障碍(一种持续强烈的悲伤状态,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极不可能”影响那些哀悼英国女王的人。
尽管有这些见解,但测试关于悲伤的理论和找到定量答案仍然具有挑战性。“这不像大脑中有一种悲伤腺体,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你可以看到它是多么活跃。”Shear补充道,“悲伤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实际上非常复杂:它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整组情绪。”
(选自2022年9月16日《中国科学报》,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