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08:46吴花
幸福家庭 2022年11期
关键词:指南教师应博物馆

吴花

2012年教育部正式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的十年,是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的十年,解读《指南》、落实《指南》精神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探究,笔者所在幼儿园从2011年开始创设了幼儿园内首个“儿童博物馆”,与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展示物品。在《指南》颁布后,我园教师共同解读、探究,将“儿童博物馆”的环境创设与《指南》的相关要求对接,从“班本儿童博物馆”到“固定博物馆”,再到“流动博物馆”和“走园博物馆”,不断转变“儿童博物馆”的创设形式,以焕发环境的活力,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指南》背景下笔者所在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对接《指南》,创设

更具价值的“儿童博物馆”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需要。笔者所在幼儿园根据《指南》的相关要求,在前期创设“儿童博物馆”的基础上,从主体、空间、方式三个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期创设更具价值的“儿童博物馆”。

(一)“儿童博物馆”创设主体改变——从教师转向幼儿

《指南》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在创设“儿童博物馆”的环境时,教师应综合考量幼儿的身心发展、兴趣需要、能力水平等。在《指南》背景下,笔者所在幼儿园将幼儿作为“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的主体,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运用儿童视角创设“儿童博物馆”的环境,使环境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在环境中的持续探究与发展。

幼儿的兴趣各不相同,在创设“儿童博物馆”的环境前,我园教师先通过与幼儿谈话、发放家长问卷等方式了解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做好了前期的经验准备。在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后,我园教师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挖掘适宜开展活动、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从而确定“儿童博物馆”的创设主题。在创设“儿童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根据自愿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事物或某种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学习,并将自己的发现融入博物馆的环境创设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幼儿创设了“纸袋博物馆”“纽扣博物馆”“石头博物馆”等,丰富了“儿童博物馆”的内容,还利用幼儿园的转角、楼道打造了“瓶子博物馆”“气味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感官博物馆”等,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幼儿探究与学习的天地。

(二)“儿童博物馆”创设空间改变——从室内转向户外

《指南》指出,教师应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他主张在自然条件下,遵照幼儿的本性,促进幼儿内在的自然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应创设一个能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环境,鼓励幼儿开展自主活动,让幼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受一切事物。基于此,笔者所在幼儿园将“儿童博物馆”的空间扩展到户外,尝试利用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让幼儿体验充满生機与活力的自然环境,自由自在地游戏、玩耍。

2018年,笔者所在幼儿园着力于自然探究,开拓了草地、小山坡、小溪流、种植园、特色庭院等户外环境,种植了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形成了绿色、生态的自然场地。同时,我园教师依托园区资源优势,与幼儿共同收集、调查现有资源,形成了幼儿园“花资源地图”“树资源地图”等。我园教师还针对资源的收集进行了专项研修活动,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初步形成了“花博物馆”“树根博物馆”“草博物馆”等,丰富了“儿童博物馆”的内容。

此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园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资源为探究对象,利用项目小组的方式带领幼儿观察、采访、调查、操作、实验等,让幼儿在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经验,很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三)“儿童博物馆”创设方式改变——从静态转向动态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为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笔者所在幼儿园转变了“儿童博物馆”的创设方式,即从静态转向动态,着眼于幼儿长期的发展。

《指南》指出,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探究对象,自由支配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成长。基于此,我园教师充分利用“儿童博物馆”,为幼儿提供游戏和学习的空间,并鼓励和支持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增强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对照《指南》,发挥“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的价值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兴趣是幼儿学习的驱动力。《指南》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形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与尝试、乐于想象与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在“儿童博物馆”的环境创设中,我园教师着眼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注重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环境创设的价值,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一)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让学习经验看得见

在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提出项目问题后,我园教师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项目问题呈现在环境创设中,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并将幼儿的探究过程与发现体现在环境创设中,让幼儿的学习经验看得见,从而充分发挥“儿童博物馆”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

(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让学习效果看得见

《指南》每一个领域的目标都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同时列举了典型表现,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观察与评价幼儿。在“儿童博物馆”相关活动的评价中,我园教师采取了即时性评价、追踪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并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以保证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让幼儿的学习效果看得见。

1.即时性评价。在“儿童博物馆”走园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了幼儿的参与度、能力发展、学习方式、经验获得等实际情况,并给予幼儿即时性评价。同时,我园教师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与《指南》各领域的发展要求相联系,通过调整环境、材料等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2.追踪性评价。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学习方式和特征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持续性、追踪性。在“儿童博物馆”的相关游戏中,我园教师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并采用投票、采访的形式,持续收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鼓励幼儿通过主动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园教师会持续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探究过程,并进行追踪性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丰富课程资源,开展生成类课程

在开展“儿童博物馆”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我园教师及时将更新的活动内容纳入资源库,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以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同时,我园教师经过梳理,形成了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地图,充实了课程资源库。此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园教师尝试了开展主题课程的新模式,即在开展主题课程期间的任何一周,根据幼儿在主题活动期间的兴趣点,开展生成课程。

三、活用《指南》,焕发“儿童博物馆”环境的活力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儿童博物馆”的环境创设中,我园教师以幼儿为主,尝试通过“自主预约”“适当留白”“自主管理”等方式,焕发“儿童博物馆”环境的无限活力。

(一)自主预约

在“儿童博物馆”内,我园教师会预留部分环境,让幼儿通过班级预约、小组预约的方式,呈现自己探究的过程与结果,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环境创设,使“儿童博物館”更具活力。

(二)适当留白

1.环境留白。幼儿天生喜欢亲近自然,在自然中,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全身心投入学习与探究,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基于此,我园教师在户外环境的创设中尝试留白,呈现原生态、充满自然野趣的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2.内容留白。我园教师尝试通过观察与倾听,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据此成立项目小组,明确探究主题与内容,并在探究内容上适当留白,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让幼儿与环境进行充分的互动,以帮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

3.指导留白。每名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鼓励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学习。基于此,在“儿童博物馆”的相关游戏中,我园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与发现,从而增强幼儿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自主管理

在“儿童博物馆”的系列游戏中,我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管理场馆内的材料、环境,并通过讨论形成场馆公约,让每名幼儿都知道如何取放和整理材料,以增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隐形的课程,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园将继续在《指南》的引领下,不断更新“儿童博物馆”的环境创设,使之更具活力,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

猜你喜欢
指南教师应博物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博物馆
指南数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露天博物馆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博物馆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