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玲
虽然每一天,我们家都在上演姐弟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的“剧情”,但更多的画面是:犯了错姐弟俩一起受罚,得了奖励一起分享。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7岁半,上一年级,儿子3岁半,刚读小班。很多朋友都说,你家俩孩子真乖,团结友爱,相处和睦,你带娃真有一套!
实则不然。同所有二孩家庭一样,我也经常手忙脚乱,身心俱疲。记得二宝出生前,同事提醒我:一定要做好大宝的思想工作!因此,为了让女儿能够接纳即将到来的二宝,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比如,给女儿讲绘本《小弟弟要未了》《你们都是我的最爱》;让女儿猜想宝宝会是弟弟还是妹妹,并给宝宝取小名;让女儿全程参与妈妈的孕期,感受宝宝的变化与成长;为女儿买了她梦寐以求的“梳妆台”,以庆祝她即将成为姐姐……那时,对于二宝的出生,女儿充满期待。
终于盼到弟弟出生,女儿第一时间来到医院探望。当她看到小小的弟弟缩成一团时,怔了一下,许是眼前的弟弟与想象中差距太大。她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弟弟的小手,在我们的鼓励下轻轻地抱了抱弟弟。回家后,看着大人忙前忙后,女儿主动上前帮忙——拿尿布、递奶瓶、扔纸巾。那段时间,女儿总喜欢围在弟弟身边,对这个新生命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
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女儿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几乎所有来家里探望的亲友,都因为关注弟弟而忽略了姐姐,女儿情绪变得低落,常常默默地远离人群,躲进小房间。画画老师也跟我反馈,女儿近期上课时很沉默,总低头画画,问她问题也不回答。直到有一天,因为弟弟的哭闹,我再一次对女儿“爽约”,还批评她不懂事时,她愤怒地朝我喊出“我不要弟弟,让弟弟去做别人的弟弟”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和先生反思,我们要二胎的初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女儿:我们都成长于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看重手足之情,我们希望女儿也能有弟弟或妹妹陪伴。但显然,事情的发展非我们所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站在女儿的角度上思考:弟弟没出生前,女兒独享爸爸妈妈的爱,弟弟出生后,爸爸妈妈对她的关注被分走了大半;自从弟弟出生,便有很多人告诉女儿“你是姐姐,要听话”“弟弟还小,你要让着弟弟”,这样的话听多了,她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逆反心理。对于只有三四岁的她来说,这些都是巨大的冲击,她需要时间慢慢去消化和适应,更需要爸爸妈妈足够的关爱。我们决定投入更多精力给女儿,只有让女儿感受到爱、获得安全感,她才有能量爱弟弟。
接下来,我每天都会抽时间陪伴女儿,或看绘本,或玩游戏,或画画。过程中,即使儿子哭了,我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去关注儿子。这时,反倒是女儿会提醒我:“妈妈,弟弟哭了,你先去哄弟弟吧!”
家庭会议上,我提出过“女生节”的想法——每个月有1-2天是属于我和女儿的节日,我们可以离开家去做想做的事。家人给予了我们支持。于是,我们去看儿童剧、逛街、吃美食,她陪我去做美甲……女儿特别开心,她充分享受着独自占有妈妈的时光。有时出来时间久了,女儿也会念着弟弟有没有哭、会不会饿,买玩具的时候也会要求我给弟弟买一个。我常常跟儿子说:“你是弟弟,要听姐姐的话!”我也常常跟女儿讲:“你不用什么事都让着弟弟,你心爱的玩具和物件,不愿意分享给弟弟就不用分享!”
弟弟慢慢长大,变得越来越调皮。他会把姐姐刚画好的画弄脏,把姐姐心爱的玩具摔坏,把姐姐的画笔塞到隐蔽的角落。每每这时,女儿总会气急败坏地来告状。我们问明原因,得知是儿子的错,便会罚刚会站立的儿子“面壁思过”。这时女儿又于心不忍,跑过来向我求情:“妈妈,算了,弟弟还小,不要惩罚他了。”有时候儿子因为犯错被“打屁股”,女儿会叉着腰站在我们面前护着弟弟:“你们不能打小孩!打小孩是不对的!再打,我们就不做你们的小孩了!”护着弟弟的女儿,凶悍得像一头发怒的小野兽!当然,弟弟也越来越依恋姐姐。记得有段时间,儿子总是恹恹的,怎么逗都不欢乐,但又不像是生病了,我们总找不到原因。直到我们发现,姐姐从幼儿园回来时,弟弟就恢复了活力,手舞足蹈。我们才意识到,还不会说话的弟弟是不习惯没有姐姐的陪伴。女儿上学了,念古诗的时候弟弟会在旁边咿咿呀呀跟着念:跳绳时弟弟会跟着一起跳;上舞蹈课时,弟弟在外面等一个多小时接姐姐下课……
7岁多时,女儿进入叛逆期,脾气很大,免不了被我们训斥。看着爸爸训姐姐,弟弟眼圈红红的,心疼得直流眼泪。有一次,父女俩剑拔弩张,眼见爸爸的巴掌要落下来,弟弟冲到两人中间,把姐姐拦在身后,一把推开爸爸,大声哭叫着:“你打姐姐,我就不要你当爸爸了!”
虽然每一天,我们家都在上演姐弟俩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的“剧情”,但更多的画面是:犯了错姐弟俩一起受罚,得了奖励一起分享;弟弟拿积分卡请姐姐看动漫,姐姐把脚踏车让给弟弟骑;每天放学后,姐弟俩总要凑在一起,叽里咕噜分享在学校和幼儿园里遇到的新鲜事……他们有吵不完的架,更有说不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