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伟 叶肖栗 郑惠文
我们生病,多数情况是由于细菌、病毒及其他哥导致身体出现异常反应的物质进入身体所致。它们像小怪兽一样,使身体某些部位的功能无法正常运转,继而引发不适症状。而药物就如同去作战的“卫士”一般,可以帮助我们打败这些“小怪兽”。
儿童常用药类型
口服液
口服液是一种液体制剂,其中会加入矫味剂(药品中用以改善或屏蔽药物苦味,使病人难以觉察药物的强烈味道的药用辅料)、抑茵剂等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大部分口服液辅料成分中含糖浆,其甜味能较好地掩盖药物的苦味,故口服液是儿童较为喜欢的剂型。服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尽量选择小支装,配吸管服用。儿童用力吸一口即可将药物送到喉咙位置,减少药物在口腔内的停留时间。
片剂
常见的片剂有分散片、包衣片、缓释片、咀嚼片、泡腾片等。
分散片是一种遇水即可化开的药片,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服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药片卡在喉咙处带来的风险。服用时,家长可将药片放在小勺内,滴水使其变为液体,再送入孩子口中。相对于普通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分散片具有服用方便、崩解迅速、吸收快和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包衣片是指在片心外包有衣膜的片剂。常见的有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等。糖衣片是在普通片外面包裹了一层糖衣,可掩盖药片的苦味,使其更容易吞咽。薄膜衣片是在药物外包裹了一层较为稳定的高分子材料,形成薄膜,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也可掩盖药物的苦味。肠溶衣片的保护膜可以保护药片的成分不受胃酸的破坏,更好地发挥药效,注意服用时不宜破坏药片的外衣。
缓释片通过特殊的技术手段,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注意药片不可咀嚼或研磨。缓释片通常一天服用一次即可,更适合学龄儿童。
咀嚼片是指可以在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剂溶化后吞服的片剂,多用于维生素类及治疗胃部疾病的药物。咀嚼片口感良好,易被儿童接受。
泡腾片是使用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新型药品剂型,常见的有维C泡腾片、甲硝唑泡腾片等。泡腾片中含有泡腾崩解剂,溶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注意提
醒儿童未完全溶解前不宜饮用。
颗粒剂和散剂
颗粒剂是指将原料药和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既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在温水中溶解后服用。
散剂是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这类药物需要用水泡开后服用。为了满足儿童口感需求,常加入矫味剂,比如治疗腹泻的蒙脱石散,就有专门为儿童准备的草莓味制剂。
一般情况下,年龄偏小的儿童多选择口服液或者颗粒剂、散剂,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倾向选择药片。
喂药小窍门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可采用不同的喂药方法。
喂药器助力
婴幼儿家长可选择适合小宝宝的剂型,使用专用的喂药器喂药,市面上常见的喂药器有滴管式喂药器、针筒式喂药器、奶嘴式喂药器等,对喂药都有较好的效果。比如用滴管吸入药物后,放在寶宝的牙龈上,将药水缓慢地滴到其口腔后侧,可以避免呛咳,减少宝宝对苦味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千万不要捏着宝宝的鼻子硬灌,这样不但容易呛到宝宝,还会进一步加重宝宝对服药的恐惧心理。
分散注意力
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用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用故事和音乐缓解孩子对吃药的恐惧心理,还可以通过情景游戏的方式让孩子理解生病要吃药的道理。如,给孩子购买医生、护士玩具套装,让孩子扮演医生给玩偶看病;和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当家长的感受。
讲道理
五六岁的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够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家长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明白吃药虽苦,但有助于治疗疾病的道理,也可以通过观看科学类的绘本、视频等,让孩子了解药物是科学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药物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断的试验研究才获得的宝贵产物。
我女儿2岁时感染了轮状病毒,抗拒服药。家人采用了循循善诱、威逼利诱、强行灌喂的做法,费尽心思,结果仍不尽如人意。后来,我调整了喂药策略,用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我始终认为,别看孩子小,其实他们懂得其中的道理。我举着勺子,絮絮叨叨地讲了近半个小时。当时,我没抱太大希望。突然,孩子跑过来一口把药喝了。我很惊喜,赶紧给她喂了两口水。从此我坚信,服药前,也包括其他的治疗开展前,帮助孩子进行心理建设是重要且有效的。这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耐心。
对爸爸妈妈说:克服焦虑情绪
除了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家长也要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很多家长喂药前就开始担心:药这么难吃,孩子肯定吃不下去。要知道,孩子非常敏感,他能迅速感知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产生对吃药的恐惧心理。因此,家长要提高药物使用的基本常识,平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儿童用药的相关知识,比如关注儿童医院的官方公众号,了解儿童疾病常识以及专业的用药指导。
总之,在服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和孩子共情,理解孩子,这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的第一步;其次,借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减轻孩子服药过程中的苦味感受;再者,可以多种途径为孩子讲解药物的作用,引导孩子接受药物。比如,将吃药的情节融入绘本,讲成故事,变成“过家家”游戏,让孩子感受到药物就像卫士,是帮助我们打败体内“小怪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