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琳
最近,我们在微信、公众号后台、邮件中收到不少家长的来信,倾诉“家有中学生”的烦恼。遭遇青春期“小炸雷”,怎么办才好呢?我们有请心理老师给支支招!
焦头烂额的父亲:我工作很忙,总是需要出差、加班,但现在我尽可能不出差,因为孩子妈妈几乎没法儿和我儿子单独相处。他们俩在家说不上几句话就得吵起来,有一次,我刚出差两天,就接到孩子妈妈的电话,说刚才说了儿子几句,他气得满脸通红,差点动手打人。
青春期孩子比较敏感、情绪化,研究认为,10-20岁的孩子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让他们的情绪更加不稳定,情感也比较敏感和脆弱。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变化中,内心更渴望的是“被理解、被接纳”而不是“被命令、被控制”。
感谢家长的信任,在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位焦虑的父亲,一位无助的妈妈和一位处于“疾风骤雨”青春期的孩子。
1.是父亲也是丈夫,关心儿子也关心妻子:妻子对丈夫的期待不仅仅是如何与孩子沟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期待在丈夫这里能够缓解情绪,得到理解。建议丈夫要从语言到行为传递出“我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的信息——“你辛苦了”“让你受委屈了”“我来尝试与孩子沟通一下吧,你先歇一歇”等。
2.多倾听,少建议,保持好奇心:青春期的孩子和我们分享一些信息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要我们给出建议,做出评价。家长可以保持一颗好奇心,请孩子多说一些:“你说的很有意思,原来是这样啊。”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应也可以尝试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儿子,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这些,我觉得很有意思呢;儿子,你是要听听妈妈的想法呢,还是希望妈妈知道你的这些信息就可以了呢?”
3.多询问,少猜疑,保持平常心:不预设孩子的情绪与想法,保持平常心,直接坦诚地询问孩子:“我看到你在流眼泪,是妈妈哪一句话让你觉得伤心了吗?”“我听到你刚刚声音有点激动,是觉得哪个地方不合适吗?”“你可以告诉我具体发生了什么吗?”
4.学会积极暂停:在与孩子沟通不畅的时候,直接表达:“我感觉我们需要冷静一下后再沟通,可以吗?”“儿子,这样说下去,咱们可能会吵起来,我们先停5分钟,平静一下再沟通好吗?”“儿子,我听到你讲的话了,我也感受到你好像有些情绪了,你可以给我2分钟冷静的时间再回应你吗?”
随缘的风:只要闺女一放学,我家立刻变得特别安静,我和她爸爸,还有孩子奶奶、爷爷,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哪句话惹了人家不高兴。孩子动不动就生气,也不怎么和大人交流,一回家就进自己屋把门锁上。每天写作业都写到凌晨,一直磨磨蹭蹭,大人只要一说她,立刻就情绪崩溃。
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压力,而他们年纪还小,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问题无法解决,负面情绪就会逐渐累积起来,像洪水一样淹没他们。这时候,如果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回应和正确的疏导,就会转而隐藏起自己,不愿意和外界有更多的交流。
家长可以先通过家庭娱乐、运动游戏、户外活动等方式,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调动自身心理资源解决问题。
同时,找班主任老师、孩子的好朋友,了解孩子近期情况,找到情绪来源,和孩子就事论事化解情绪。
作为家长,还可以主动地自我表达,聊聊工作中、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负面情绪,和孩子共情的同时,也将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渗透其中,进行交流指导。
只有孩子信任家长,他才能在遇到负面情绪时,主动与家长交流和求助,将家长的关心与建议顺利地接收到。为此,家长需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多倾听,少命令;多商量,少要求。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楠妈:自从上了初中之后,我儿子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小学的时候,他特别听话、懂事,也不像别的男孩子那么淘气。上了中学之后,最让我们操心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原来还能排在班级中游,没想到上了中学,一下就排到了班级末尾。我们和孩子都挺上火,那段时间,我没少唠叨他,看他磨磨蹭蹭的样子,也说过不少刺激他的话,结果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反倒是越来越不听话,现在一提学习就急眼。
厌学的情绪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从小学到初中之后,短期内环境变化、成绩波动给孩子带来很强的无力感,加之,学科增多,时间精力有限,一时之间,让孩子无所适从,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初中后學科增多,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跟不上,感觉吃力,但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新契机。
家长要停止唠叨刺激,给予支持鼓励,孩子的转型蜕变是需要时间的。
不能按小学的方式管孩子了,要给予孩子尊重,平等地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帮孩子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发现孩子成绩退步、磨蹭的症结,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橘子(心理老师):我很喜欢第三期的《我喜欢我自己》这篇教学设计,明月老师的教学过程给我很大的启发,简单、有趣又实用。我也正在教初二的学生,下次课想参考这篇课堂设计。感谢明月老师的分享,很幸运能遇到《中小学心理辅导》杂志。
楠妈(家长):孩子进入中学后,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和自己离得越来越远,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看了这本杂志,感觉好像在我和孩子之间有了一扇门,我能通过别的孩子的故事更多地了解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想法和苦恼,也学到了不少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第3期的《妈妈突然不理我了怎么办?》,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孩子的样子,这篇文章很安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