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你好”,未必真的好

2022-05-30 04:53曹冉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6期
关键词:林琳辩论赛外号

曹冉

“黑妞,上节课的笔记让我看看……”

“李东旭,这都第几次了,我跟你说过,不能给同学起恶意的外号,会伤害同学自尊心的,你怎么就不听呢!”这个气愤的声音来自班里的心理委员林琳,一个热情而又正直的女孩。

“行了吧,人家黑妞都没说什么,就你事多,我们开玩笑呢。”

“开玩笑,这叫开玩笑,你看不出牛依然已经不高兴了吗?”林琳更气愤了。

“黑妞,你不高兴了?不会吧,从小学开始都这么叫了五六年了,再说,别人都这么叫,怎么到我这就不行了!”

“不行,你要给牛依然道歉!”两人的争吵引来同学们围观。

“你们别说了,我不需要道歉!”一直沉默的“当事人”终于发声了,羞愧地跑出教室。林琳追出去安慰她:“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的,让李东旭给你道歉!”

“我不需要你的帮助,不要再提这个事了,让我一个人静一会儿可以吗!”

“为什么?!”林琳的热心帮助被拒绝,委屈与疑惑充斥内心。她来到心理办公室,“老师,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的帮助不会让她开心,反而让她更难过呢?”

对这个尽心尽责、善于反思的心理委员,我欣赏而敬佩。“你为什么要帮助她呢?”我反问。

“班里很多同学都叫她黑妞,可能是因为她长得黑,又姓牛,外号是她小学同学带过来的,在这也叫了一年多了。之前同学叫的时候她也回答,感觉没什么,可是最近我发现,同学们这么叫她的时候,她不回应,而且低着头,特别不开心,我在想她是不是不喜欢被这样叫……”

“你观察得很仔细啊,觉察同学的情绪与心境,做得很好,你有问过她的想法吗?”

“没有,不过将心比心,这么难听、直指痛处的外号,谁会喜欢!”

“是啊,这个‘难听的外号被叫了这么多年,她都不觉得难听,为什么現在不能接受了呢?你的帮助本是好意,她为什么不愿接受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给别人起外号是不对的……其实,我也有过被起外号的经历,特别不开心,后来我和他们大吵了一架,他们就不这么叫我了。所以,遇到这个事情,我只想着不能让同学们这样叫她。只是我忘了,牛依然不是我,她的立场、处境、心情和当年的我不一样,我应该了解她的变化与感受。”

看着领悟后有些自责的心理委员,我认识到,她的努力需要被看到。“林琳,这个心理委员你当之无愧!其实,你的角度也是对的,以嘲讽为前提的外号,确实会伤害同学、破坏关系,我们可以想一想怎么才能让同学们认识到这个问题,进而避免。牛依然这边,如果能做到因‘人制宜、双管齐下会更好。”

通过交流,林琳对“外号事件”的后续工作有了初步的设想。

1.单独和牛依然交流,了解、倾听她对这个外号的感受和想法。

2.组织班里开展一场辩论赛,讨论“能不能起外号”这个问题。

不久之后,林琳再次来到心理办公室,向我汇报她的工作“成果”。

“老师,我这次帮到点儿上了。”她满脸自豪、满心成就地说,“我了解到,牛依然之前挺喜欢这个外号,那是她小学老师起的,当时是在表扬她热心为班级做贡献,大家就这么叫开了。这段时间,她觉得自己长得黑,别人会不喜欢自己,所以特别忌讳别人跟她提‘黑字,那天我们争执引来很多同学,她觉得大家都在看她笑话,感到很难受……

后来,我和她聊了聊关于容貌的问题,找了找长得黑有哪些好处,我俩居然说了七八条。我觉得,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女孩子都会在意自己的容貌,只是,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外貌,就要试着去接受。其实,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我们都有自己独有的美,看到自己的美,抬头挺胸地生活。比如我,虽然我眼睛小,但是很聚光,而且这双眼睛善于洞察一切……”

听着林琳的讲述,我感慨道:“真正的伤痛,不是别人疑惑的眼光,而是心中对自己的不接纳。当接纳自己时,那些无法改变的缺点就会变成独一无二的特点。”在帮助牛依然的过程中,林琳对自己的外貌也有了新的认识,助人助己,这就是心理委员最大的荣耀吧。

“准备好组织辩论赛了吗?”乘胜追击,我问道。

“嗯,就明天的心理课吧!”林琳坚定的眼神中流淌着自信。

通过辩论,同学们得出结论:外号应该是以友好、善意和对方接受为前提。在给别人起外号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坚决不起侮辱、嘲讽类的外号。同时,如果同学不接受起外号,则不能起,也不可以传播。

林琳在《心理委员活动记录》中总结道:一个善意的外号,是夸奖,是对优点的赞美;一个恶意的外号是贬损,是对人格的侮辱;外号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它增进友谊,而不是破坏感情。那场辩论赛让所有同学都成为赢家。大家认识到,尊重同学就是尊重自己,善待同学就是善待自己。愿我们班更温暖,更团结!对了,老师,我要分享一个小花絮。那天,“黑~嘿~牛依然……”这是李东旭说的。“黑就黑吧,黑黑更健康。”这是牛依然说的。现在她还叫“黑妞”,因为她说,她接受这个外号!

反思:

正如故事中的林琳一样,很多心理委员在进行朋辈辅导的过程中,容易带入自己的经历、情感与判断,而忽略了被帮助的同学本身。起初,林琳对叫外号的同学的愤怒,也是对早年自己类似经历的控诉,以及对幼时自己的本能保护。这种方法对当年的自己是有效的,但却不一定也适用于现在的同学。

在被同学“拒绝帮助”后林琳有了反思,也让作为心理老师的我有了反思。什么样的帮助才是最切合的。一定不是“我为你好”!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心理辅导,都需要以了解、尊重为前提。了解对方的心声和感受,尊重对方的能力和抉择。看似相似的情景,却有着不一样的心境和原因。我们只有走近对方,才能做到提供贴切的帮助。

在心理委员培训中,心理老师需要指导他们在朋辈辅导时“放下自己的假设”,在“放空”自己的前提下走近了解需要帮助的同学。“放空”既是为了投入地倾听,也是对同学的信任,相信他们在阐述中,可以捋清自己的思路,产生自己的思考,探寻适宜的方法,应对和解决问题。

编辑/苗嘉琳

猜你喜欢
林琳辩论赛外号
我们都有自己的光芒
妈妈有个外号
enriches my experience 辩论赛丰富人生阅历
军科辩论赛之枪枪对决
爱起外号的小瓢虫
辩论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举办省内高校法学专业学生辩论赛的通知
小猫画画
调皮的小河虾
我的外号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