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燕
上世纪二十年代,郁达夫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笔下的人物有一段打铁的情节,而郁达夫不曾有这样的经历,自然无法描写具体的细节。于是,郁达夫请朋友带他去找一个打铁匠,了解打铁的过程。
在去拜访打铁匠的路上,郁达夫特意去糕点铺买了一些糕点,还顺便给打铁匠的孩子买了一些糖果。听他们说明来意后,打铁匠停下手上的活计,开始回答郁达夫的问题。用了一下午的时间,郁达夫终于弄明白了自己想要知道的一些問题,于是,他们向打铁匠致谢后起身告辞出来。
走出门,还未来得及离开,郁达夫和朋友听到打铁匠妻子抱怨的声音:“真是烦人,耽误了我们半天工夫!”“唉,谁说不是呢!” 打铁匠叹了口气说,“不过,人家大老远地来了,咱也不能不理啊!”
听到这段对话,朋友既生气又委屈:“前几天我就跟他约定了时间,为表达诚意和感谢,我们又给他们准备了礼物,可他们为什么还要抱怨呢?” 面对朋友的激动,郁达夫冷静地说:“这很正常呀!”朋友不解,他们已经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了,对方怎么还是不满意。
郁达夫解释说:“因为这一切本可以不发生——打铁匠原本可以安安静静地完成自己的活计。而我们的拜访,打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尽管我们认为自己的礼数很周到,但却无法改变打扰这个事实。”
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你眼睛里看到的是“周到”,对方眼睛里看到的却是“打扰”。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对自己多一些反省,更能理解和包容别人的抱怨甚至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