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标三策”:中职护生注射给药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10:48沈兴娣
职业 2022年14期

沈兴娣

摘 要:为消除注射给药传统实训教学“2+2+2+2”模式的弊端,切实提高中职护理技术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采用课时重置、分层操作、多元评价三种策略,完成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四项注射法的教学任务,达成内容提量、实训提质、考核提效三个递进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注射给药的高效实训课堂。

关键词:注射给药    三标三策    中职护生

注射给药属于中职护理专业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实践操作8学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居于中职护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之首。为了“合理、准确、安全、有效”地进行注射操作,护生应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实现把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在准确的时间内、通过准确的途径、给予准确病人的“五准确”给药操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职教课改直指创新教学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应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2.0时代,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乃大势所趋。

(二)人才培养升级急需高效课堂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须贯彻“以发展技能为核心,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教理念,根据“夯实基础、提高技能素养、紧跟临床进展”的教学原则,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设计学习任务,培养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社区、养老等六位一体的新时期医务工作者。

(三)传统课堂凸显实训弊端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药物疗法实训8学时,内容涵盖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四项注射的实操教学。原有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教学模式陈旧。传统四项注射教学采用“2+2+2+2”模式实施,即皮内注射2学时,皮下注射2学时,肌内注射2学时,静脉注射2学时。每一项注射法的教学,第1学时为梳理流程—教师演示—学生展示—教师纠错;第2学时为学生自主训练—中途点评—继续强化—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平铺直叙,课堂环节简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第二,教学评价单一。“2+2+2+2”模式实训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依据操作流程评分标准的定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关注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内容单一,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教学成效甚微。“2+2+2+2”模式实训既没有技能的递进也没有技能迁移,课堂整体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操作要点掌握不全,对操作重点理解模棱两可,对操作难点无法有效突破。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中职护生接受专业熏陶时间较短,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相对较少,注射给药章节知识涉及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注射原则,记忆内容较多、操作规范要求较高,若不优化教学,在规定学时内课堂教学见效甚微。

基于以上几点,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评价手段,有效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考点,提升动手能力,接轨临床实践成为护理技术任课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是将一定量的药液用无菌注射器注入人体的方法,以达到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皮内注射(ID)是指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技术,皮下注射(H)是指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技术,肌内注射(IM)是指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技术,静脉注射(IV)是指将一定量的药液从静脉注入人体的技术。

(二)三标三策

三标三策是指在规定的8学时注射给药技能教学中,采用课时重置、分层操作、多元评价三种策略,完成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四项注射法的教学任务,并达成内容提量、实训提质、考核提效三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内容提量:课时重置

屈树宝在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文中提到课堂教学有规可循,可根据师情、学情和教学资源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方法得当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研究发现,利用技能可以迁移这一重要教学规律,采用“1+4+2+1”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梳理得更清晰,使学生掌握技能更精准。“1+4+2+1”教学模式,即第1学时基本解决技术要点梳理,掌握核对解释、四大准备、药液配制和流程演示部分内容;第2~5学时结合案例进行单项注射技巧训练,强化第1学时内容,掌握重点知识;第6~7学时进行四项注射法的纠错提升、突破难点;最后1学时采用“理论测试+模拟临床考核”四选一完成多元评价,准确把握考点。

1.“1”——梳流程,列要点

1,即第1学时。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不同注射法的异同点直观地展现出来。思维導图最大的优点就是归纳零散知识,使知识脉络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四项注射的相同点是技能操作流程相似,均从四大(环境、护士、病人、用物)准备出发,学生配制药液后进入病房向患者核对解释,选择合适部位消毒,再次核对排气后选择合适角度、深度穿刺进针并推注药液,然后拔针观察患者反应并将医疗垃圾按院感要求处置记录。而难点正是对四项注射法穿刺角度、进针深度、推药速度的把控,重点源于要点,难点源于重点,清晰直观。

2.“4”——练技巧,攻重点

4,即第2~5学时。第2学时为ID实训,第3学时为H实训,第4学时为IM实训,第5学时为IV实训。根据注射要点拟出注射给药操作学习的技巧,学生逐级把握。

重点一:消毒。消毒的技巧落点于ID实训。消毒时将无菌棉签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涂擦,直径5cm。动作要领:圈圈不留缝,顺时针一遍,逆时针一遍。

重点二:排气。排气的技巧落点于ID和IM实训。排气时首先持注射器活塞柄回抽活塞,使药液全部流入注射器;再用四指拍或弹注射器空筒,使气体向上积聚于乳头;然后将活塞向上推至流出一滴液体为止,从而挤出乳头内的全部空气。IM排气时也可在注射器内留0.2~0.3mL空气,当药液全部注入人体后,空气进入乳头,从而确保药液剂量更准确。排气时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勿触碰活塞、乳头、针栓和针尖部位。

重点三:进针推药之“三度”。不同的注射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学生要学习控制手部肌肉,利用腕部力量快速进针,一步到位,莫出现皮下退针,更忌出现刺一下又退回复又进针的“0分”现象。还要控制好推药速度,达到匀速刺激组织的作用,忌讳忽快忽慢。

3.“2”——强技能,破难点

2,即第6~7学时。注射给药的难点为“三度”,即进针角度、穿刺深度、推药速度。学生在掌握注射消毒、排气、进针推药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手指位置、针梗红漆、默数节奏等方式针对“三度”重点突破。

难点一:进针角度要合适。教师播放微视频,演绎进针角度的变化。借助生活中常用工具如量角器帮助学生明确进针的角度,同时让学生折叠手指,用量角器比画一指、两指的高度,最终脱离量角器,用自身手指的高度确定合适的角度。

难点二:穿刺深度要准确。用图片诠释穿刺的深度变化。在不同型号注射器针梗上分别用红黄色涂料描出针尖斜面、针梗2/3处两处标记,便于学生穿刺时观察和对照。

难点三:推药速度要均匀。一边跟随节拍器节奏或者自己口中匀速数数,一边匀速推送药液。

为巩固前5课时所学内容,这两学时学生要反复练习技巧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变成一项操作技能。

在掌握破解“三度”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思考,是不是每个个体进针的角度和深度都是一样的,如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呢?多练、勤练、苦练是掌握技能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无痛注射是建立护患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的患者掌握好进针的角度、穿刺的深度、推注药液的速度,是护士立足岗位的必备技能。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知晓了学习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复习巩固了第一学期所学的解剖、生理知识,并为第二年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1”——考核,增实效

1,即第8学时。最后1学时采用“理论测试+模拟临床考核”四选一完成评价。全体学生先参加理论测试,再从四项注射法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技能考核内容。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鉴定,也是对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确定;要在一项教学即将结束前完成考核,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高,也最愿意向教师证明他们的学习成果。

“1+4+2+1”新模式使知识掌握更有效,实训技能有递进,考核评价教学形成闭环。

(二)实训提质:分层操作

1.第一轮:教师辅导小组长,小组长辅导组员,选出优秀生

教师提前将学生分组,以5~6人为一组。围绕操作流程,教师先对小组长进行技术要点和细节问题等的初期培训,并让小组长进行对练,确保小组长准确掌握技术。在课堂实训教学中,教师将在小组长培训时发现的易错点汇总并分享于希沃白板,提醒学生避免出错。由于小组长前期积累了一些经验,课堂内容掌握较快,可协助教师训练组员在模型上进行注射训练,并挑选出组员中的优秀生。

2.第二轮:教师辅导优秀生,小组长辅导后进生

教师组织小组中选出的优秀生进行分组对练,并根据优秀生技能掌握情况逐个纠错巩固。小组长指导后进生继续在模型上训练,并给予后进生鼓励,使能力不同的组员接受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

3.第三轮:教师辅导后进生,小组长对练优秀生

待后进生也掌握了基本注射技术流程,让小组长和相对优秀的学生对练,“高手过招”使优秀生不至于无所事事,梳理流程后还能主动抠细节要领。教师针对后进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教师比小组长更能发现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教师个别指导后,后进生的操作流畅度能上升一个台阶。这样的分层训练,比一味地让学生两两对练效果要好很多。

4.第四轮:真人实训

当所有的学生可以在模型上熟练完成操作之后,教师引入临床典型案例,选择自愿进行角色扮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真人注射。通过“案例分析+真人实训”的方式,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分层操作能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力量因材施教,让优秀生辅导后进生,并充分锻炼优秀生的能力,也兼顾了后进生的教学,解决了学时不足、指导教师数量少、大班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真人实训则能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三)考核提效:多元评价

最后1学时采用“理论测试+模拟临床考核”四选一完成技能多元评价。全体学生先完成理论测试,再从四项注射法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技能考核内容。学生三人搭档,在模拟病房内,一人饰护士(考生),一人饰患者(同伴1),另一人(同伴2)拍摄护士操作视频,并上传视频至钉钉群,最终评价分数中教师评价占40%、自我评价占30%、同学评价占30%,这种全方位动态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施成效

“三标三策”在注射给药教学中的应用,提量、提质、提效层层递进,优势明显。

第一,教学模式有创新。“1+4+2+1”新模式运用于注射给药教学,学生掌握知识量增加,技能训练要点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总结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评价手段更丰富。创设情境,引入案例,让学生在模拟病房中进行阶段性测试,加上自评、他评、师评,评价更加全面。

第三,分层训练见实效。对采用此教学策略前后2015级和2018级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两方面考核的平均分进行对比,2015级学生理论成绩平均分为67.36分、技能成绩平均分为65.00分,2018级学生理论成绩平均分为77.54分、技能成绩平均分为82.79分,2018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技能成绩大幅度提高。

基于以上教学实践结果,采用“三标三策”教学策略开展注射给药教学是符合时代需求、学生实际的,对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起到了正面积极的助推作用。

五、后续思考

教育学家顾明远总结了四条教育信条,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指导下,在学情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注射给药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策略,符合“三教”改革的初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三标三策”教学策略开展注射给药教学,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但是对学生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且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颇为烦琐,需要教师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江平.护理技术(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郑福祥.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職业教育,2018,36(2).

[3]胡从海,郭杰.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谈教书育人[J].教育现代化,2020,7(81).

(作者单位:杭州市临安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