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相亲文化公园设计策略研究

2022-05-30 00:43李明术顾文放蒋娇
艺术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恩施土家族

李明术 顾文放 蒋娇

摘要:建设城市中的文化公园不是在规划的地块中简单地铺设道路与种植花卉植物,而是要有效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文章以恩施女儿会公园优化改造方案为例,从土家族相亲文化挖掘与运用的视角,探讨与总结旅游城市民族特色文化公园的设计策略。文章根据公园基址现存问题与城市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定位,对恩施女儿会公园进行评估分析,从塑造区域地理环境、侧重过渡地带设计、着重人文环境营造的三个维度入手,分析如何打造具有恩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兼具多种功能的城市文化公园,总结在重点发展旅游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公园提升城市吸引力与展示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公园;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土家族;女儿会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8-0-04

0 引言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经济一同发展的还有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诸多地级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忽视了城市公园建设,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在建设城市公园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出现了一批缺乏城市地域特征的“量产”公园,导致一些城市在进行旅游宣传时,发现缺乏具有当地特色的风貌景观。

一方面,文化鲜明、功能丰富的城市文化公园承载着城市的灵魂,能够方便市民的业余生活。文化公园是特定文化活动的有机载体,对市民具有教育意义,能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文化公园作为城市名片,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游客,同时增加旅游产业的收入。因此发掘土家族相亲文化,并将其与城市公园结合,为公园赋予传统民族精神的灵魂,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 特色文化探究

1.1 土家族民俗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区域演化出了不同的区域特色文化,而区域特色文化指的是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内独有的文化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受该区域生态环境、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环境相互融合促进,具有独特性,区域特征十分鲜明。恩施土家族在历史上由多族群共同构成,不同族群融合成单一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土家族的标志,在智慧的先民辛勤的劳作中,形成了诸多宝贵的民俗文化。在舞蹈方面,土家族有将日常最重要的祭祀、娱乐、婚嫁等活动形式集于一体的摆手舞;在传统节庆方面,土家族有女儿会、六月六、月半节等。土家文化可分为“歌、舞、庆、织、食”五种类别,包括山歌文化、相亲文化、赶场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等[1]。

1.2 土家族相亲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极其注重婚嫁仪式的民族,拥有丰富的婚俗仪式活动。土家族的婚俗文化经历了几次重大变迁,从原始社会时期的血缘婚制度到土司统治时期的男女平权,以及女性可以自由决定终身大事的自由婚姻形式和改土归流后的单偶制婚姻[1]。

土家族婚俗的演变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的低效率生产方式,使男性无法独自完成生产活动,劳动女性的加入使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掌握更多的选择权。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婚俗礼仪逐渐汉化,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婚禮程序[1]。封建统治者认为青年男女以歌为媒是寡廉鲜耻,极力推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恩施的相亲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但土家族特有的价值观没有变,土家文化并没有消亡,其精神内核依旧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以歌为媒的相亲文化得到社会推崇。21世纪,富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相亲文化活动的复兴为现代年轻人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

2 女儿会公园现存的问题

2.1 缺乏主题

女儿会公园为2020年恩施市“五个三”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设之初工期紧张,并没有足够的设计时间,因此公园未深入考虑人流引导、场地功能、文化主题营造。在女儿会公园内看不到相亲文化相关的景观元素,而根据远期规划,该公园将承担起承接恩施女儿城的文化衔接功能,将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文化展示空间,应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目前,女儿会公园缺乏主题与文化内涵,无法体现其功能定位,政府迫切希望对其进行功能完善和主题强化,提升公园的整体素质。

2.2 场景营造不完善

社会学教授朱伟珏认为现在一些公园的场景营造项目看上去别具一格,能吸引游人拍照打卡,经过一番打造,要获得一时的流量不会太难。但设计者只是把场景当作“布景”,对场景本身的特质、故事、文化底蕴不甚了解,其“布景”行为产生的收益似乎与街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底蕴没有什么关系[2]。

女儿会民族相亲文化公园对相亲文化的场景营造较为薄弱,“场”是硬件,“景”更偏重于对软件的打造。在硬件与软件的综合协调中,无论是具体的景观小品还是整体空间规划,都应重视对土家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挖掘,注意土家族相亲文化底蕴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连接,将相亲文化表达真正嵌入公园场景[2]。

2.3 景观单一

公园内缺乏关于恩施土家女儿会主题表现的景观节点,建成区内景观构造物、小节点缺乏恩施女儿会及恩施地区民俗文化的融入。现有景观组团上层乔木配置丰富,中层以球类植物为主,但上层乔木与中层灌木球类植物缺乏衔接过渡;下层以木本色带为主,色彩表达欠丰富;花卉植物略少,坡地以三角梅为主;下层地被苗木过多,显得杂乱无章,须对坡地地被进行补种与二次设计。

2.4 设施不全

作为面向附近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公园,目前女儿会公园入口处没有明显的标识,公园面临辨识度模糊、号召力弱、主题不清晰的问题;便民设施(直饮水)与无障碍设计欠缺,已建成区域给排水存在缺陷,绿地喷淋系统不完善,绿地存在排水不畅、积水现象;夜间灯光设计存在缺陷,夜间核心景观点过暗,路灯的灯光无法满足游人的同行照明需求,老年群体易发生跌倒事故,景观广场无照明灯带,景观夜间吸引力不足。

随着恩施城市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五峰山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提上议程,项目周边已经落地与即将落地的地产项目将使本地区的居民数量急剧上升。当前女儿会公园的低植被覆盖率与不合理的空间利用已无法满足该区域关于增强生态承载力的目标与要求[3]。

3 民族文化公园的特点

3.1 规模限制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承担着城市形象特征展示的区位功能,功能较综合园较少,配套服务的园区面积一般不超过5公顷,需要在有限的面积内创造出无限的文化影响力。

3.2 位置限制

与郊野公园相比,文化公园要选择城市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这有利于主题的展示。对于旅游型城市,火车站或核心景区附近的主题公园能更好地起到辐射游客、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3.3 主题限制

与综合园相比,文化公园设施需要与主题相结合,进行配套的适应化设计。文化公园的主题应与城市历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满足契合性、开放性、复合性、全时性等要求。

4 基于土家族民族相亲文化的女儿会公园设计策略

4.1 塑造区域地理环境

“女儿会”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2],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该节日发源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该地为高海拔地区,秋冬季气候寒冷,山地地形孕育了奇特的风俗,构成了一代代土家族人的集体潜意识。荣格提出:一个自然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需要经验的帮助,只要面对与祖先相似的环境,受到环境的暗示,就会出现与祖先们相似的行为[4],只要找到地理原型,营造与祖先类似的环境,就能激活参与者的集体潜意识。在设计女儿会文化公园之初要对场地有清晰的认识,确定场地内的各现状要素,协调、组织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可以保留的有价值的原始树种或人文遗迹、高差较大的坡地与洼地进行测量标记。场地内部排水可借用现状地形,减少工程土方量。要确定公园各功能区的用地范围,找到各功能区之间的交叉点,根据土家族聚居地的地理原型与场地现状的契合度合理分配各功能区的面积与功能,最大限度提高区域使用效率。在梳理水系时,要局部调整这些区域之间的竖向高程,避免场地内部积水[5]。

该项目西北部背靠坡地,坡地由土方堆积形成,现状植被种类单一,且抗自然风险能力弱。对于文化公园内少有的坡地条件,本设计将在坡地上补种恩施山区特色树种模拟高山丛林形态,形成山地特色景观。根据前期收集的坡度数据,建设模拟山间蜿蜒险峻的盘山路的木质栈道供游人行走,在场地的正中心布置较宽的休息平台,游人可以俯瞰整个女儿会公园及远处的风景。在平台上人流集中处设置以山歌对唱为主题的情景小品、雕塑,进一步唤醒游客对土家族质朴生活场景的潜意识,产生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园内每季度策划一次“相亲山歌对唱”的活动,在平台上设置音响设备,让适龄青年男女通过歌声敞开心扉。对唱讲究“有来有回”,要求女方出题,男方回答,女方机智的问题与男方风趣又不失幽默的回唱,能将公园的相亲氛围推向高潮。

4.2 侧重过渡地带设计

城市文化公园的过渡地带能够帮助公园的功能与外部城市衔接,削弱游人进出公园时产生的环境不适应感。女儿会公园被主干道分割为两个园区,其最重要的两个主入口均离主干道较近,除了在主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过渡地带设立醒目的标志物之外,还要在出入口处留出与公园面积相匹配的硬质地面,引导人流,同时满足人群聚散的要求,降低公园出入人群对场地周边交通通达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女儿会公园外圈界限采用开阔的草坪辅以部分植物组团的形式,对外圈起限定作用的植物的品种、高度进行景观设计,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女儿会公园主入口是公园与外部环境连接的展示区,要突出其主题展示的主要功能。南北园主入口各设置一道弧形月门景墙,设置恩施旅游IP形象“恩恩”“施施”两座雕塑,紧扣恩施女儿会与旅游城市的主题。两侧绿岛保持原有的绿化状况,可适当增加红色花卉。

4.3 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

民俗文化公园需要营造出具有民俗特色历史的空间体验,激活受众心底的集体潜意识,提供心理暗示与刺激,引导游客自发感受历史民俗文化。

1995年,州、市政府首次将女儿会的举办地点设置在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这天,恩施最繁华的主干道熙熙攘攘,深受人们喜爱的女儿会已成为土家族地区人民共同的节日[6],赶女儿会成为所有恩施人民的集体潜意识。

在公园优化设计中,要对原公园空地进行装饰设计,种植颜色喜庆的乔木灌木,重现当年热闹的场景,营造氛围,唤醒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场地中可新增互动景观小品,让市民游客融入景观中。

土家族的独特节庆活动是构建人文环境的重要一环,其中月半节受到土家族人的高度重视,土家月半节的议程有两项:祭祖和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坐七月”[6]。出嫁回家的姑娘趁着节日的机会,组织起女儿会,撮合年轻男女彼此相知相识相爱。月半节这天也是最佳的联姻日子,现代人能利用互联网极大地拓展社交圈,但线下的社交质量下降了[7]。

为了增加年轻人在线下接触的机会,结合土家族婚恋习俗的特点,在公园的东北角设置了拜堂成亲楼与一块活动场地,场地两旁伫立12根桅杆,根据场地举办活动的不同,可悬挂如西兰卡普吉祥织锦、红色锦缎绣球、鲜花盆景等。场地原本的缓坡被保留,寓意在此举办中式室外婚礼的新人要“同舟共济、一步一个脚印”。土家族人延续未来的希望体现在生命的出生、成长、婚恋、生育、死亡的循环中,新人在拜堂楼前成亲,共同告慰祖先,祈求神灵祝福与保佑婚姻。園内还要策划年度活动“月半相亲会”,通过设置西兰卡普铺装、情景小品、相亲牌等立体空间,进一步唤醒相亲男女对土家族相亲场景的潜意识,以获得更强的文化认同感。

5 结语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引入土家族相亲文化,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延续。以“女儿会”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有效整合了民族文化资源,赋予景观小品以女儿会传统土家族的独特记忆,能增强土家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优化后的女儿会公园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长期的生命力与文化说服力。城市是传统文化的培养皿,城市民族文化公园更是如此。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如何留住乡土风情之魂,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显得尤为重要。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千篇一律不应该在极富民族特色的地区复制,要植根于地域本土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俗,通过充分调研、推敲、赋能、复刻,使其从一个小范围的文化公园内的活动展示辐射到全社会大众都喜爱的文化空间,使城市不仅有“粉妆玉砌”,也有“春华秋实”。

参考文献:

[1] 杨欣.恩施土家族婚俗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柳森.场景营造的学问与挑战[N].解放日报,2022-02-14(015).

[3] 易扬慧.恩施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4] 赵卫彬,何一红.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扩建为例[J].园林,2018(8):78-82.

[5] 雷子悦,安运华.城市综合公园设计策略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12):57-59.

[6] 尹杰.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传承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

[7] 罗逸琳,罗昊,黄静,等.流水线式相亲:微信相亲平台中的择偶观念与社会交往研究[J].传媒观察,2022(4):73-79.

作者简介:李明术(1975—),男,湖北建始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顾文放(1996—),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蒋娇(1998—),女,湖南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恩施土家族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土家族情歌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土家族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恩施年俗——点路烛